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发现自己总是用“太忙了”来回答很多事情。例如,朋友约你出去旅游,你说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领导问你这个项目为什么完成得不尽如人意,你说家里有事太忙了,没来得及跟进;父母只是想让你回家吃一顿饭,谈谈心,你又说朋友有事需要你,太忙了.......

我们如此地忙碌,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没有顾得上陪伴家人,没有时间与朋友好好相聚,工作进展也不如别人。那些曾经做好的一个个计划,都没能完成。生活好似一地鸡毛,忙,却说不清自己忙在哪里?

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摆脱这种“忙”呢?

在《21天告别低效人生-彻底摆脱拖延的超实用指南》一书中,作者迈克尔·麦金托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解读了11种思维技巧,并提供了一个21天告别低效人生的计划模板,以帮助我们结束生活中自毁性拖延习惯,进而开启全新的人生。

作者迈克尔·麦金托什是一名作家、企业家、教练、思想领袖和游戏改革者的导师。他曾经跟他人一起创立了唤醒学院、超级英雄训练营等多家成功的公司。他帮助了许多企业二代领导人释放自身的天赋能力,提升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从而让其不会受到拖延、压力的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我们一起跟着迈克尔的脚步走进这本书,了解造成拖延的原因,学习摆脱无效忙碌,提高自己生活品质的方法。

放弃完美主义,“最好”是“好”的敌人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以完美来要求自己做到极致。比如,写不出一个完美的开头,一篇文章就无法继续写下去;说不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再也不继续练习口语;考试考不到一个完美的成绩,就对这个学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其实,追求完美原本是一件好事,但过于追求完美就会磨掉你的热情和耐心,让人做事拖延,毫无进展。

举一个例子,你为了减重培养一个新的运动习惯时,其中某一天中断了,你就没有继续坚持这个习惯的欲望了,因为感觉这个习惯已经被破坏了。慢慢地,你就失去了坚持运动的动力,而减重计划就这样被无限期地搁置。

背负着完美主义的包袱,像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时刻用最高的要求去鞭笞自己。想要追求完美,却被完美所累。

那我们该如何放弃完美主义呢?

作者认为,只要我们追求卓越,把一件事情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到更好,而不是执着于追求最好,就可以放弃这个观念。

追求完美,会让你容易裹足不前;追求卓越,会让你持续成长。

众所周知,香港歌星郑秀文是一名完美主义者。从出道到巅峰,每天“怕不红,怕到要死”,所以她逼着自己一路向前,为完美拼到耗损身体。

她为了让自己的身材更好,可以多年不吃米饭,有时几天只吃一个苹果。虽然她因此走上了事业的巅峰,但她的精神状态却每况愈下,最后不得不暂停了两年的演艺活动。

所以,如果你不是从事需要使用手术刀之类的精密型工作,那就要学会放弃完美主义。

因为比起追求完美,我们更应该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是一种境界。它会让你不再惧怕失败、专注于当下的体验和感受过程,从而使你突破自我,让自己的人生闪闪发光。

正视抗拒心理,专注自己能做的事

斯蒂芬·普莱斯菲尔德说:“抗拒心理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闻不到,但是可以感觉到的。抗拒的目标是转移我们的注意力,阻止我们做任何事情。”

什么是抗拒心理?简单地说,它是指当我们需要去完成某件事情,在一开始或者在进展到某一个阶段时,对这件事产生抵触。

作者指出,抗拒心理每个人都有,有可能是对事情的抗拒,也有可能是对某些人的抗拒。比如,很多人明明知道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却仍然不愿意对它提起兴趣。

另外,作者也提到大多数人无法立刻意识到自己的抗拒心理出现。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对一件事情的排斥归因到事情本身或者他人对自己的不利影响上。

那么,如何做才能摆脱抗拒心理呢?

