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婚车鞭炮,没有礼金酒席,没有高额彩礼,这样的结婚仪式,你支持吗?

零彩礼不是万能油
最近,山东单县就举办了这么一场“与众不同”的婚礼。
婚礼现场,20对新人穿着华丽的汉服缓缓入场,按照司仪的指令,正衣冠、行沃盥礼、同牢礼、合卺礼,200多名亲朋友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幸福时刻。
据悉,这场婚礼没有婚车鞭炮,也没有礼金酒席,甚至连彩礼都没有,20对新人中,10对新人都是零彩礼,其他新人的彩礼,也都在3万以下。
别开生面的婚礼,引来了县委书记亲临现场,为这20对新人证婚,并忠告这些新婚夫妻,不要让彩礼成为你通往幸福的绊脚石。
天价彩礼问题由来已久,不少有情人都止步于谈彩礼的环节,山东这20对零彩礼、低彩礼的新人,挑战世俗,打破了传统的“枷锁”,证明婚姻不该是一场交易,而是爱的结果。
山东单县的县委书记为零彩礼、低彩礼的新人证婚,就是希望年轻人对婚姻不要过于功利,应该看重男方个人的持续生产能力,而不是他东凑西凑出来的彩礼,在婚后一起努力创造财富。
这种引导和提倡是积极的,除了山东,河南省也早就提出婚俗改革,将开封市、平顶山市宝丰县、叶县等20个地区确认为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目标就是“零彩礼”。

河南农村地区,男方除了要有房,还要给女方家庭送二三十万元的彩礼,在河南商丘、驻马店、周口、漯河等地区,彩礼甚至高达四五十万元,导致不少男方家庭因婚致贫、因婚返贫。
其实,山东、河南对“零彩礼”的提倡,在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
江浙一带,实行“两头婚”,既不是男娶女嫁,也不是女招男入赘,男女双方皆是婚娶婚嫁,夫妻两头走。他们一般会生育两个小孩,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夫妻一起抚养,双方既没有彩礼,也没有陪嫁。
由此可见,彩礼其实和双方的经济地位、社会分工等紧密相关,这就证明遏制天价彩礼没有问题,但仅孤立地推行“零彩礼”是不可取的。
一刀切取消彩礼,而不考虑与婚姻相关的其他因素,是不现实的,零彩礼不是万能油,取消彩礼,并不意味着结婚率会升高,相反,甚至有可能会起反效果。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早在2015年,就制定了一系列抵制高价彩礼的干预政策措施,文件明确规定农村彩礼不超8万元,公职人员不超6万元,但依旧有网民在“领导留言板”留言称,“谈了几年的对象,因为30万彩礼被迫分手”,希望政府整治天价彩礼。
这就说明,天价彩礼的整治,单纯依靠政府出手整治,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天价彩礼不是“罪魁祸首”
彩礼看似是千百年婚俗的一部分,其实背后是整个社会系统性的问题。
当下社会舆论总把天价彩礼的责任推到女方身上,这种情绪化的发泄显然只流于表面,女方家庭要的彩礼少,甚至零彩礼,那些农村剩男就能娶到媳妇吗?
还真不一定。
翻翻过往新闻,天价彩礼主要发生在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的农村尤其严重,原因就是农村的男女比例失衡远比城市严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乡村人口性别比为107.91,而城市人口性别比只有102.97。
以河南、山东为例,两省经济并不发达,越是经济不好的地方,重男轻女越严重,越是重男轻女,彩礼要的也就越高。
这些地方敢狮子大开口,就是秉持“物以稀为贵”的道理,男多女少,女方就掌握婚姻的“定价权”,价高者得。
河南周口22岁女性,能在1天相20个男生,这就是是农村传统“重男轻女”观念,造成的男多女少现象,1个女孩可以在20个男孩中随意挑选,男孩只能各凭本事“竞争上岗”。
这就引出了天价彩礼的根源:男女比例失衡。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农村,长期受父权观念的影响,男性背负着“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的使命,为了和村里本就少得可怜的女性结婚,父母不惜掏空家底,也要让儿子成家。
甚至为让儿子结得起婚,就让女儿早婚,以“剥削”女儿的方式,来成全儿子。
残酷地说,高彩礼其实有平衡男女比例不均衡的作用。
一些地方想用行政干预的手段,解决彩礼问题,把“零彩礼”当做打开高结婚率大门的钥匙,恐怕很难。
因为天价彩礼不是“罪魁祸首”,背后除了男女比例失衡的社会问题,还有城市化的背景。
在农村,单身求偶的男性数量,远远大于单身女性,原因是乡村女性都流向了城市。
大城市姑娘不愿意下嫁,城市里大批的单身男青年就成了乡村女性的选择,而乡村男性即使到城市打工,婚姻问题还是要回到老家农村解决。
可是回家娶妻的压力也不小,要和二十多个男性,共同竞争一个女性,最后赢家,只能靠钱取胜。
如果政府单纯依靠提倡或强制零彩礼、低彩礼,恐怕这些乡村男性只会更难娶妻,甚至即便政府干预了彩礼问题,老百姓私下里,依旧会悄悄“算账”。
彩礼问题,不只是钱多钱少的矛盾,中国很大,彩礼问题太复杂,以上的现象,只代表着一种普遍性,天价彩礼背后,是诸多深刻的社会症结。
所以,要解决天价彩礼的陋习,只靠倡导零彩礼恐怕很难奏效,天价彩礼应该批评抵制,但也应推进男女平等,否则只会是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