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东北一老农正在和收破烂的讨价还价,不料收破烂的看到他手中的破抹布,眼睛一亮,爽快地说:100元连抹布给我。

老农平日里干活回来,在路上总喜欢捡些废铜烂铁,破纸壳,积累一段时间后等收破烂来了卖掉,赚点零花钱,买个盐巴啥的。

这天,收破烂的往往常一样称完东西,想欺负他故意压价,付钱的时候就少给了几分。老农死活不答应,据理力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破烂的无意中看到他手中的破抹布眼睛一亮,爽快地说:这堆破烂给你100元,连抹布给我。不料老农是个倔脾气,对收破烂的说:你给多少钱我都不卖,让你欺负老实人,收破烂的悻悻而去。

老农拿起抹布仔细看了半天,没看出什么名堂,不过收破烂的肯出高价,这个东西必然不凡。

无巧不成书,次日几位文物专家下乡宣传文物知识,增强全民对文物的保护意识。走累了到一个老农家借水喝。老农一见来了贵客,忙前忙后的热情招待。拿出了自己在山上采平日里舍不得喝的苦叶茶泡上。

可是老农家里实在太穷了,低矮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一张油漆脱落,斑驳的小方桌和几个三条腿的木凳子蹭得发亮,是他全部家当。

考古学家们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嫌弃的意思,反而亲切地和老农攀谈起来。从背包里掏出几块饼干给他吃,老农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

他做梦也想不到如此体面,博古通今的人竟然如此可亲。不像村里稍微有点闲钱的人,看不起穷人,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

老农对文物专家说:有人出高价要买自己的破

抹布,文物专家让他拿出来看看。老农把抹布交到文物专家手里。专家仔细研究了半天,突然问,这块抹布从哪里?

这个是几十年前从外地逃难时,路上捡来的。一直放在家里也没啥用处,老伴过世后,家里没人打理,白天要在地里好干活,家里又脏又乱,拿出来当抹布用了好几年了,质量挺好的。

文物专家说:可惜了这么好的东西。其余专家一听这话,围了过来。继而表情变得凝重,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一幅非常珍贵的古画,能否卖给我们?老农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破抹布,居然是幅古画还可以卖钱。

文物专家笑着说:你想卖多少钱?老农抓耳挠腮考虑了半天,说道:收破烂的给100块我赌气没卖,你们也给100吧。文物专家笑着摇摇头。

老农以为自己要多了,诚恳地说:我也不懂什么古画,你们要喜欢就送给你们好了,要什么钱。

文物专家摆摆手说道:我们也不蒙你,这是一幅古画,非常珍贵,一边回答一边纷纷翻口袋,最后凑了200块交给老农。老农吓得死活不敢接,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我们身上只有这么多钱,你收下。这幅画的价格,远远不止如此。说实话等于贱卖给我们。老农说:在我手里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破抹布而已,如果不是你们,这么珍贵的文物毁在我手里了成为千古罪人。考古学家和老农对于这个结果都非常满意。

经文物专家鉴定,这幅古画是金代著名画家张瑀创作的《文姬归汉图》绢本,假如是普通纸质的字画那早就损坏了。文物将此画送往故宫博物院进行修复。

张瑀,(公元13世纪)金代画院画家。宋靖康之变后,北方沦陷,南宋偏安杭州。中原父老,常南望王师,有泪如顺;江南志士,亦有志恢复,慷慨悲歌。

这一强烈的民族情绪,反映在绘画创作中,使得南宋和金朝的汉族画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姬归汉”的母题。当时的民心所向让作者创作了《文姬归汉图》。

传世作品有《文姬归汉图》,此卷画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之女文姬归汉的故事。重点突出归汉的行旅场面,不加配景。

全卷共画12人,前有胡服官员执旗骑马引道,中间是头戴貂冠、身着华丽胡装、骑着骏马的蔡文姬,马前有两人挽缰,后面还有官员护送,并有猎犬、小驹、鹰相随。

人骑疏密错落,互相呼应,真切描绘出长途跋涉的气氛和朔风凛冽的塞外环境,并以众人护面避风之态与文姬挺立的身躯与坚定的面容相对比,衬托出她急切的心理状态和坚强的性格。

笔墨遒劲简练富于变化,有吴道子遗风。设色浅淡丰富,典雅和谐,被学界认为是“稀世珍宝”。如今这幅古画价值过亿收藏于吉林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