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明智家庭教育公众号,为你提供上百部供孩子和家长免费阅读的有声书籍

近日,随着电视剧《底线》热播,网友们发现,该剧其中一个单元剧改编自“吴谢宇弑母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底线》第十六集,出现的经典案件唐啸云弑母案,就是源于现实中真实的案件“吴谢宇弑母案”。

剧中情节:唐啸云出生于单亲家庭,从小与妈妈相依为命,母子关系非常深厚。作为高中老师的妈妈对儿子寄予了厚望,而唐啸云本人也很争气,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性格温顺听话,尤其是将妈妈的话奉为圣旨,从未有过一丝忤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场生日宴会过后,品学兼优、前途光明的超级学霸唐啸云在家中杀死了亲生母亲。

曾经是人人羡慕的名校才子、别人家成功的孩子,听话、懂事、高级自律,有着高薪的工作和无限辉煌的前程,但一转眼就成了能对亲生母亲痛下杀手的血腥恶魔。

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将母亲藏尸冰箱后,唐啸云对着裹尸袋轻飘飘地说了一句:“拜拜”。

弑母后,唐啸云过起了挥霍无度的逍遥生活,他与失足妇女厮混,迫不及待地踏进以前从不敢想的花花世界。

法官宋羽霏问唐啸云,为何要将其母分尸时,唐啸云失控大喊,因为她是个魔鬼,我要把她的身体撕开!这样她就不会活下来了。

9月30日,记者从吴谢宇的辩护人徐昕律师处获悉,他会见吴谢宇时,吴谢宇曾说,希望他的案子对社会有一些意义,对人们有一些警示教育作用。

如今,借助这部电视剧,案件折射出的家庭关系、教育问题等已经为人们所热议。

29日,吴谢宇的另一位辩护人郑晓静律师会见了吴谢宇。吴谢宇案被搬上荧幕,引起人们的反省和思考,他本人也知道了。但他说,不愿意母亲被演成一个坏人。

1

他杀了他妈!

2021年8月26日上午,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被告人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

最后以被告人吴谢宇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三千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死刑并不是新闻,不是死刑才是新闻。

无论如何弑母获死罪有应得,但是这个案件之所以引发社会关注的原因是如此优秀的孩子,为什么如何丧心病狂?

吴谢宇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他的中考成绩是437分,是全校第一名。

进入福州一中后,他的成绩依然优秀,当年福州一中icon总共有四个学生提前保送北大,吴谢宇就是其中一个,他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录取。

而到了大学,吴谢宇继续保持着优秀的成绩,拿着数不完的奖学金。

而所有认识他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是:完美、零瑕疵、天才。

吴谢宇的社会形象,用当下的流行语来概括,就是“高大上”,又被称之为“完美主义”。

一是高智商、精通外语。吴谢宇GRE考试成绩排名全球前5%,高中时学习成绩优异,2012年进入北大经济学院。吴谢宇大一、大二学年,在北大均获取了奖学金。

二是超强的自律、专注、低调、谦虚。吴谢宇作息规律,每天晚上11点左右睡觉,早晨七八点起床学习。

在高中同学的印象里,吴谢宇是个有理想有规划的人。他在高中阶段学习就很自觉自律,对个人要求很高,对待同学一视同仁从不抬杠,与争论相比,他更倾向于静静地聆听。

三是有着极高的人格魅力。吴谢宇积极阳光,与同学相处融洽,个人充满魅力,绝非存在情感障碍的人。

四是理智逻辑严谨。根据媒体报道,吴谢宇平时说话行事,条理特别清晰,做事逻辑极其严谨。

比如,作为班长的吴谢宇会在一开始就制定起严谨的工作流程和步骤,然后逐步一条条去执行。

五是有责任感、理想抱负、人生规划。早在高中时,吴谢宇便向很多同学、朋友说过,他要去美国读经济,之后做学术研究。

他的完美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即便警方已经发出通缉令,还是有同学坚定地维护他:

“我宁可相信自己会弑母,也不会相信吴谢宇会弑母。”

吴谢宇家的邻居称,吴谢宇以前给邻里的印象就是“特别乖,很听话,学习好”,得知吴谢宇杀害谢天琴老师的消息后“感到不可思议”,而如今想起来“晚上都浑身发毛”。

可是正是这样的好学生,做了如此残忍的事情。

吴谢宇作案前后有细致的策划,为尸体包上了75层薄膜,还安装了监控尸体的摄像头。

甚至还给母亲伪造了辞职信,举办了辞职宴,借了亲戚140多万,伪造30多张身份证,在外逃亡3年之久。

而在被捕获前一直想尽办法逃亡、享乐,几乎看不出丝毫悔过、内疚的迹象。

花巨款嫖娼,和性工作者谈恋爱,还拍摄多部私密视频,购买情趣玩具,

甚至,计划着结婚…

对于杀害母亲的原因,吴谢宇说:“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很难过,他想帮母亲解脱,杀了母亲后一起自杀,后来看到母亲的惨状后,放弃了想法,开始逃亡”。

