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加盟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
“如果(埃里克森)买来打中场,除非后场大破大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实是一个不难理解的事情。

巅峰埃里克森在热刺,都没有出现在很深的位置,年龄增长之后,埃里克森的能力逐渐下滑,所以更不应该出现在中后场。

于是在本赛季初,曼联在防线上还有马奎尔和卢克-肖的情况下,分别输给了布莱顿和纽卡斯尔。经此重击,滕哈赫开始大破大立,上赛季的两名铁打主力淡出首发阵容,新援利桑德罗-马丁内斯和瓦拉内组成中卫搭档,马拉西亚顶替掉达洛特。

随后,曼联收获四连胜,其中不乏击败利物浦和阿森纳这样的强大对手。

或许是因为这一点,滕哈赫决定带着原封不动的思路来到客场,挑战曼城。

事实证明,四连胜的背后逻辑,虐菜可以,打一些有明显缺陷的强队可以,打曼城不行。

在赛前,这场比赛可以预见的一点是,曼联将面临球权长时间旁落的情况。

因为打阿森纳时都是如此,打曼城时情况只会更严重。

实力不足,体系不熟,曼联在桌面上为数不多的相对优势就是力量和对抗,然而比赛第2分钟,瓦拉内前顶哈兰德,达洛特第一次犯规,当值主裁奥利弗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哨子通常是公平的,但在单场比赛里,并不见得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哨子偏严,对球权更多的曼城有利,对需要想办法夺回球权的曼联不利,于是这张黄牌一出,不仅限制了达洛特的动作幅度,还影响了曼联其他球员的动作。

当哈兰德频繁回撤接球时,曼联球员不再敢贴上去,无法通过输出力量来影响哈兰德的接球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兰德长于身体素质,短于结合球的动作能力,所以防守哈兰德,他的第一下如果不受限制,等到其拿稳,很多事情就来不及了。

鉴于种种情况,曼联本场比赛可腾挪的空间就已经很有限了。

后卫线已经有一张牌,中卫前顶也如履薄冰,那么在应对上,下一个方法就是将防线外围当耗材来用,将球员当工兵来用:

后腰、边前卫位置上的球员,多覆盖、多对抗、多折腾,如果累了、染黄了,那就由换人调整来应对,以此来保护防线,维持防守质量,尽可能保证自己活着。

这就触及到了曼联输球,乃至大败的本质原因。

在阵型上,曼联是一个明确的4231。

后卫线身前,埃里克森和麦克托米奈是第一批需要起到保护和覆盖作用的球员,然而在比赛的第6分钟,麦克托米奈就已经被贝尔纳多-席尔瓦带离防区:

等到丢球环节,他已经在边路遭遇二打一:

在曼城这边,阵型上也可以理解为一个4231。

所以在理论上,贝尔纳多-席尔瓦也是曼城的后腰,但在建立进攻的时候,他并不需要恪守后腰的职责和位置,因为即便他不在,曼城中后场剩下的几人也能完成反逼抢、梳理、推进的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来,贝尔纳多-席尔瓦在有球时就可以加入前场,参加策应、跑位的行列,吸引对方球员的防守,把曼联后腰带到他的防区之外,或者干脆穿插防线策动进攻:

这个思路,是瓜迪奥拉流派的一个关键要点。

瓜迪奥拉为什么需要一名出球极佳的门将?就是为了将其容纳进后场的传切体系内,依靠门将的出球能力打破逼抢,换出半个或一个人加入到前场的工作里去。

同样的,滕哈赫为什么在阿贾克斯会使用双矮中卫?也是在传切的基础上,将原本属于中场的快速、灵活等属性加在后卫线上,将中场从出球任务里解放出来,让他们去到前场。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么曼联的逼抢能力极为出色,迫使贝尔纳多-席尔瓦回到中后场;要么曼联干脆放弃逼抢,不给对手充裕的推进空间。

然而曼联既要、又要,结果两头不沾,逼抢不力的同时,空间也没有封锁好。

于是贝尔纳多-席尔瓦到处乱跑,时而将麦克托米奈扯到外围、边路:

时而干脆来到右半扇,让麦克托米奈毫无办法,只能干着急:

双后腰之一已经近乎崩溃,曼联需要重新找回攻守平衡,尤其是当贝尔纳多-席尔瓦来到右半扇的时候,桑乔就不能坐视不管。

要么进入防守体系,在麦克托米奈被带走的时候,他和埃里克森来保护防线;要么单兵打出耀眼的进攻表现,迫使曼城从前场调人,解本方后场之围。

然而可惜的是,他也打出了一个两头不沾。

在第一球防守中,桑乔就出现了问题。

如果埃里克森也被视为有盯人任务,随着德布劳内改变位置,那么在他开始背手的此时:

埃里克森进入肋部,桑乔就需要承担外围的覆盖工作,他绝不能让福登轻松拿球,要么出蛮力上对抗,要么动脑子卡线路。

然而,他并没有做到:

丢球已然出现,形势落入下风,曼联在进攻端收到的支援只会减少,桑乔必须要在支援不足的单兵情况里,打出更多的内容。

然而,他还是没有做到:

