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上政治课时,我那个优秀的政治老师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

决定国家行动的因果源自三要素:利益、安全和荣誉。

利益是行动的动力,安全是动力的反馈,而荣誉则是利益和安全在民间的投影。

利益和安全是国家考虑的问题。

但国家之所以存在,皆因共同意识基于个人的影响,而这影响的投影就是荣誉。

荣誉感是粘合人心的必然。

所谓的民意,或许就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荣誉感)

今日回想这话,依旧让我心念无比,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后来读书渐多,在阅读铁血宰相俾斯麦传记时,又读到了另外一句话。

俾斯麦认为,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共同的意识形态以及外交政策的指向目标也就是现实利益”。

这里又说了两个关键词语!

第一是:共同的意识形态。

第二是:现实利益。

这话咋理解咧?

如果今日德国领导人明白这一点,或许就不会跟随美国起舞成附庸了吧?

但一切事物皆有其归因,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对照政治老师说的国家行动三要素”利益、安全、荣誉”也恰如其分。

利益是什么?基于现实存在的核心关切。

安全是什么?或许就是某种正确,也就是意识形态。

至于荣誉?则是某种正确的思想集合。

这思想集合让民众有了共识,也很有可能倒逼出执政者的不理智行动。

那么“共同意识形态”在外交中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是否一成不变?

这里我们有必要看看曾经的俾斯麦故事,还有一场战争的应对,在继续思考。

(俾斯麦)

在俾斯麦《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中,有这么一段话:

1849年,奥地利帝国处在十万火急之中,沙皇尼古拉派遣十五万军队支援她,帮助她重建了君主的权力,既不提任何利益与补偿,也不提两国间有巨大争议的东方问题和波兰问题…… 这种无偿付出的友谊已经超出利益政治的范畴,只有基于共有的君主专制原则才能解释……

这场战争,发生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当时的欧洲君主制国家,也有个某种正确。

那就是维护欧洲君主制,防止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所传播的革命理想,让欧洲处于均势制衡格局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拿破仑时代)

基于此,才有神圣同盟的出现。

1815年神圣同盟成立之初,参与国只有沙皇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三国,次年英国觉得同盟很好,虽然自己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也吵吵嚷嚷要加入,英国加入后没几年,复辟的法国波旁王朝也选择了加入。

最后,这神圣同盟,就成了涵盖欧洲五大强国的最强国家组织。

那么连接神圣同盟纽带的又是什么?

且看他们初开始的内容: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导臣民和士兵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要求人民遵守教义,恪尽职守。

这高大上的语言,是不是有今日那味了?

这就是某种正确,在欧洲最早的诠释。

(当时欧洲版图)

具体到沙俄干涉奥地利的战争也是如此。

奥地利帝国是当时欧洲的一个多民族君主制国度,因为帝国皇室是著名的领土缝合怪,联姻达人哈布斯堡家族。就让这个帝国一直有分裂的隐忧,特别是在大革命传播了新思想之后,这隐忧就更大了。

维系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地位的,是在思潮冲击下渐渐过时的“君权神授”理论。

这样的帝国其实是和沙皇俄国,这个有土地收藏癖好的国度不对盘的。

因为太过松散,一忽悠就有分裂可能。

从这个角度可知,奥地利帝国对于沙俄特别警惕,这也是一战前两国在巴尔干争锋相对,最后引发一战的历史根源。

但是在那一刻,沙皇俄国却能不要任何报酬,用国家军队帮助奥地利帝国,无疑是一件值得寻思的事情。

(神圣王亚历山大一世)

要弄明白这件事,就要看当时欧洲的大背景,进而反思现在。

这大背景就是革命思潮的风起云涌,还有各种运动的席卷欧洲。

这风潮成了超越国家利益的存在,也成了动摇欧洲君主制的最大威胁。相较于现实的国家利益,君主制的安全无疑更重要。

因此,才有了奥地利和沙皇俄国放弃国家利益的互相配合。

拿破仑战争前,奥地利最牛外交家梅涅特能不顾国家利益,也要参加反法同盟,进攻拿破仑,让更大的威胁沙俄成为自己盟友。沙皇俄国,能放弃领土诉求,在奥地利遭遇危机后,出兵平叛都是是如此。

那一刻的沙俄和奥地利,就是典型的基于意识形态聚合在一起的盟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某种正确,扼杀欧洲的革命运动,维护君主制,让欧洲均势制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里米亚战争)

那么这基于神圣联盟的特殊关系,为何疏远到反目成仇咧?

答案是,国家实力的此消彼长,还有共同目标在时间沉淀后发生了改变。

这是一个度量问题!