很多人觉得他的悲剧来源于原生家庭。

也有很多人觉得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但无论如何,吴谢宇展现的是极度分化的双重人格。

一边是完美,一边是丑陋;一边是优秀,一边是堕落;一边是温良,一边是残暴。

这一人格分裂的背后原因——家庭原因是最值得反思之处。

2

我恨他们

家庭是温馨的代名词,是和谐的港湾,是爱流淌的地方。

然而,在孩子的眼中并非如此。

我的一位朋友是一位单身妈妈,自己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

她没有别的愿望,只是希望女儿能健康长大,能考上一个好大学,能够自食其力。

在她的眼里,孩子是自己人生的依靠,是支撑她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孩子在外地就学,为了好好照顾女儿,她甚至辞掉了工作。

她在女儿的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出租屋,每天给女儿做饭。

成了标准的全陪妈妈。

她一直以为她对孩子的爱一定会让孩子温暖和感激。

然而事实却被一次女儿的无名之火烧成了灰。

那天,她将烧好的菜端到了女儿面前,

女儿正在玩手机,并没有起身就座的意思。

她有点着急说,“赶紧呀,那么多作业还没有做,抓紧吃饭去。玩什么手机呀。”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平日对她言听计从的女儿突然暴跳如雷。

像疯了似的喊了起来:“你离我远点行吗?你能不能不管我。”

说完女儿抓起手机就摔门而去。

你以为你捧给孩子的是心,又有多少孩子把那看作是刀。

这一亲子之间的错觉感,恐怕是当下家庭的真相。

北京市曾抽样调查了3000多名中学生,调查内容是:你对待父母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

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19.22%的孩子对父母态度冷淡;

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6.62%的孩子惧怕父母;

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欢父母。

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欢父母!多么令人吃惊的微小数据。

试想,如果我们做个对父母的调研:

调查内容是:你对待儿女的态度。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会在“爱”“喜欢”的栏目上划钩。

这是多么剧烈的反差,这一反差也许可以说明吴谢宇案件的恐怖性反差

吴谢宇的母亲一定会坚信自己对孩子是爱的。

然而,吴谢宇的内心一定是对他妈妈是恨的。

待孩子如火,孩子却内心成冰。

3

对不起,我让爱变成了恨

昨晚,读著名的儿童专家蒙台梭利的书。

有一段话儿如电一样击中了我:

当一个人不得不在别人意志的控制下行动时,他的人格就有可能会发生分裂!

我觉得冥冥之中给出了冰与火反差的答案,也给出了吴谢宇案的答案。

爱的极致会走向控制。

而这种爱会转瞬间变为恨和逃离。

尤其是青春期孩子,当他们开始试图摆脱爱的控制之时。

他们要么选择逃离,要么选择叛逆。

如果两者都做不到,那么他会选择自杀。

而在自杀的孩子心中,这种行为是一种摆脱和抵抗。

Ta们是“对这个世界最绝望的报复”,而做出自杀自残行为的自己,就像是破釜沉舟的复仇者。

2019年4月。桥上车水马龙,有辆私家车停止行进,三秒后车门打开,一个少年冲向桥边,他母亲紧随其后,少年没有任何犹豫翻桥而下,母亲来不及抓住,俯望孩子坠桥的方向,捶地顿哭。后续报道已证实,孩子当场死亡。

2020年9月17日,在学校的教学楼的走廊上,一个母亲气愤不已地当着众人面,扇了她的儿子两巴掌。母亲离开后,男生沉默几分钟后,便跨上扶栏,转身跳下,当晚因伤势严重被宣告不治身亡。

据悉是因为该男生下午在教室与另外两名同学玩扑克牌,班主任请三名家长到校接受教育。

就这样一场悲剧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10月,张先生(化名)的儿子刚过完16岁生日,在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学校召开了家长会,当爸爸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差之后,当众对孩子发火指责。孩子在众多人面前挂不住当场大哭。

第二天,早上六点多到了孩子上学的时间,当父母推开孩子的门之后,才发现孩子的被窝里凉凉的房间里没有一个人。

后来看到开着的窗户,父母也觉得大事不妙,一口气跑出了门外。

结果父母在楼下找到了孩子的尸体,对此父母也懊悔不已,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的事情最近发生的太多了,中国家长,很擅长把孩子逼疯。这恐怕是事实。

用爱去剥夺孩子的意志、用爱去控制孩子的自由。

这应当是问题的实质。

孩子生下来如白纸。

孩子是父母协作的作品。

孩子做出这样的极端行为,恐怕父母脱不了干系。

4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北大吴谢宇事件,是否会让更多家长进行反思。

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对吴谢宇的鞭挞的层面,就很难解释吴谢宇的复杂的另一面。

我们也就决不会从这个自我灭门的惨案中吸取教益。

也许我们不懂爱,虽然我们坚信我们爱着。

所谓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去爱他自己。

而所谓最好的教育,是引导孩子成为他心中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所希望成为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