作者建议,

我们保持对自己的清醒认知,了解自己的内心,思考做每件事的价值。

谷爱凌就是一个对自己保持清醒认知,专注于做“正事”的人。在女子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她的第一跳就获得69.9的高分,第二跳却失误重重摔在雪地上。

看到这个场景,很多人都担心谷爱凌会因此影响心态。但她无视外界对她的评论,集中精力在比赛上,最后成功摘得这个项目的银牌。

谷爱凌仿佛永远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她从来不会把精力浪费在对自己毫无帮助的事情上。她的信念很清晰,那就是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重要,我只要继续完成我应该完成的事情就好。

对待生活的成熟态度就是做正确的事,即便当时觉得很难或感觉不好。

只要能做到正确面对并克服内心产生的抗拒感,我们都能更专注、更自在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和生活本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拒绝恐惧感,大多数的恐惧是不真实的

《哈利波特》中卢平曾经对让博格特变成摄魂怪的哈利说,“你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作者在书中讲到恐惧的三种类型,分别是真实、理性的恐惧;有意识的非理性恐惧;无意识的非理性恐惧。

他指出我们多关注那些真实且理性的恐惧是明智的,比如要被车撞时,恐惧可以将你从马路中间推开。

然而,他也提到恐惧还会在不需要的时候出现,这就是“无意识的非理性恐惧”。这种恐惧感并不受我们的意志支配,它会影响人的判断能力和最终选择,而且很多人都不能及时发现它的存在。

美剧《破产姐妹》中卡洛琳意识到麦克斯自制的小蛋糕商机后,为了宣传这个小蛋糕,她把麦克斯的名字写在餐厅的黑板上,麦克斯对此感到非常生气。也就在这个时候,卡洛琳从麦克斯的过激反应中看出了麦克斯对成功的恐惧。

然后,她对麦克斯说:“或许因为没人相信过你和你的梦想,所以你才无法想象,这个蛋糕事业会有实现的一天。”

人和动物一样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恐惧感会让我们产生抗拒心理,下意识地想逃避。而逃避的方式,就是我们把精力花费在对自己没有任何价值的事情上,例如像麦克斯那样,毫无道理地指责卡洛琳不应该宣传小蛋糕时提到她的名字。这也是“无效忙碌”的一种表现。

“无效忙碌”指的是忙碌于无意义的事情中拖延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但是,这样行为只会让我们错失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

其实,

我们无法对没有发生的事情做出任何预见和评判。

所以,当我们对一些人或事物有了恐惧的时候,可以先让自己思考一下: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害怕?

只有找到让你恐惧的根源,这样你才能走出战胜恐惧的第一步,才能避免浪费精力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停止自我怀疑,你远比你想象的更有潜力

你是否有这样的心理:“我觉得我永远都不可能促成这笔交易”,或者“我会在大家面前让自己难堪”这些会让你产生悲伤恐惧的各种情绪。

如果你不小心被这些情绪影响到你的表现,后果就是你把对自己的自我怀疑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例如,如果你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更高的价值,你可能会在要求加薪时失言。你可能会不经意地向老板发出信号,说你并不认为自己值得拿更高的薪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呢?作者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源自我们对自己认知的不清晰。

而这种不清晰的认知,会让我们用错误的方式去应对自己所获得的成功。这种不良应对方式,被称作“冒充者综合症”。

换句话说,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成就是靠其他东西。例如是靠运气得来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然后便会觉得自己配不上自己获得的称赞或成就。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新闻,讲的是一名来自襄阳的农民工范雨素因一篇十几万字的自传小说而一夜爆红。这篇文章火了之后,有两个出版社联系范雨素,找她出书。

然而,范雨素却专门抽出了一天时间接待来访者,说自己不靠写文章谋生,她觉得这一次爆红只是一次偶然事件。她没有认为自己红了,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出版社找她出书,更不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好在哪里。

随后,范雨素为躲避媒体及来访者的“骚扰”,躲到了附近深山的古庙里,并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已转成恐惧症了”。这就是典型的“冒充者综合症”。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听到范雨素的消息了。

其实,想要克服这种心理,方法也不难。作者认为,我们只需要建立起对自己的真实认识和信心,以及对自己能力边界的准确认知,就可以轻松应对自我怀疑的情况。

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和内在人格是难以割裂的,只有先找到真实的自己,与内在和外在的自我达到和解,才能真正接纳他人的夸赞。

战胜拖延症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正确识别心理因素给我们的影响并克服它们。

想要缓解无效忙碌的情况也很简单,对应的解决方案就是:“少”。

少,意味着更专注,而专注背后意味着有取舍,取舍背后是深度的思考。

只要突破了自己内心的阻碍,自然就会有很多思考和感悟,从而形成自己做事的底层原理,同时整个人也会变得更有自信。

所以,

不如试着,将自己的人生做个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