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当有一天,你发现那个曾经活泼开朗的小孩,突然变得不爱说话,过于懂事、过于讨好、再也不开怀大笑的时候…
不要怪他,这一切的因,都在于父母。

淼淼是邻家的一个小姑娘,比我家果果大2岁,今年上3年纪了。
前段时间在电梯里碰见她,跟她打招呼,她淡淡地“嗯”了一声,头埋得很低,直到走出电梯都没有抬起来。
后来一段时间,每次在电梯里碰见她,总是怯生生的躲在电梯一角,没有打招呼,也没有微笑。
我不由得心里一震,从前那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为何变化会那么大?

孩子自卑还是自信,全在于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要守住自己的嘴,多鼓励孩子,才能培养出乐观、自信的孩子。
孩子的自卑情结,
起源于父母的对比
自卑的孩子,最常有的念头就是:“我比不上别人。”
一个人的自卑胆小心理,99%都是在长期打击、对比中形成的。
这种比较可能来自于你自己,也可能来自于你周围的人。
我们之所以会有比较心理,主要来源于父母用“别人家的小孩”刺激形成的。
当你习惯了这样的比较模式之后,即便你长大远离了原来的生活环境,没有了被迫比较,你自己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继续沿用。

所以,不管你有多优秀,在某些方面总有做得比你更好的人;
你总会有一种“比不上”的感觉,继而引发内心深处那种无力感和自卑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而这种自卑,是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但是过度的自卑,带来的就是无尽的痛苦。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处于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中。
不仅是被比学习、比才艺,也在比生活环境、物质条件,甚至连父母自己都被加入竞争的行列。

当你见到同一个班级里的学霸,不仅天赋异禀还很努力;
很多父母就难以掩饰自家娃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家的孩子,从而加剧了孩子在内心中“比不上别人”的感觉。
在知乎上,有一个提问:摧毁一个孩子有多简单?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便是,不停地和别人家孩子对比,让孩子始终活在比较的阴影中。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和长处。
这种捧别人贬低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杀伤力巨大。
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还会让孩子觉得,“反正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如别人”,让孩子从心底里产生自卑情结。
父母的打击和否定,
正在夺走孩子所有的自信
很多80后,从小接受的教育便是打压式教育。
曾经有个调查,九成受访者称被父母语言打击过,这个调查一度冲上热搜。

父母明明是为了孩子好,明明比谁都爱孩子,可为什么总是用打击和否定的方式,给孩子造成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打击不是教育,而是伤害。
从小就给孩子进行“否定式”教育,这个出发点虽然是好;
但是造成的后果,犹如一把匕首,深深地刺进了孩子的内心。
父母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各种否定、贬低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好;
这不是打击式教育,只是打击,更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伤害。
父母的打击和否定,会让孩子觉得他一定太差劲了,深深影响了孩子对生活的信心。
没有被鼓励过的孩子,你让她如何自信?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上,而缺少对孩子的赞赏。

家长随口一出的一句否定,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
总是生活在父母否定中的孩子,容易自卑、做事没主见、缺乏行动力。
一是,孩子变得自卑。
一味的否定自己的孩子,他们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自卑情绪,习惯性的看低自己,从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父母越是否定,孩子越容易活成父母否定的那个样子。
二是,导致心理疾病。
父母长期的否定孩子,孩子的心理就会产生偏差。
孩子产生偏差行为,在潜意识里,是做给最亲近的、最爱的人看,是告诉他们“救救我吧,我不舒服,我很难受”。

可是这个时候,大多数父母偏偏注意不到孩子内心的感受和发出的求救信号,只是看到了孩子表面行为的异常。
这种心理偏差得不到疏导就会憋在心里,时间久了就很容易导致抑郁症的产生,更严重的还会诱发一些心理疾病。
减少孩子的自卑感,
从教孩子接纳自己开始
父母的肯定,是孩子勇往向前的动力来源;减少孩子的自卑心理,从教孩子接纳自己开始。
在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名词,叫做“翁格玛丽效应”。
说的是,从前有一个叫翁格玛丽的女孩,本来长得不是很美,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给她信心,鼓励她:你很美。
由此,女孩有了信心,每次照镜子的时候,她都在心里对自己说:“其实,你很美”。
女孩也越来越美了。

