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神秘大礼。

那是八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其中包括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宋代范仲淹的《道服赞》、杜牧的《张好好诗》、黄庭坚的草书等八件国宝级作品。

但凡拥有一件,也能保几代人吃喝不愁,可捐赠人分文不取,全部无偿捐赠,只淡然的留下一句:“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代陆机的《平复帖》
北宋范仲淹唯一传世墨迹《道服赞》

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历史,日本是个好去处。”

听上去令人气愤,但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史上,我国流失的文物遍布世界,在欧洲主要是英国和法国,而在亚洲范围内,则是日本。

日本1000多大小博物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近200万件,仅东京国立博物馆一家,就藏有中国文物珍品9万余件。

每每看到这里,都忍不住说一句:“多亏有他这样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叫张伯驹,一个几乎撑起故宫顶级书画半壁江山的男人,庆幸有他,我们手里还能留下若干书画国宝。

文物鉴定家启功说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他几乎颠覆了收藏家的概念,收而不藏,凡收必捐,对收藏家来说,送出一件藏品就要忍受“割肉”般的痛苦,可他却捐的洒脱、捐的愉快,捐的如偿夙愿。

数百件珍贵字画,最后只是心甘情愿地换回一张奖状:

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为张伯驹、潘素夫妇颁发的褒奖状

从“第一败家公子”,到收藏界的一股清流;从出身贵胄,到散尽家财卖房挨饿;从风流纨绔的才子,到一生一世只爱一人···

他的一生,比那一场捐赠要精彩。

四公子之一:张伯驹

01.

弃官而去

成就赤子丹心护宝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伯驹,1898年3月生于河南。

出身官宦家庭,父亲张镇芳是清末进士,历任湖南提法使、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伯驹算得上标准的富二代。

他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自幼就享有“神童”之誉,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年轻时在英国人开办的学校读书,接受新学教育,后又跟随父亲来到北平,一直做到旅长。

曾有人描写过张伯驹,本人面容白皙,身材修长,一袭长衫,晏然自若。用“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来形容最合适不过。

虽说在军队一直顺风顺水,但他本人无法忍受官场的贪污腐败,又因本就喜爱琴棋书画、京戏等传统文艺,于是不顾亲人的反对弃官而去,从此过上了看戏唱曲、写诗作画的“纨绔”生活。

后来,父亲怕他玩物丧志,便安排他到“中国四大银行”之一的盐业银行去上班,正是这段经历,开启了张伯驹的收藏爱好,也练就了他的火眼金睛。用他女儿的原话就是:“父亲一辈子没有打(走)眼的时候。”

张伯驹作品

那时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不少宫内的书画珍品流入民间,被迫抵押在银行,张伯驹经常接触这些书画,也慢慢对鉴赏名画墨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7年,张伯驹在一次去盐业银行的路上,一时兴起拐进了琉璃厂的古玩字画店。他一眼就相中了一件写着“丛碧山房”的书法,仔细一看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没有丝毫犹豫,便用1000块大洋将这件作品收入囊中。回到家后越看越爱,干脆将自家宅院命名为“丛碧山房”,后来,还把自己的号也改成了“丛碧”。

这便是他收藏生涯的开始。这一年,张伯驹刚满 30 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伯驹在从碧山房寓所内

02.

一生一世一双人

张伯驹与潘素的旷世情缘

谈张伯驹,总免不了谈起他的爱情;谈起他的爱情,就绕不开那个给了他无限安慰与力量,支持他倾家荡产搞收藏,最后与他一同出现在褒奖状上的女人——潘素。

潘素曾是苏州名门千金,前清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然而13岁那年母亲病逝,她被继母王氏以其擅长琵琶为借口,卖到了妓院。

张伯驹与夫人潘素

一个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就这样陷入绝境,成为了风月场上的”潘妃“,十里洋场的求生之路,几乎要摧毁这个原本兰心蕙质的女人。

直到峰回路转遇见了张伯驹,潘素的生活轨迹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这一年,张伯驹37岁,潘素20岁。

潘素与张伯驹的相遇

只可惜当时潘素已与臧卓定下婚约,臧卓一听说张伯驹动了心,一气之下将潘素软禁起来,不许露面,潘素无奈也只能整日以泪洗面,张伯驹更是心急如焚。

好在张伯驹四处找关系,在好友孙曜东的帮助下买通了臧卓的卫兵,趁夜色偷偷救走了潘素,和她一起私奔离开了上海。

不久,两人便在潘素的家乡苏州举行了婚礼,虎丘山、拙政园、狮子林都留下了属于他们幸福的身影。

婚后,张伯驹发现了潘素的绘画天分,不仅大加赞赏,更是尽全力栽培,不惜花重金请名师来教:朱德甫教她画花卉、夏仁虎教她古文,后来又有名家汪孟舒教她画山水......

