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3年华诞。73年的风雨,73年的发展,73年的辉煌。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家富强、人民富足,我们的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值此国庆七十三周年之际,特编辑本组纪念特刊。每一张老照片都是一条时光飞毯,带你我穿越到过往画面里的年代……

站在国庆73年的岁月路口,重温青岛73年的经典瞬间,收拾隐藏在旧时光里的岁月温情,不忘初心、斗志昂扬地踏上新时代大青岛的新征程。

青岛七十三年(1949—1986)

1949年,青岛举行庆祝解放大游行

1949年6月2日,青岛宣告解放,青岛迎来了她崭新的篇章!6月15日,青岛市各界13万多人举行了庆祝青岛解放的盛大游行集会。青岛市军管会主任向明发表了讲话,号召全市人民建立革命秩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劳动人民、知识分子及各界同胞,共同建设新青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汇泉广场欢庆首个国庆节

1950年10月1日,青岛市各界代表在汇泉广场欢庆国庆节。从1950年的第一个国庆节起,集会和游行成为了青岛历年国庆活动的重头戏。

1951年,青岛市民积极为抗美援朝捐献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6月5日,青岛市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发表联合声明,坚决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开展捐款购买飞机大炮运动,支援前线,争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952年,青岛工学院正式挂牌

1952年夏,新中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山东大学土木系与山东工学院的土木系、纺织系合并,组建青岛工学院,12月5日正式挂牌。属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领导,是我国第一次院系调整时新设的12个高等工业专门学院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3年,运送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

1953年8月,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大石料,由浮山开采地开始运送,10月13日抵达北京。从采石到运送到京,整个工程耗时7个月,动用人力7116名。那块凝聚了无数人汗水与心血的巨石,已成为了整个国家的记忆与纪念。当年那些参与采石与运输的奉献者们大多也已离开了我们,他们与碑心石一样,值得我们所铭记,都是青岛人民永远的骄傲!

1954年,中国少年先锋队夏令营在青岛举行

1954年8月1日至8月22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夏令营在青岛举办。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为儿童们举办的全国性的夏令营。参加的182个少先队员来自四面八方。另外还有42个被邀前来的,朝鲜、越南和保加利亚三个国家的儿童,更使夏令营增光。

1955年,公交6路线命名为“青年服务线”

1955年4月15日,公交6路线路被青岛团市委命名为“青年服务线”,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条“青年服务线”。至今,6路公交线已经走过了67载风雨。从有人售票到无人售票,从铰链式的大通道公交车到如今的纯电动公交车,见证着岛城公交的变迁史,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岛这座城市的发展史。

(上图为1978年获“优秀乘务员”称号的6路线乘务员手持“青年服务线”队旗合影)

1956年,青岛举办全国首届少年体育运动大会

1956年8月12日至16日,“全国第一届少年体育运动大会”在青岛汇泉体育场隆重举行,运动会除了田径比赛之外,还有体操表演等,此次运动会也是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全国规模的少年体育运动大会。

这次大会正式参加比赛的1732名男女少年运动员,有1186人的成绩达到或超过了国家等级运动员标准。山东队的少年运动员在田径赛的各项比赛中,以敏捷的动作、持久的耐力,取得了田径赛男子、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7年,毛主席在青岛第二海水浴场

1957年7月12日至8月11日,毛主席在青岛一住就是整整一个月。青岛的山光水色、大海、凉爽的夏季、幽静的园林、别致典雅的欧陆建筑,都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8月4日,新中国历史上首次海上阅兵在青岛举行,一直期待着能检阅新中国海上力量的毛泽东主席因患感冒没有出现在青岛基地的码头上,代替他的是周恩来总理。于是,1957年的青岛海上大阅兵成为少见的国家元首缺席的检阅礼。

1958年,崂山水库开工建设

1958年9月1日,崂山水库(月子口水库)开工建设。华阳、凉泉、香里等12个自然村961户搬迁,该水库于1960年4月竣工,是建国后青岛最大的城市供水工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曾是我市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地,为青岛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9年底,小白干路竣工通车

