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太失败了!”

“我上辈子欠她的,这辈子讨债来了吗?”

“我都被她气疯了!”

“你们的孩子是这样的吗?”

“总想对她好一点,尽量地满足她,让她感动。却没想到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真是自作孽不可活。把我们对她的好,当成了一种软弱。”

“我该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位几经崩溃的母亲,在自己所发的微头条下给出的疑惑和愤怒。这位母亲说自己的女儿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手机,如果父母不给她手机玩,她就要跟父母玩命。说不得打不得,甚至因为父母拒绝把手机给她玩,便故意把自己一岁多的弟弟推倒在地,以此来发泄不满。

母亲教育她,要学会与人相处,她却回答母亲:“等不到我长大,我就会死了,是你们给逼死的。”母亲多次听到这样的话语,既愤怒也无助,口无遮拦地说着:“要死早点死,免得长大害了别人。”

用这位母亲的说法,自己在吃穿用度上,从来没有亏欠过女儿,怎么就养出了这么一个厌学叛逆的手机控了?有网友支招:“饿她三天,她就老实了。”其母亲崩溃着回答:“她一生气就两天不吃饭,我怕她而出病,还天天叫她吃,可她还是不吃。”

02

再往下翻,一条又一条控诉自己孩子不听话的评论,看得曦曦妈无比揪心。

有的说:“我儿子比你家还惨!只认手机不认父母,正吃饭不吃饭,后面说菜少了,当着我的面直接用手把菜抓到阳台去扔一地。现在才小学六年级,在校不写作业,回家不冲头发不洗澡,我都不想活了。”

有的说:“我家的和你们的女儿有过之无不及。都快中考了,不给手机就玩命,也是无厘头打小的,我也是在无比屈辱中艰难度日。一个字忍,两个字忍忍,三个字再忍忍。”

有的说:“我家老大也是这样,被我赶出去两次,后来干脆住他奶奶家了。今年为了中考把他弄去俱乐部待着,眼不见心不烦。”

有的说:“我家闺女高一,也是每天想着手机。一放学就要手机,每天都是借口查资料,查作业。一拿去就没完没了,父母找他拿十回八回,他都不愿意归还。就算是迫不得已归还了,还要给我们甩脸色,好像我们欠他一样。”

青春期的问题孩子,几乎都是厌学叛逆手机控。这种向父母讨债的孩子,究竟是如何炼成的?曦曦妈认为,以下几种家庭最容易中招。

(1)小时候疏于管教,进入青春期发现已经管不了。

有的家长为了忙于生计,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或者拿给老人照看;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成天忙于工作,早上出门时孩子还未醒,下班到家时孩子已经入睡;有的家长休息的时候,宁愿多打几场麻将,也不愿意陪孩子玩一玩;有的家长比较佛系,认为孩子听不听话,出不出色都是天意,于是对孩子所有的行为都呈现一股放纵的趋势……

但事实上,进入青春期后异常叛逆的孩子,大多都是小时候没有得到良好教育和高质量陪伴的孩子。部分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自己应该努力挣钱,为孩子将来买房买车做准备。但大家却忽略了,一切的坏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时候往往是在脱离了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孩子才滋生了一系列坏毛病。

我们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行,那么等到青春期已经将坏习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时候,家长再想纠正,可就难上加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父母喜欢装可怜,卑微地祈求着感化孩子。

很多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你要什么,我给你买什么;别人没有的,我都在尽力满足你。你怎么还不知足?还一点都不知道感恩?”

本来是想着教育孩子,结果家长说着说着就变成祈求孩子了。把自己说得极其卑微,好像自己越是这样,孩子就越是容易被感动,从而恍然大悟变得异常优秀一般。当家长没了自己的底线,孩子往往就会得寸进尺。

父母,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是一个家庭的脊梁。如果父母都活得失去了自我,孩子又怎会将你的父母放在眼里呢?

(3)动不动就把“死”字挂在嘴边。

“你那么不听话,我真的只有替你去死。”“你一天要死就死,不要碍了我的眼睛。”“要死死远点,免得我看了心里烦。”越是在愤怒和生气的时候,家长就越是容易口无遮拦。虽然在家长心中,这就是自己发泄坏情绪的一种快捷方式,但这样的话语,你可能说一次,就给孩子造成了一生难以愈合的伤痛。

生命只有一次,这应该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在言传身教中要教会孩子的道理。但很多家长却往往喜欢以死相逼,比如孩子不愿意去上学了,家长就要死要活的;比如孩子不听话了,家长又满嘴都是死字缠绕。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是冲动不计后果的。父母或许只是想用死字刺激孩子,让孩子发愤图强尽快走上正轨,但对孩子来说,家长越是喜欢如此,孩子就越是容易破罐破摔。

03

再者,溺爱是害不是爱。父母对孩子的爱,一定有底线和原则,不能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更不能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您认同曦曦妈的看法吗?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