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沙漠之城里有一个人叫辛巴达。有一天他变卖了所有的地产和田地,造了一艘巨大的船,开始了他的海上冒险。”

——《航海家辛巴达》

这趟黄沙万里的征途被一个童话温柔地裹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努米亚小姑娘法提玛吟诵阿拉伯童话《一千零一夜》的场景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令人印象深刻。在我看来,辛巴达的故事不仅是对外交官人格力量的一种隐喻,更赋予了整部影片一种浪漫的神性,巧妙地对冲了现实的惊险与残酷。

辛巴达是一个冒险求索、智慧勇敢的航海家,他历经七次航行,与邪恶斗争,也收获奇遇。《万里归途》中的外交官们正是这样的存在,他们在战乱血腥里将风发的意气沉淀为智慧的勇气,也在生死绝境中一次又一次接受理想与责任的叩问。这叩问实在太沉重、太伟大。

于是,童话成为了托起希望的某种特殊艺术手段。在夜色、篝火和月光里,带有浓重阿拉伯色彩的吟诵组成了一个细密的情绪场域——思乡。可以说,饶晓志导演用一个轻巧的落地,完成了爱国题材电影的叙事升华。

影片在叙事结构和节奏上也暗合着童话。仔细回想便能发现,影片里每一次黑暗的降临,都代表着故事线的一次飞跃。白天和黑夜交替,希望伴随着绝望,正如《一千零一夜》里每晚给国王讲故事的那个姑娘。另外,天数的切割和“分夜体”的结构相近,撤侨剧情也像辛巴达航海那样分段推进,都是一些精巧的构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可贵的是,它代表着一种世界主义的“看见”。努米亚不是背景板里的战乱国,也不是撤侨任务的目的地。那里有举世闻名的童话故事,有独特的习俗和宗教,有各自的政治诉求与苦难。这种对于其他文明的尊重与共情在这个时代是有意义的,它既是这部电影的底色,也是中国外交的一抹亮色——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其实,我对爱国题材影片始终是保持警惕的。因为它很容易“燃”起来,但当热情燃烧殆尽之后,回望四周,好像又未曾有人瞥向这边的喧嚣。在这一点上,主创们走了很多“弯路”,路上的风景,值得一看。

在电影结尾,我想起了2020年初从日本飞回国的时候。只有那一次,我看到双流机场的熊猫雕塑时感到鼻子一酸。原来人在国外,是真的会想家。原来在那125个人内心深处涌动的,并不是一团烈火,而是一汪真正的活水。

于是,辛巴达和同伴们唱起了家乡的歌谣,歌声在海上。

作者:说一些梦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