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国内科学家,估计大部分想起的是杨振宁,殊不知我们中国的一位女科学家默默的在背后为国家做了许多科研贡献,直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3月8日的一份公报中公布了2018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名单才被众人所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就是张弥曼,1936年4月出生于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古脊椎动物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2年获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6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7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年10月获古脊椎动物学会的最高荣誉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2017年11月13日,张弥曼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这样一位获奖无数的科学家为人处事却极其低调,以至于国内鲜有人知。

刘少奇的一番话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

由于小时候父亲在医学院工作,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就树立了当医生的理想。等她到了高中,上实验课,解剖很细的小蚯蚓也没有碰破血管,这让她树立了报考医学院的信心。可没想到刘少奇同志的一句话,却让她选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当时的中国正在朝工业化迈进,刘少奇同志提出:“地质是工业的尖兵。”言下之意,工业需要地质,号召青年学生积极投身这一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学科。立志报效祖国的张弥曼很快改变了理想,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但父母并不支持她的决定。可一听说北京地质学院的新生部设在河北宣化,心疼女儿的母亲马上赶制了一件厚厚的大棉袄。南方人未必能抵御北方的寒冷,而母亲的这件大棉袄可以罩在小棉袄外面,小棉袄里面还能塞上一两件毛衣,但是这件棉袄张弥曼一直没舍得穿,她一直在等待更寒冷的天气。

“欢迎你,戈壁滩上的开拓者!”这样的标语,能激起不少年轻学生的雄心壮志。但当时被分配到古生物系的张弥曼有些惴惴不安,在此之前,她对这门学问一无所知。但此后的几十年内,张弥曼却是全身心地扑在这个学科上,再苦再累也没有回头。

年轻时,张弥曼每年有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寻找化石,常常是带着行李和一些工具就出发,就用一根扁担挑着,跋涉在荒山野岭间,身上的行囊达到二三十公斤是常有的事,有时还要走一二十公里的山路,才能到下一个目的地。“现在的野外考察条件好得多,累了可以睡帐篷,去野外还能开车,当时我们出去,都是挑着担子,凭着双脚走出来的。”张弥曼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块块普通人眼中显得生硬的石头,却一直给张弥曼带来无穷的乐趣,她常常一摆弄就是一上午。沉迷在化石堆中多年,她一直坚持自己动手采集化石、修理化石、给化石拍照、研究化石。“自己弄的东西自己知道,哪怕不小心把化石弄坏了,也不会妨碍我的研究。”张弥曼谦虚地说,她研究化石的目的是做学问,在勘探几大油田时,各界学者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观点,她也只是其中之一,做了分内的事。

年逾八旬,张弥曼依然坚持工作,她最近在云南有一个科研项目,尽管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她像以前那样长时间在野外进行科考,但她还是习惯到现场进行实地踏勘,希望能为科研事业做更多的贡献。

就在前几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3月8日的一份公报中公布了2018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名单:希瑟·扎尔(南非)、卡洛琳·迪恩(英国)、艾米·奥斯汀(阿根廷)、珍妮特·罗森特(加拿大)和张弥曼(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成就奖声明中称:“她(张弥曼)创举性的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只是,中国女科学家拿了这么大一个奖项,国内似乎知道的人并不多。创立于1998年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联合设立,每年从全球各大洲遴选出5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旨在公开表彰女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并为其科研事业提供支持。该奖在基础科学和生命科学两个领域隔年交替评选。张老师是本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中国女科学家,是第五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前四位分别是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2003)、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2004)、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20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谢毅(2015)。

过几天,也就是3月22日,82岁的张弥曼准备启程前往法国,参加3月22日在巴黎举行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礼。

祝愿张老师身体健康,谢谢张老师为祖国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