当国家利益超越了自身安全需要后,双方的关系就会发生逆转。

基于此,才有了沙俄在19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

当年的沙俄,当了几十年欧洲宪兵后,国内问题多多,眼见不转移国内矛盾,不进行扩张,就要出问题了。于是,惯于战争的沙俄,选择了向奥斯曼土耳其动手。

这一动手,宛如捅了马蜂窝。

因为沙皇俄国这一次,是准备直接将影响力扩张到地中海和巴尔干半岛,诉求的是英法奥的核心利益区。

这也让神圣同盟存在的基础根源。

均势制衡格局被破坏了!

沙俄成了游戏规则破坏者,这也让维护君主制这个曾经的某种正确,失去了效用。

国家利益变的比集体安全更重要,因为如果迁就集体安全,就意味着沙俄的做大,让欧洲失去均势,最后威胁变的更大。

于是,在英法奥三国联合进攻下,沙俄成了悲催的失败者。

(降维打击)

一场科技层面的降维打击,让沙俄明白了自己落后于时代,一场西方惨败,也让沙俄将进攻目光盯上了东方,大清遭殃了,更让痛定思痛的沙俄,开启了农奴制改革时代,开始了追赶的节奏。

德国首相俾斯麦在看过这段历史后,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利益和集体安全之间的界限,这个度的把握,考验政治家的智慧。

这反思,也在后来指导了俾斯麦的行动,进而有了一场高明的外交谋划出炉。

(俾斯麦)

那就是火中取栗,用一场堪称教科书一样的方式,玩转普法战争。

德国崛起是影响欧洲的大事件。

随着德国的崛起,曾经的欧洲霸主法国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这点,可以从双方实力对比数据看出。

1820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没多久,普鲁士的人口仅仅只有法国的三分之一,可到了普法战争爆发的1870年,完成两次王朝战争的北德意志联邦(普鲁士)人口已然达到了法国的80%左右。

人口对比之后,普鲁士的钢铁产量也在1870年超过了法国。

这让本就以勇武著称的普鲁士,凭借更少的人口,拥有了一只超越法国的军队。

一时间,法国人惊呼,自己曾经的小领居,咋滴成了庞然大物。

以至于拿破仑三世的皇后都不止一次地念叨,害怕自己,“入睡时还是法国人,而醒来时则成为了普鲁士人”。

这状况咋说咧,等于是欧洲霸主法国患上了“恐普症”,就连王后都是患者。

(拿破仑三世)

基于此,才有了普鲁士总参谋长老毛奇的自信。

他对俾斯麦说:老俾啊,你老别担心,我算过了,只要开战,我能百分百确定击败法国人。

一听这话,俾斯麦心里有底了。

但深谙神圣同盟故事,也明欧陆均势制衡规则的俾斯麦明白,这件事不能操之过急,不能给其他大国留把柄,不能让自己的国家,因为某种正确,成为牺牲品。

这某种正确,就是欧洲不能出现独霸一方的超级大国。

曾经想这样做的国家是法国,于是他被轮番打击,成了拿破仑三世时代的熊样。

后来想这样做的国家是沙俄,于是一场克里米亚战争,让沙俄成欧洲众矢之的。

咋做咧?俾斯麦思索片刻有了办法。

主动进攻不可取,这等于公然宣布自己的野心,也容易受到其他强国的干涉,最后让德国被群殴。

那么,用荣誉倒逼的方式,让法国人忍不住进攻不就行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似的故事)

之前说过,决定国家行动的三要素是,“利益、安全、荣誉”。

利益是切身关注,这安全则有国家安全和某种正确两个意味在内,至于荣誉,则是基于民意的的集合,汇总而成的一种力。

如果当时的俾斯麦不管不顾,主动发起战争,会如何?

答案是,他可能收获需要的国家利益,完成德国的统一,但更大的可能是,会因为集体安全的制约,遭遇欧洲其他大国,特别是英国基于欧洲均势,而带领进行的一场群殴之中,这样的状况,如果战败了,又何谈荣誉?

普鲁士如此,法国要是主动进攻会如何?

作为欧洲的守成国家,法国其实处于一种特别尴尬的状态,不遏制普鲁士发展,法国将一步步沉沦,但遏制政策行不行,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心里没底。

可骄傲的法国人,却因为长久的欧洲霸主虚幻感,还有与生俱来的骄傲,看不起暴发户普鲁士,这等于荣誉感拉满,很容易被挑衅。

民意容易被挑衅,就成了俾斯麦避免当出头鸟,引发某种正确,让法国成群殴对象的可能,于是就有了一场颇具算计,引发德国和法国两国民意的外交行动出炉。

(普法战争)

1870年,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派使者觐见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

在会面中要求威廉一世承诺:普鲁士的利奥波德王子放弃西班牙王位。

又是西班牙引发故事,让我想起了著名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唯一区别是,当时的守成国是哈布斯堡家族,进取国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一看这要求,威廉一世为了避免战争,口头上答应了法国人的要求,却拒绝了法国人要求白纸黑字出书面承诺的无礼要求。