这就带来了数个矛盾的地方:

桑乔既不能给对手防线输出压力,同时也无法承担对手输出的压力;他既不能帮助马拉西亚覆盖外线的空间,同时也无法帮助埃里克森分担中路的职责。他在进攻和防守中,既不能提供力量、对抗和速度,也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掌握对场上攻防的态势。

他或许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边前腰,但问题在于,本场比赛曼联阵中已经有了一名前腰了。

所以,问题已经十分清晰:

本场比赛哨子偏严,导致曼联无法像给曼城制造困难的纽卡一样,通过力量、对抗来弥补自己在技术能力、覆盖空间上的差距。

在这样的情况下,曼联尝试用逼抢来给曼城制造难题,但被对手轻易绕出,于是为贝尔纳多-席尔瓦牵扯麦克托米奈提供良好环境。

后腰之一不见踪影,作为前场四人里战术地位最低的桑乔既不能帮助防守,也不能打出进攻,从而让曼联防线彻底暴露在曼城的进攻端面前。

这便是曼联输球,乃至大败的核心原因。

这场输球,和前两轮的输球不同。

因为曼城绝非普通的英超球队,他们实力强悍的同时,还带有英格兰赛场少见的特点,所以这场比赛并不见得是对四连胜思路的彻底否定,虐菜时可以继续沿用,但到了强强对话时,比赛强度提高时,面对特殊(未来的欧战)的对手时,曼联需要相应地做出改变。

当然了,无论如何改变,滕哈赫的战术原则不会改变。

这样一来,埃里克森只可能出现位置上的变动,但不会出现出场与否的争议。

有了利桑德罗-马丁内斯和马拉西亚之后,曼联后场出球的能力其实已经得到提升,并不急需特殊球员,但如果埃里克森不出场,曼联中后场出球思路(而非能力)上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在激进和保守的出球选择上,难以把握一个平衡点。

所以埃里克森还需要出场,但首先需要加固其身旁的结构。

在原来的体系里,比埃里克森防守职责还沉重的人只有5个,就是另一个后腰和四个后卫,那么在新体系里,他的身旁需要再加一个人。

什么阵型、位置倒是不重要,因为埃里克森可以打很多位置,身旁的队友也都是如此,所以433里的边中场、4231里的前腰,甚至是343里的双中场也可以。

重要的,就是比埃里克森防守职责沉重的人需要变成6个。

这一点解决之后,曼联就可以搭出一个基本的7人防守结构,当然了,强度依然有进步的空间,但相较本场,就会有质的提高。

接下来,就是锋线上效率和中后场稳固度的平衡博弈。

安东尼单兵打出内切远射,说明其可以继续观察、值得培养,那么除了中锋之外,他可以尝试着成为进攻第二人。

滕哈赫希望他的边路球员是逆足打法,那么在左侧就有两个人选和两种思路:如果选择向对手施加压力,那么就可以用埃兰加;如果选择承受对手的压力,那么就可以用布鲁诺,然后要求其死防对手边路球员,拿出逼抢时扑球的劲头,一路跟到底。

前一种思路就是三前锋加七人后场,三前锋负责打出效率、杀死比赛,七人后场负责在杀死比赛前维持“相对安全”;后一种思路就是双前锋加八人后场,八人后场负责全场比赛时段的“绝对安全”,从而为双前锋捕捉失误和空间提供时间窗口。

而在本场比赛,曼联在75分钟后,基本就是后一种思路的体现:

埃里克森被弗雷德和卡塞米罗托上前腰位置,布鲁诺打在右边路。有球时,埃里克森回撤拿球,梳理推进和进攻工作,弗雷德前插带动轮转和位置变化,第二球便来自于此:

而在这个思路里,左后卫的插上力度也可以加强,因为曼联有了更稳固的双后腰,左后卫的插上也可以弥补布鲁诺在边路直接进攻能力不足的问题,后者垛后让出空间,也可以在攻转守时帮左后卫先覆盖一些身后空间:

当然了,如果身前是埃兰加,左后卫就不需要太多的助攻上前了。

不管怎么说,这和之前的体系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这都来源于埃里克森潜在的位置变化,等到强强对话的替补时段,再用体能满格的桑乔,后者的问题就不会过于明显。

输布伦特福德四球,输曼城六球,这些惨败都是强度上的差距体现。

所以输布伦特福德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输成那样,意味着你在英超赢不了几个对手;输曼城尚且可以理解,毕竟曼联再如何四连胜,硬实力上和曼城尚有差距,本赛季球队的目标也不会是和曼城竞争。

但除了曼城之外,还有其他的对手会考验到你的问题。

再打布伦特福德这样的对手,曼联可以沿用以前的体系,比如欧联杯小组赛上的弱旅,但在这个月的英超赛场上,还有热刺、切尔西这样的强队,还有密集赛程下夹杂的纽卡、西汉姆联这样的硬骨头,曼联势必需要做出改变。

这样一来,下半赛季再遇曼城时,曼联才有可能和对手试着掰一掰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