潘素自小接受书画教育,带着书香门第的遗传基因,有了名师更是锦上添花,他潜心观摩张伯驹收藏的书画真迹,与张伯驹走遍祖国名山胜水,最后成长为我国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

张大千曾这样评价潘素的画:“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

潘素作品

最好的爱情,是能够唤起彼此最好的一面,变成更好的自己,潘素和张伯驹的相遇就是如此。

他们是志同道合的神仙眷侣,常常一人作画,一人题字,相守48载,粗茶淡饭却也举案齐眉。他们更是患难与共的夫妻,张伯驹被绑架时,是她变卖首饰,日夜奔波,只为保住丈夫的字画。

1975年,年近80岁的张伯驹为妻子潘素写下了那首《鹊桥仙》:“不求蛛巧,长安鸠拙,何羡神仙同度......从未解,秦朝楚暮,一生成全,换来一生懂得与珍惜。”

03.

宁愿饿死不卖字画

散尽家财只为国宝

四万大洋买来《平复帖》

卖掉北京老宅购《游春图》

上海遭遇绑架,宁愿饿死也不卖字画 ……

收集书画的道路注定坎坷,关于张伯驹的每一个收藏故事,都算得上跌宕起伏,好端端一个吃喝不愁的公子哥,楞是为了文物变成了生活拮据,要靠朋友接济的人。

1924年10月,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大量故宫珍宝被携至长春。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长春的伪满皇宫被洗劫一空,不少书画珍宝便流落于东北民间,其中就有《游春图》这一稀世画作。

游春图

《游春图》是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传世之作,亦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卷轴山水画,该画用青绿着色法描绘了贵族春游的情景,脱离了以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面貌。

在世界上可与梵高的《鸢尾花》、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媲美,也是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地位的珍宝。

游春图局部

1946年初,故宫失散的书画开始在东北市场上出现,那些古董商人听到风声,便纷纷赶赴东北。不久后,《游春图》被北平琉璃厂古玩店老板穆蟠忱从长春买回,想着高价转卖给洋人。

当时张伯驹听到消息后心急如焚,唯恐国宝被售出国外,立马托人告知自己想收购《游春图》,谁知道对方狮子大开口,张嘴就是800两黄金。

《道服赞卷》范仲淹

那时张伯驹刚用高价收购了范仲淹的《道服赞卷》,早就囊中羞涩,为了不让画作流往海外,只好走遍各种古玩铺子,到处传话《游春图》属于国宝,千万不能出境。迫于舆论压力,对方只好把价格压到了200两黄金。

可200两黄金对当时的张伯驹来说,依然是比巨款,苦闷了好些天,仲伯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卖掉自己居住多年的宅院!

要知道那处宅院原为李莲英私邸,也是张伯驹最有价值的家产,就连慈溪也曾在参观后赞不绝口,可张伯驹却因为急着买画,用200两黄金的价格贱卖。

谁知贱卖宅邸筹到的200两金条,在交验时还出了差错:因为不是港条,成色太差,满打满算才刚到130,张伯驹百口难辨,不管是被讹还是被掉了包,他再也拿不出一分钱了。

眼看到手的《游春图》失之交臂,张伯驹的夫人潘素只好卖掉自己所有的陪嫁首饰,凑出了40两黄金,几番折腾还是不够,但张伯驹答应尽快想办法补齐余款,古董商人才终于同意他带走《游春图》。

张伯驹与妻子

得到《游春图》后的张伯驹,一直沉浸在千方百计保下珍宝的喜悦里,还自号“春游主人”,哪怕这幅画让他一夜之间债台高筑,

我们都知道,《游春图》只是他众多收藏之一,艰难的“护宝行动”更不止贱卖豪宅这一件,但谁又能想到,这大半生折腾来的宝贝,竟然会被张伯驹会义无反顾地捐出去?

一件件、一幅幅,前前后后多达118件:

▲ 南宋杨婕妤《百花图》

《百花图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女性画家南宋杨婕妤的作品,现为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张伯驹先生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

▲ 北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卷》

此帖为黄庭坚晚年之作,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一件十分宝贵的佳作。清末流出宫外,为张伯驹先生所购,而后捐献给国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唐代李白唯一存世墨迹《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亦是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被称为“一级甲”。清末流出宫外,后民国时被张伯驹购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明朝唐伯虎《王蜀宫妓图》

《王蜀宫妓图》是明代画家唐寅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1956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无偿捐献国家,该画后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晚年张伯驹与他的小猫

张伯驹保护下来的顶级书画,不胜枚举,随便留下一幅就够他的子孙后代几辈子吃喝不愁,可是最后,他连他最喜欢的一幅《百花图》都捐献出去了。

如果说开始只是一种兴趣爱好,那么后来便是为了大义、为了家国情怀、为了祖国的尊严,正如同他自己所说:

“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