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在睢(suī)阳战场上与“安史”叛军死战大半年的张巡不幸被俘,面对叛军尹子琦的威逼利诱,张巡至死不降,并且向西叩拜说:“孤城防卫之计已穷尽,不能保全了,臣活着不能报告陛下,死也一定变成鬼来杀贼。”于是,便被尹子琦杀害了。在他死后,唐肃宗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将他的画像挂于凌烟阁之上,到了清朝他的塑像还被请到太庙中,成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由此可见,张巡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高的,“护国英雄”的称号人们也是认可的。可是关于他也有不少的争议,那就是睢阳之战中,他的一个决定让他背上了“食人恶魔”的名号,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张巡究竟是怎样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年博览全书,内心志存高远

公元708年,张巡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从小父亲就重视对他的培养。张巡也不负众望,小小年纪就博览群书,在文、史、兵、法等方面均有涉猎,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十分擅长排兵布阵,内心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建功立业。

终于,他在33岁时考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清河县令,在任期间他爱民如子,为官清廉,因此获得了百姓的一致称赞。因为其政绩突出,所以朝廷将之召回长安,另有任命。此时,朝廷中正是奸相杨国忠当权,所以有人就建议张巡投靠杨国忠,这样的话张巡一定可以平步青云。但是张巡生性高傲,看不起这些祸乱朝纲的奸臣,不愿与之为伍,所以就拒绝了杨国忠抛来的“橄榄枝”。此举也算是将杨国忠彻底得罪了,于是本来要升迁的张巡又被改派到河南真源县做县令。不过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张巡虽然仍是县令一职,但是他并没有因为未得到升迁而消极对待,而是尽心尽力地处理公务,还帮真源县的老百姓除掉了当地的恶霸华南金。这让他在真源的声望得到了提升。

▲安史之乱显示卓绝军事才能

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叛军向大唐政权发起了攻击。由于玄宗前期国家承平日久,所以百姓和官员们都忘记了忧患意识,面对突如其来的叛军,大唐王朝的许多官员都被这种气势吓得不知所措。而且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之下,许多州县的太守直接不战而降,这让本来就嚣张的叛军更加肆无忌惮,他们如虎入羊群一般撕扯着大唐的领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快,安史叛军就攻下了宋州、曹州等地,谯郡太守杨万石也直接打开城门向叛军投降,就在叛军们以为能够顺利地占领谯郡时,谯郡真源县县令张巡站了出来,他率领当地官民来到“老子祠”,向老子李耳痛诉叛军的罪行并表示自己即使战斗至死,也一定会守卫大唐王朝,随后他便和当地的千余名乡勇组成了反击叛军的队伍。恰好此时朝廷派的人马也赶到了宋州,在朝廷军队的强大攻势下,宋州的叛军首领张通晤只好败退到襄邑,不过他刚到襄邑就被顿丘令卢韺所杀。之后朝廷军和张巡的军队会合,展开了对雍丘县的反击,雍丘县县令令狐潮早已投靠叛军,面对张巡的军队,他没有丝毫抵抗的能力,只好弃城逃走。

到了次年二月,令狐潮贼心不死,妄想通过人数优势来展开对张巡军队的攻击,所以令狐潮派了一万五千人去对付张巡的三千守军。不过好在张巡的军事才能十分卓绝,虽然身上多处负伤,但是仍旧打退了令狐潮的多次进攻。此时的令狐潮也没了耐心,心想既然一万五千人对付不了你,那我就追加人数。于是他又和叛军将领李怀仙等人会合,使兵力达到了四万人,而此时张巡的兵力只剩下了两千人,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守城将士们难免心里没底。张巡看到了大家的担心,于是告诉将士们:“我们行的是正义之事,捍卫的是我们的国家,在我们的身后是我们的父母妻儿,所以我们绝不能放弃,要相信朝廷的军队很快就能赶到的”。

