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范儿”,这是记者踏进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现场时,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

工地上,德方与中方的工程师、设计师往来穿梭,合作无间;不少施工标识由中、德、英三种语言绘制;许多先进的测绘仪器和施工机械让记者眼花缭乱,需要经施工人员介绍才能理解功能和作用……

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这个中德互惠合作、主动拥抱汽车产业变革浪潮的重大项目,用先进的规划和设计理念,对标世界一流的建设质量,生动诠释了高质量发展催生的全新工业形态。

对标“世界一流”的中德携手之作

距开工不到3个月,此时整个项目的钢结构和网架部分都已完成,正在进行屋面和墙面板的安装,为年底前实现暖封闭冲刺。

项目的快速推进关键是什么?

记者看到,在整个项目里,先进施工技术比比皆是。7月24日,距开工仅26天,项目总装车间一单元网架整体提升,一座底面积15680平方米,约合37个标准篮球场大小,重量781吨的钢结构网架,沿着40根箱型柱平稳上升到9.6米,整个过程达4小时,令业界瞩目。

在部分厂房,记者看到工程人员扛着类似相机使用的“三脚架”。闫磊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应用业内最先进的3D扫描技术,能细致入微地还原整个施工过程。即使远在奥迪总部德国英戈尔施塔特的规划团队也可以通过这项技术远程跟进项目进展,并与现场专家讨论下一步工作,这种在线虚拟协同技术充分保证了建设日期和施工质量。这种技术在大众汽车集团也开创了先河。”

根据此前发布的规划,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占地约150公顷,相当于210座标准足球场的大小,用钢量将超过8万吨,相当于8个埃菲尔铁塔的用钢量。项目计划于2024年底投产,规划年产量将超过15万辆。

“目前负责整个项目的中德双方设计师约有120多人,来自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机械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奥迪公司以及德方项目设计公司,四方团队通力合作,几乎每天都要进行方案会谈。”项目经理闫磊说,除此之外,还有中德双方工程师团队约100人,项目管理团队约250人,全场施工人员总数已达1800人,预计未来施工最高峰时将达到500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工厂

到今年底,20座建筑将拔地而起。一支来自中德的专业技术团队将入驻工厂,负责汽车生产制造的全价值链打造。首批投产的PPE平台车型包括奥迪A6参数图片) e-tron和奥迪Q6 e-tron系列的三款车型。

“我们将达到‘绿建三星’的行业最高绿色建筑标准,成为中国建成就达到‘零碳’标准的工厂之一,也将是建成就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企业。”闫磊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

在“双碳”目标方面,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通过引入奥迪集团战略“零排放计划(Mission:Zero)”,实现汽车生产的碳中和。生产中100%使用绿色电力以及生物质供能,并通过工厂屋顶的光伏系统自行发电。工厂还将安装膜生物反应器,实现水闭环管理,大幅提升长春工厂的用水回收率。

闫磊认为,按照目前规划标准,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将项目的绿色标准提升到了全新高度。

今年6月,当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开工时,记者就注意到场地内水草丰茂,有许多零散湿地。再次踏足施工现场,意外发现这些湿地并没有被“抽干铺平”,而是被做上了标记,予以保留。

“我们做了许多保护工厂生物多样性的努力,不仅现场的湿地会成为工厂环境的一部分,对现场地形和土壤也进行了勘探。未来会把环境管理体系纳入施工过程。”闫磊说,现场还会建设100多个鸟巢,为鸟类提供栖息地。

拥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的新机遇

闫磊告诉记者,项目的智能制造水平,在多个维度达到了极高水准,“例如焊装车间自动化率超过85%以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全厂核心工艺车间机器人将超过1000台,同班次操作工人也将达到约1000人,两者之比达到1:1。”

在工厂布局方面,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所有管理、物流和生产流程都将通过同一信息技术架构实现全面联网,使用奥迪全面集成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获得实时数据分析,快速应对上下游需求变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在项目演示的规划中,记者看到了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未来图景。焊接车间内,近1000台机器人挥动“手臂”,焊接纯电动车型的车身;300台无人搬运机器人(AGV)自动把生产材料运送到工厂。涂装车间里,综合控制系统监控所有生产设备,多个生产步骤在总装车间实现全面自动化。厂区内最高的建筑达24米,是行业先进的立体式高架库……

1988年以来,一汽-大众工厂一直负责奥迪在中国的车型生产,大量优质供应商已在长春落地。成熟的产业链也将为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扎根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在项目所在的长春汽开区汽车大路南侧,将形成80万平方米专属供应商园区。

“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长春,是因为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地之一,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条。”闫磊说,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建成后,将为长春创造约3000个新工作岗位。工厂附近30公里内,也将集聚50%的项目配套供应商,发挥强链延链补链的巨大作用。

记者手记

大产业迈向新未来,要有大项目支撑。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一汽弗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为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支点”。

我们欣喜地看到,两大项目进展顺利,正在以“吉林效率”加速变为现实,助力我省构建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体系。一汽弗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打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将成为新的“龙头”,舞动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全新动能。

新能源汽车,是吉林紧跟汽车“新四化”发展大势,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在吉林汽车工业历史上书写浓墨重彩的全新篇章。

秋色渐浓,凉意更甚。走入一汽弗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运输车辆往来穿梭,钢结构上焊花闪动,400多名施工人员繁忙作业,让人心头生出一股热流。

穿行于施工现场,不容易看出全貌,无人机传回的画面一目了然:37万平方米土地上,“回”字型的生产厂房布局初见端倪,办公楼等配套基础设施已经开工。施工场景“全面开花”,几乎所有能够同期施工的环节都在高效推进。

