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说利曼易手,对俄乌双方最直接的影响,大概就是将整场乌东战局踢进了垃圾时间。

赛场上的垃圾时间,是双方换下主力,用替补队员交流运动友谊的时间,而面对战场上的垃圾时间,俄方缺的远不只是替补队员,最好还有救火队员。这就是第58集团军前来救场的故事背景。满满一幅“哥谭”市民盼望蝙蝠侠的画面感。

然而就像世上本没有一个“哥谭市”,所以传说中的第58救场军,就是一个都市传说。

不会有一个第58集团军来救场,决定因素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数对不上。作为俄罗斯编制规模最大的一支集团军,第58集团军( 58-я общевойсковая армия)人数约为7万上下。仅这个数字,已经大致相当于前线俄军总数。而参与利曼进攻的乌军总人数,据推测普遍认为在2到4万人之间。也就是说,如果此时俄军还能拿出一支7万人的预备队,那就不是增援的,纯粹就是来碾压的。真有这么厚的家底,也就不用“部分”动员了。

而实际上,俄军在前线上面临的形势是,由于长期人员短缺,各级作战单位逐渐自发性聚集成了十几个沿接触线分布的“BTG(大营)”。这种“大营”不属于营级作战单位,而是由若干因人员损失得不到补充,导致功能缺失的团级单位聚合形成的一种临时组织,由于这种临时性松散组织人数往往大于一个团,但又无法做出团级战术动作,所以仍称呼为营。

上一次出现这种“自由”结合,是卫国战争时期。苏联红军在与德军交战中损失过重,导致斯摩棱斯克战役后“军”一级建制消失,形成了集团军指挥部直接率领一众“大师”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导致随后布良斯克方面军几近覆灭的直接原因之一。

目前,沿接触线分布的每一个BTG,其平均防御正面约为100公里。按照前线指挥人员的说法就是,这些营“在100公里的防御宽度上从一头跑到另一头,只是为了不错过乌军的一次突袭。”在这种疲于奔命的状态下,明显不会还有可供机动的部队。

另一个原因,是俄“联”军指挥系统并未有效运作。首先一点,传统上联军(DPR、LPR、瓦格纳、车臣等)之间,互不隶属,并非统一调度。

另一个原因是相比乌军,俄军在装备方面有一个很大的短板,就是通信器材短缺,而且是缺到连步话机都缺那种。前线人员之间缺乏通信手段,这就造成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分辨敌我基本上全靠胳膊上缠带子。这种识别水平,就算友军败不相顾,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如果深究俄军火力优势无法抵消乌军人数优势的原因,也不难看出,哈尔科夫俄军主要败在思维落伍。

智能化装备下场,在压低了传统装备存在感的同时,使得人员被抬升到了“决定性力量”的地位。或者说,步枪重新变回了“一根挑刺刀用的杆子”。装备水平相当的条件下,压倒性的步兵数量,就是压倒性力量。

俄军没看透的这层关系,美军看得很透彻,所以“挑刺刀用的杆子”这句先从美军嘴里说出来的话,美军自己虽然嘴上没再提起来过。但是全面恢复了刺刀术教学。另一家邻国则比美国走得更远,直接将刺刀术由“术”升格成了“道”。无论常规战争将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经过俄乌战争,战场的样子肯定是回不到过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