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在幼年时期缺少关爱的人自我意识较为薄弱,会因人情淡薄而遭受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创伤。他们嗜睡、懒散,缺乏最基本的社交和心智技能,并且十分容易生病,这些症状被称为“就医综合征”。

收养所则不同,保育员们会努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事实上,并非是因为长期睡婴儿床、缺少玩具或是母亲的陪伴才使婴儿感到冷落、心灵受创。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非常了解他们各种生理需求、能力、习性及弱点的人时时守护在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请保姆带孩子的弊端,你知道吗

由保姆自行从小带大的孩子,至少一半的男性和三分之一的女性自我意识严重不足。若是保姆欠缺良好的育儿技巧,孩子越早接受其抚育,日后缺乏自我意识的可能性越大。

但即便由父母亲自抚养,若粗心大意也会导致相同的结果。据国外儿童心理健康研究员和他所在的国家里对168名孩童从出生到19岁进行了跟踪调查,那些有冷落或虐待儿童倾向的父母也应邀成为受测对象。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童年时期的家庭抚育质量,来检测这一阶段的不良育儿方式是否会导致成年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此外,这项研究还检测了幼年抚育方式对于人格分裂的影响。

人格分裂是自我意识薄弱的显著标志。有人格分裂倾向的人通常会通过忽略、遗忘或否认等各种失忆手段来逃避现实,或是通过只专注于内心或外界的某一点来逃离现实世界。比如,盯着壁纸上的花纹呆若木鸡,或是即使有同伴也会独自遁入异想世界。有时甚至出现“人格解体”,他们像是灵魂脱壳般以另一个身份观察着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最极端时,人格分裂者会因为逃避现实而衍生出不同的人格。在一些案例中,这是精神分裂的前兆。患者会以为自己是另外一个人,比如其崇拜的某人。

研究表明,我们能够根据一个人2岁前被冷落或受虐的程度,来预测他十七年后患上人格分裂症的可能性。尽管在19岁前,我们的人格发展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幼年的抚养方式已被证实为影响今后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关于人格研究样本中,婴儿期之后(2到4岁或是童年中后期)遭受不良对待的人,人格分裂的几率较小。换言之,越早遭遇不良对待,人格分裂的几率就越高。基因遗传与之无关,因为婴儿在0到3个月表现的脾气秉性并不代表他们未来的性格。

同时,研究还发现,无微不至的照料能使孩子在早期就形成较强的自我意识,即使在日后生活中遭遇打击,心情也相对容易平复,人格分裂的可能性较小。而自我意识薄弱者往往不能对自我进行很好的定位,小小的打击和挫折就能使他们对现实产生怀疑。

他们的心理防线不堪一击,一旦感觉现实难以承受便总想逃离。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强烈自我感的人,比如前文中的乔治,无论吉凶祸福都能较好地坚持自我。此项研究还表明,如果婴儿在0到1岁间得到母亲的悉心呵护,他们在22岁时就能拥有更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更好地尊重他人的自主权。

虽说婴儿期很关键,但若在此之后遭受严重虐待,还是会增加自我意识薄弱的风险。有23项研究表明,至少有一半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而且大多为性侵。此类虐待会阻碍大脑发育:童年遭受性侵的女性,脑部海马体量会比未受虐者少5%,而海马体正是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害者遭受性侵时的年纪越小,与施虐者关系越近(家人的伤害更大),性侵程度越严重,其衍生出的人格数量就越多,病情也就越严重。即便日后受害者得到妥善照顾,心理创伤有所恢复,但性侵对其自我感薄弱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