1959年底,小白干路竣工,成为市区北部又一条南北向交通干线。小白干路,历经风雨沧桑,它从一条不规则的乡村土路,到如今进出青岛的一条繁华主干道。从小白干路到大寨路,再到重庆路的路名更迭,这条路的变迁,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也承载了这座城市、几代人的企盼、情感与共同回忆。

1960年,台东人民公社成立

1960年4月28日,青岛市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台东人民公社成立。1958年4月10日,青岛郊区第一个人民公社在李村正式成立。至4月17日,郊区农村全部实现公社化。

1961年,青岛手表厂组建

1961年,青岛手表厂组建,它的前身是青岛第三钟表修配生产合作社。1956年继天津、上海之后第三个成功试制出了中国最早手表的厂家。1957年11月,研制出能够批量生产的“青岛牌”17钻长三针手表,被省轻工业厅命名为“山东省第一只手表”,填补了山东省手表生产的空白。

1962年,四方机厂制造的双层旅客列车

1962年,由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制造的双层旅客列车,在京沈(北京—沈阳)线上运行。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并没有批量生产。

1963年,青岛首航的“跃进号”万吨轮

1963年4月30日,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轮——跃进号满载物资驶离青岛港,驶向日本名古屋,开始了它的首次正式航行,5月1日,在朝鲜济州岛附近的苏岩礁海域触礁沉没,仅用了58天就诞生的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在它的处女航中沉没,匆匆地结束了它的演出。

1964年,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的居民们。(张秉山摄影)

196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拆除西广场的棚户房,由政府筹资,开建第一座7层高的居民住宅楼——幸福楼。动迁改造启动后,广大干部群众想方设法帮助政府和施工单位分忧解难。那时棚户区改造既没有拆迁费也没有动迁房,大多数拆迁居民靠自主求亲告友解决临时居住问题,仅用了一个多月就搬迁完毕。为早日住进新楼房,许多居民主动与机关干部、有关人员一起参加义务劳动,承担起挖填土方、清除建筑垃圾等工作,为楼房建设节省了大量资金。

1965年,四方海水浴场建成使用

1965年,位于湖岛海滨的第七海水浴场(也叫四方海水浴场)建成,原址在四方区兴隆一路14号,与青岛发电厂的海水冷却池只有一道矮墙相隔。海水浴场的规模不大,沙滩呈南北走向,在南边海中有一道石砌的挡浪坝,有十几座简易的更衣室,大都是当时驻区企业所建,1993年5月因青岛发电厂二期工程扩建被征用而关闭。

1966年,国棉四厂援建滨州

1966年,青岛国棉四厂援建北镇建起织染厂,从此滨州有了现代的棉纺织工业。这就是后来的“国营山东滨州第一棉纺厂”,为滨州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67年,国棉一厂援建枣庄

1967年1月,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投资536.26万元,选调人员182人,其中管理人员54名、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128名,在枣庄市齐村区兴建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枣庄分厂。1968年初,为了枣庄分厂早日建成投产,青岛国棉一厂又抽调干部54人,熟练技术工人134人,前来支援枣庄的纺织工业建设!并组建设立了前纺、细纱、后准、织整4个生产车间。1970年“国营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枣庄分厂”更名为“国营枣庄市棉纺织厂”,与青岛市第一棉纺织厂脱钩。

(上图为1968年7月15日青岛国棉一厂欢送枣庄分厂师徒留念)

1968年,我国第一座机械化煤炭码头竣工投产

1968年6月,青岛港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我国第一座机械化煤炭码头——七号码头正式竣工投产。煤炭装卸机械化系统由卸车堆垛部分和装船部分构成,整个工程共安装4台螺旋式卸车机、2条卸车小坑道输送线、2台码垛机、7条大坑道装船输送线、5台装船机、4台供料机、5台平舱机,可以同时卸两排煤车,实现卸煤、输煤、堆煤、供煤、装船配套成龙,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装卸万吨煤船只需要2小时,最快达到65分钟,同过去人力、铁锨、杠棒、大筐相比,效率提高了上百倍,比使用流动机械时效率提高了三四倍。煤炭专用码头建成后,青岛港的年煤炭通过能力达到500万吨以上。