经过张巡的一番鼓舞,守城将士的士气也振奋了起来,在张巡的指挥下,两千人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守城,一部分随张巡出战。由于叛军轻敌,所以当张巡率领军队主动攻击时,令狐潮都有点不敢相信,毕竟自己这一方可是有四万人呢。果然面对张巡突如其来的攻击,叛军们都惊惧无措,顿时乱作一团,不得已叛军只得后退。

▲雍丘之战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

被击退的令狐潮心有不甘,觉得自己的四万人马被张巡的一千兵士搞得如此狼狈,实在是说不过去。于是次日他便又率军向雍丘城展开了攻击,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张巡采用了火攻的方式,叛军们果然死伤惨重。等到了深夜,张巡率人又发动突袭,俘获了两千多叛军。就这样,张巡再一次打退了叛军的多次进攻,靠着两千多兵士死守了雍丘城长达六十多天。

在此期间,张巡遇到的最大困难并不是四万叛军,而是由于长时间的坚守,雍丘城中早已经没了粮食,所以很多将士的军心受到了扰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巡又使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将兵士假装安排在城南,以此来吸引叛军的主力,自己则带了一部分勇士偷袭了叛军位于城西的运粮船。这解决了张巡军队的燃眉之急,使张巡有了和叛军作战的底气。

就这样双方的军队一直从5月交战到了11月,令狐潮的军队终于被张巡打退了,雍丘之战取得了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坚守睢阳,终究杀身成仁

令狐潮的军队被打退后,他们改变了策略,决定不再攻击雍丘城,而是转而攻击睢阳。因为睢阳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如果攻下了睢阳那么就意味着江南地区也将被他们收入囊中,而江南地区一直都是朝廷的税收重镇,如果一旦被叛军控制,那么唐王朝这座大厦将面临着随时崩塌的危险。看透了叛军狡猾计量的张巡,决定放弃雍丘城,率兵死守睢阳,不过此时的睢阳城仍旧面临着缺粮的困境,张巡虽然能够用计在叛军手中抢得一些粮食,但是这些粮食只能解一时之急。

等到了757年7月,叛军再一次将睢阳城包围,而此时睢阳城中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了,每位兵士每天只能分到一勺米,他们饿的实在不行的时候,只能吃树皮和纸。兵士们个个身形佝偻、瘦骨嶙峋,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就这样,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张巡仍旧率军坚守了3个月,终于在十月初九,睢阳城被叛军攻破,张巡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张巡至死不降,最终被叛军杀害,终年49岁。

▲分食人肉成为历史争议

从这些事情来看,张巡绝对是一个有功于国家,有功于社稷的人,不过在他死守睢阳城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引起了后世人的争议,那就是面对城中无粮之时,他下令将自己的爱妾以及城中部分老弱病残杀死,将他们的肉分给兵士们食之。许多人凭此说张巡是一个“食人恶魔”,但是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分开来看,张巡的行为并不属于滥杀无辜或者残暴无仁,而是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情况下不得已做出的艰难抉择。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张巡的军队一共吃掉了3万人,但是城中的百姓却毫无怨言,“所食人口两三万,人心终不离。”可见,百姓们对于张巡的决定并不反对。

其实做出这些决定,张巡也需要鼓足极大的勇气,他爱他的小妾,也爱他的百姓,但他更爱自己的兵士、自己的国家,所以为了国家它可以舍小节而成大义。即使自己会遭到后世人的唾骂,但他依然选择做出这样的决定。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张巡:“张巡捐生殉国,……廷议褒录,议者以食人而欲诎之,国家崇节报功,自有恒典,诎之者非也,议者为已苛矣。虽然,其食人也,不谓之不仁也不可。”文天祥也在《正气歌》中提到:“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这些都是后世人物对于他的褒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张巡的功绩是远远大于他的过错的,如果我们身处在古代封建社会,那么可能也会理解张巡的决定,毕竟在儒家传统中,国家的兴亡远远大于个人的安危,因此,对于这位功臣我们不能只偏执于他下令“吃人”的这一点上,而是要看他整体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