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崇祯十一年,发生了几件影响明朝历史的事件: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被围剿得仅剩18人逃入深山;张献忠被迫无奈接受朝廷招抚;清军犯境,攻破高阳,伟大的关宁防线的缔造者,民族英雄孙承宗被俘就义;著名将领卢象升力战清军,英勇就义。这些事情和人物,或多或少都影响了明朝的历史发展。就在这一年,大明王朝的挽救者杨嗣昌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策略-与清军议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崇祯自缢

杨嗣昌,字文弱,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崇祯十年,杨嗣昌接任兵部尚书,崇祯十一年,杨嗣昌入阁,深受崇祯信赖。在杨嗣昌的统治下,李自成被围剿得仅剩18人,张献忠投降,起义军的势力基本上被消灭。也正是在崇祯十一年,杨嗣昌向崇祯提议,与清军议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嗣昌

崇祯末年,国内饥荒旱灾频发,农民起义的浪潮此起彼伏;而国外,清军不断进犯,频繁骚扰明朝边境重镇。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杨嗣昌给崇祯讲了一个故事:西汉初期,国内初定,刘邦与匈奴议和,几年之后,国内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刘邦开始大举进攻匈奴。杨嗣昌讲这样一个故事,实际上也是告诉崇祯,面对内忧外患,先与外部的清军和谈,稳住清军,集中力量去解决国内的农民起义,安定好国内之后,先剿灭外部的清军势力。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当时明朝的处境来看。这也许是明朝最后的翻盘的机会,只可惜,这个策略提出来之后,没有一个人支持,全部都是反对的声音。尤其的最后的黄宗羲黄圣人的驳斥,最终这个计划不得不宣告失败,明朝也许错过了最后的机会。最终走向了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