翁格玛丽效应,说的便是接纳自己、多自我鼓励、自我赞美,给人带来的积极心理暗示。
教育也是如此。
如果家长能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言行,充分地肯定、信任、欣赏孩子;
传递给孩子正面的期待,那么孩子往往就会变得更加独立、自信,越来越优秀。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无论孩子多大,最能治愈他们的,始终是来自父母的认可!
下面这两条建议分享给大家,愿每一个父母,都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1、多肯定表扬孩子
父母的肯定和表扬,对孩子来说,就像夏天的凉风,冬日里的暖阳,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当孩子受到赞美时,能够建立起自信,也会让孩子更加勇敢。
但是一定要记住,不要那种泛泛地夸赞,表扬孩子一定要具体、注重孩子努力的过程;
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最棒,让孩子明白,努力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2、接纳并支持孩子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越来越好,越来越优秀。
但是作为父母,比起管教孩子,首先给予孩子的应该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曾经有一个小男孩,对着月亮开心地跳啊跳啊。
看到这一幕,妈妈好奇地问:“你在干什么呀?”
男孩指着月亮,兴奋地说:“我要跳到月亮上去。”
面对男孩的童言无忌,妈妈没有嘲笑和否定,反而笑着说:“很好呀,但你要记得回家吃饭哦!”
多年之后,电视上播放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这个人正是当年那个小男孩,阿姆斯特朗。
父母的支持,能让孩子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甚至能逆天改命。
就如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小哪吒,即使别人再怎么讨厌他,他还是受到父母的支持和呵护。
不断倾听孩子,给予陪伴,正是在这样的呵护之下,原本注定成魔的哪吒,爆发出巨大的潜力,实现了逆天改命。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智慧的父母,总是以一种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昨天我刚读完了一本书——《亲子沟通密码》。
书中说,我们与孩子沟通时,需要“清零刻板印象”。
书中写了一个案例,一位妈妈来咨询作者邹璐,向她诉苦:
抱怨家里的哥哥总是欺负弟弟,抢弟弟玩具,还没礼貌、喜欢骂人......似乎没有一处优点。
这时,作者问妈妈:
“请你找出欺负弟弟的反义词。”
妈妈说:
“那就是爱护弟弟。”
她又让妈妈回想老大爱护老二的场景,妈妈也举出了不少例子:
“弟弟小时候他帮我递奶瓶,上次出门没带弟弟,还提醒我买礼物......”
说到最后,这位妈妈恍然大悟,其实哥哥真的很爱弟弟,对弟弟很好,我怎么能只盯着他不爱弟弟的部分,而不去鼓励他爱护弟弟的举动呢?
太多的偏见充斥在父母的心中,不知伤了多少孩子的心,消磨了多少孩子的性格。
当父母学会清除心中的偏见,就很容易发现孩子是灵动的、鲜活的,不断变化成长的。
综艺《爸爸去哪儿》中有这么一幕,林永健的儿子大竣一进房间后,便把桌子上一排排的酸奶一股脑的全塞进书包里。
父亲进屋看到后立马严厉呵斥:
“你别装啊,你装这个干什么,你这样很不好啊!”
他看着儿子一脸坦然又不知所措的样子,把书包里的酸奶摆好后,便让大竣关禁闭,自己在屋里反思。
过了会儿,他把大竣拉到外面谈心,一上来又是一顿说教:
“占小便宜可不好啊,我们干嘛要占便宜呢......”
而大竣坦言道:
“我想别的小朋友好像没有。”
他听到后,明白误解了孩子,立刻向儿子道歉。
其实,孩子难免会犯错、会失误,但有的父母把这些失误放大为自私、冷漠。
如果父母没有耐心去体验孩子的成长细节,自然看不见孩子的内心和需求,从而只能不断放大自己的观点去判断孩子的对错,而这容易导致误判。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够好,而是父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孩子。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不够懂事、听话,但或许是我们从未认真看清孩子的心。
梭罗曾说过:
“放下偏见,什么时候都不晚。”
只要父母肯花时间耐心倾听、沟通,就会发现,父母口中那些不太好的评价,其实只是放大了心中的偏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