做完这一切后,威廉一世发电报给俾斯麦,传递了消息,然后给了他是否对外公布内容的权利。

为何要这么做?因为威廉一世知道,自己睿智的首相会利用好这个文件。

果不其然,俾斯麦拿到了电板后,就进行了一轮阉割,用隐去关键字的方式,让整个电文显得特别傲慢,向是拒绝了拿破仑三世的要求一样。

做完这一切后,他又通过渠道将电报内容知会给了法国媒体。

这事被捅出去后果然点燃了法国人的怒火,在无数媒体报道后,原本就对普鲁士强势崛起特担忧的法国人闹了起来。

说法国遭遇了羞辱,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可事实的真相是,威廉一世特别注重外交礼仪,电报文字也经过斟酌和修饰,毫无半点傲慢。

但民意从来不是理智的,特别是善于闹腾的法国人,当他们纷纷叫嚣说教训一下野蛮的普鲁士时,拿破仑三世也纠结了。

知道法军底细的他,知道法军准备不足,但民意汹涌让他不得不有反应。

(俾斯麦)

于是法国人仓促的在1870年7月19日宣战普鲁士。

这就是俾斯麦的算计,用几个字眼的改变,就利用了法国人民意,收获了防守反击的战略和战术优势。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埃姆斯电报事件”

电报事件后,准备多时的普鲁士军迅速行动,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在色当包围了法军主力。

9月2日,10万法军被围拿破仑三世投降。

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

随后普鲁士占领巴黎,镇压了革命。

走过凯旋门的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称帝,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至于法国,在遭遇羞辱后,还被迫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支付了大量的赔款。

这场战争的胜利,就此奠定了改变欧洲70多年的德国,也让欧洲迎来了新霸主。

(最凡尔赛的加冕)

那么具体到这件事,俾斯麦高明在哪?也能用三段论说透。

利益上:普鲁士击败法国,是核心国家利益,只有击败了法国,才能扫清普鲁士崛起和德国统一的最后阻碍。

安全上:当时欧洲的安全格局是不能一家独大,基于此,最高的算计是两强争锋两败俱伤,谁赢了,谁是规则破坏者。这也是俾斯麦不愿宣战,反而鼓动法国人根源。那么如何鼓动的!

则跟荣誉有关。

荣誉上:俾斯麦巧妙的煽动了法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胁迫控制法国外交政策的目的,用民意倒逼政府行动,最后干了荒唐事。

也就是说,深谙历史的俾斯麦,真就用纵横捭阖的外交智慧,获得了利益,打破了共识,让对手犯错。

这其中接连被击穿的少,就有某种正确和民意。

这状况,可谓跟克里米亚战争中沙皇俄国做派相似,但结果却截然不同。

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民众心愿。

民意有多重要?参考拿破仑战争中战无不胜的法军,参看耶拿战役惨败后,所有欧洲国家都开始进行荣誉国家改革就懂了。

(大国崛起)

这也和今日的世界局势向类。

现在崛起的,强大的,后来追赶的,发展起来的国家,从欧洲到亚洲,无一例外都是荣誉感极强的国家。

但很多东西用的时候如何好,反噬的时候,也是让人吃不消的。

这就是双刃剑效应,这点也可以验证今日时局。

因为守城国和后进国都是民族情绪最敏感的国度。

守成国民众,会因为对衰落的恐惧,会心神不宁,变得敏感。

比如,普法战争中的法国。

后进国民众,会因为对崛起的期盼,会变得狂热,变得敏感。

这个时候,就必须要警惕类似俾斯麦这样的对手,用反向输出的方式,行阴谋诡计之实,最后让热情变成了坏事。

以史为鉴,再看今日格局,让我想起了一个德国网民的话。

一个德国网友在《我们是不是最白痴的国家?》一文中写道:我们关闭了所有的核电站, 关闭了燃煤发电厂,不再投资可再生能源,建造天然气发电厂,建设北溪2号,然后关闭它,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

这一切是为了什么?答案是遵从所谓的正确,用这样的方式维护自己维系不了的集体安全,用作筹码,也让自己被牵着鼻子走。

然后,前几天两条管线被炸了,这筹码突兀的没了,重启都没办法了。

这事,在有管道时或许还有回旋余地,可现在回旋余地都没了不说,巨大的能源缺口,也让德国最赚钱的工业生产遭遇了致命打击。

德国从美国还有其它国家进口的高价能源,会让电费暴涨,也让德国工业成本大幅度增加。

电费在工业成本中占比大致在10%左右,涨价一倍等于成本增加20%,涨价三五倍咋整?企业能活下去吗?

那么这样的状况等于什么情况?答案是触动了德国的核心利益关切。

这关切背后,是德国网友的文章:《我们是不是最白痴的国家?》渐渐成为国人共识。

然后吗,就是考验智慧的事情了。

不知为何,这个时候特别佩服曾经的默克尔。

行文至此,读者们是不是多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如果有的话,就别多说,多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