1969年,沧口区庆祝建国20周年(杨义宽收藏并提供)

1969年10月1日,沧口区庆祝建国20周年集会在沧口广场举行。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青岛仅有的两个广场之一(另一个是汇泉广场),青岛所举办的任何一次群众大会,必然要在沧口广场设立唯一一个分会场。沧口广场还是风靡全国的扑克游戏“够级”的发明场地,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沧口广场几乎成为青岛业余生活的风向标。

1970年,青岛医学院下放援建北镇

1970年7月28月,省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以鲁核发(70)第228号文批转《山东省高等学校布局和专业调整方案》,将全省现有18所高校做了重大调整,以‘开门办学’、‘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名义,大部下放农村办学。规定‘青岛医学院迁往北镇,下放惠民地区办学,缩小规模,抽出一部分干部和教学人员加强沂水半工半读医专’。

52年前,青岛医学院从青岛搬到老北镇,才有了今天的滨州医学院及其滨医附院。1983年3月,经省政府批复,由青岛医学院组建的北镇医学院改名为滨州医学院,沿用至今。三分之一的青医人永远扎根留在了滨州。

(上图为青岛医学院北镇办学时的校门)

1971年,青岛电视台正式开播

1971年9月14日,青岛电视台正式开播,是全国建台较早的城市电视台之一。同年在贮水山上建成了青岛第一座电视塔,160米的三角自立式电视铁架塔高高的立在公园内海拔四十米的平台上。

上图为青岛电视台大门旧影(张冠英收藏提供)

1972年,青岛火车站前欢迎西哈努克的人们

1972年8月13日至8月20日,西哈努克偕夫人莫尼克一行29人,在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徐向前及中国驻柬大使康矛召等人的陪同下,由济南乘专列抵达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访问、休假。迎接西哈努克可谓“盛况空前”,“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不多,来青岛的外国领导人更少。”西哈努克能来,的确是值得庆贺的大事。

1973年,冠县路街景(网友“涧中细流”提供)

1973年,冠县路街景。卡斯汀·彼得森,丹麦人,1973年是Emma Jebsen号货轮的工程师,当年随货轮来到青岛后拍摄了大量照片,展示了那段特殊年代许多珍贵的影像。

1974年,儿童嬉水完成稿(源自臧杰·追寻李轲民)

1974年,中山公园的标志性雕塑《群童戏水》雕塑喷泉投入使用,池内有一组7个(4男三女)栩栩如生的花岗岩雕塑,这是1973年由青岛几位雕塑家共同塑造的,核心人物为雕塑家李珂民。群雕喷水池的建成开放,在岛城乃至省内引起轰动,也成为了无数老青岛童年的美好回忆。

1975年,胶州路(张冠英收藏提供)

1975年5月4日,正值五四青年节,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在汇泉广场举行隆重的欢送青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会,全市各单位都组织参加,并且组织各学校学生,企业工厂职工夹道欢迎,场面宏大,这张照片就是反映当时情景。

1976年,青岛港客运站竣工

1976年12月25日,青岛港客运站竣工。客运站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包括一楼、二楼候船厅、售票厅、行李房、站前广场等,可同时容纳2000人候船。1977年10月1日,新建的青岛港客运站投入营运,同时开通青岛至上海等多条航线。此后的数十年里,青岛港客运站一直是旅客进出青岛市的主要通道之一。

1977年,青岛饭店东楼建成

1977年,曲阜路的瀛洲旅社被拆除,扩建为九层大楼并入青岛饭店。饭店的前身是青岛咖啡饭店,1966年原来的旧楼被全部拆除,扩建成一栋五层的大楼,1971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合并经营的青岛饭店成为青岛当时最著名、最高档的餐饮、住宿场所,也开始了一段很长时间的辉煌期。

(上图为青岛饭店旧影,非七十年代历史照片)

1978年,中山路街景

19 78年,由青岛市革委外事办公室供稿,山东省新华书店发行的青岛风光明信片。左侧的建筑中,青岛人曾经很熟悉的中华商场、红星电影院、青岛饭店......