一汽弗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建设现场。

合理布局引领产业协同

我省3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重量级项目,在这里咫尺相望,“三足鼎立”。

在厂区向东北眺望,可见高低起伏的巨大“网架”,那是施工中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工厂。沿汽车大街轴线稍稍移动目光,一片建筑反射出醒目银色,正是一汽红旗繁荣工厂。

“距离两大新能源整车厂不到5公里,这就是产业链的同轴布局、近点协同。”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贾增博说。

曾在长春燃油汽车行业从业12年,贾增博期待一汽弗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带来新的变化,“一期项目建设年产能可达到15亿瓦时,能满足20万辆新能源车的需求,将带动3000人就业,随后还有二期、三期的规划。”

项目沙盘上,“回”字型布局再次出现。这是来自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工厂设计理念,如此布局,可实现各工序首位衔接,减少物流输送,节省生产时间与设备投资。同时,原材料入口与成品出货口设计在同侧,保证物流线路集中、人货分流。

“我们的工艺和设备技术,能生产长度接近1米的电芯。”贾增博说,一汽弗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将采用比亚迪最先进的2.0生产设备,配备最前沿的动力电池工艺技术,平均每3秒就可以下线一颗电芯。厂房按照8条生产线规划,电芯日产能可达9.6万件。

此前,比亚迪参与投资的动力电池项目版图,最北止于济南。一汽弗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落子吉林,首次迈过了这条无形分界线。贾增博说:“一汽弗迪项目的诞生,来自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北向趋势的判断,比亚迪与中国一汽战略合作的广阔前景,和吉林省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决心。”

一汽弗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建设现场。

高标准工程打造一流工厂

先进的工厂设计标准,提出了更高标准的施工要求。

来自中建交通建设集团的李红朋,作为一汽弗迪项目一期一标段项目副经理,是施工现场最繁忙的人之一。

“11月15日要实现暖封闭,大家都在抢时间。”李红朋说,暖封闭如期实现,才能保证冬季施工条件和整体项目进度。为此,项目设计方、施工方和建设方深度配合,通过极高水平的施工组织与规划工作,全面铺开作业面。

当记者进入厂房施工现场,发现每个厂房划定为5-7个区域,多台设备同时平行作业,同步进行施工。用李红朋的话说,这里实现了“极限穿插的流水作业”。

踏足厂房,记者发现这里的地面十分平整。“这不是人工找平的,而是用了专用设备。”李红朋介绍,电池车间配有高位货架、工艺流水线等,连微小的倾斜也不允许出现,这对地面平整度控制有着极高要求。

为此,施工方动用了在机场跑道建设中常用的设备——激光探铺机。“它能扫描地面数据,传输到控制芯片中,通过计算拟合后,自动化控制泥土探铺厚度,达到理想的地面平整度。”李红朋说,参与一汽弗迪项目,也让他突破了自己的固有经验,许多这样的施工环节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8月10日施工正式开始后,就已确定要在100天内实现暖封闭。尽管遭遇了超过预期的雨水影响,但工程的进展依旧顺利。我们有信心在11月15日实现暖封闭,保证明年6月正式竣工交付。” 李红朋信心满满地说。

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一汽弗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带来众多产业要素,使我省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时代的发展布局愈加清晰。

有大项目方有大未来,但大项目不会凭空落地。两大项目顺利推进背后,长春汽开区一直在奋力奔跑。

2020年9月,奥迪公司项目考察团首次来长考察,针对项目9个方面提出了1200余个问题。长春汽开区相关项目专班连续工作,用5天时间回答了奥迪方面全部疑虑。此后8个月,省、市领导亲自带队接待奥迪考察团50余次,所有考察一直处于高分状态。

天时,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机遇;地利,是吉林省与长春市的优势工业基础;人和,则是这片土地上营商环境的质量,是细致的服务态度和专业精神,是对大项目、大机遇的渴求。

建立项目快报、快审、快批服务机制;迎难而上、聚力攻坚,优化机制,整合资源,两天获得黄证、绿证和施工许可证……长春汽开区在推进两大项目落地过程中频频交出耀眼“成绩单”。

为保证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顺利注册,长春汽开区提前梳理各项流程,协调多个相关部门,连夜指导中国一汽和比亚迪上传资料,即传即审,仅用1天时间就完成了合资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保证金交纳、竞价报名等全流程工作,各环节无缝衔接、全速办理,创造汽开“超”速度。同时,还为按时办理摘地手续赢得宝贵时间,为后续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全力保障项目如期摘地。

3月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长春汽开区与长春市政数局等部门紧急成立奥迪PPE项目招标投标联防联控全链条保障小组,在线就专家抽取、专家出行、场地消杀、交易系统运行测试、监管部门电子监督、纪检部门全程监察等具体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评标专家出行全程闭环、专车接送,“一人一室一机”评标,行政监督部门通过监督管理平台实时监督,确保了奥迪PPE项目EPC工程总承包项目顺利完成招标。

2021年3月25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仅用20分钟完成注册,拿到了营业执照;2022年5月18日、19日,奥迪PPE项目仅用2天时间完成黄证、绿证和施工许可证办理……

硬件建设打造还需软环境。肩负高质量建设国际汽车城先行地的使命,汽开区展现出增速领跑的奋进姿态,坚定了企业发展信心,夯实了项目落地根基,在吉林振兴发展的赛道上奔跑出“加速度”。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华泰来/文 丁研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