1979年,邓小平视察崂山

1979年7月26日至31日,邓小平来青岛视察。在青考察期间,邓小平对青岛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指导,考察崂山旅游,强调必须先修路;视察海军基地,要求建立一支强大具有战斗能力的海军;“一定要让老百姓有水吃”,推动了引黄济青工程方案的实行。

1980年,刘少奇骨灰散撒在青岛海域

1980年5月19日,刘少奇同志的骨灰散撒在青岛海域,这是青岛历史上最高规格海葬仪式。刘少奇同志生前为祖国的建立与富强呕心沥血,逝世后仍化一缕忠魂,随着洋流守护海疆。

1981年,青岛市烈士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1981年6月,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53.79亩,总建筑面积4050平方米。1987年12月山东省民政厅、山东省财政厅批准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1992年6月国务院批准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纪念馆是省级文明单位和青岛市花园式单位,同时还是国家、省、市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山东省党员教育基地。

1982年,山东路施工场景(源自青岛档案馆)

1982年4月1日,青岛市东部新辟交通干线——山东路破土动工。1983年9月30日正式通车。建成后,山东路南北纵贯,路宽40米,是青岛市最宽的一条道路。

1983年,中山路中段街景

1983年,中山路中段,这是美国人出目里利吕井在青岛拍摄的一组照片中的一张。这是一组会瞬间勾起青岛人无限怀旧情结的老照片,胶州路交通局大楼、中山路三角地、青岛食品商店、老火车站、台东一路.....八十年代的青岛,似乎任何字眼都替代不了那个时代的情怀。

1984年,青岛成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84年4月6日,青岛成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这一天,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召开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在北京结束。会议建议进一步开放由北至南包括青岛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重要步骤。

1985年,九号台风袭击岛城

1985年8月19日上午10时左右,九号台风中心在青岛沿海登陆,平均风力10级,阵风强达12级,瞬间最大风速为30.4米/秒,并带有暴雨,当天降雨达150毫米,这是青岛市有史料记载以来,继1939年后的第二次强台风,又是建国以后青岛市遭受到的最严重的台风暴雨袭击。

1986年,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访问青岛

1986年11月5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莱昂斯上将率领3艘美国军舰,在中国海军“大连”号驱逐舰的引导下驶抵青岛,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这次来访的美国军舰是“里夫斯”号导弹巡洋舰、“奥尔登多夫”号驱逐舰和“伦兹”号导弹护卫舰,3艘军舰共有官兵894人。

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武装部队离开中国以来,美国舰只对中国港口的第一次访问,揭开了人民海军历史上新的一页。而1949年最后一艘美国海军舰只就是从青岛撤离的。

值此祖国73年华诞之际,我们一起见证城市成长的力量,回顾往昔光辉岁月、走进城市的奋斗者、记录城市变迁、纪念这伟大的美好时代!

青岛的发展日新月异,每一年里都会有着许多重大的事件发生、或是值得收藏的城市记忆。公众号在每年的编发中,也会随时调整更新相应的图文资料,如有编辑不妥之处,敬请谅解指正。

添加图片源自张岩、逄淑才、杨义宽、张冠英等老师,以及青岛新闻网、青岛档案馆、崂山档案馆、青岛电视台等媒体素材。如您是文中未署名图片的作者或是收藏者,请联系告知,以便做好备注说明,致谢!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73周年

明日请继续关注《1949—2022,青岛七十三年(下篇)》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