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福利~~~

近期,“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在丹麦和瑞典附近水域出现泄漏并出现水下强烈爆炸,引发世界关注。

据央视新闻,德国安全部门9月28日表示,受损的三根管道很可能将无法再投入使用。另据中新网综合俄媒29日消息,俄罗斯天然气协会主席、俄杜马能源委员会主席扎瓦利内表示,修复“北溪”管道可能至少要半年到一年。扎瓦利内提出了两种维修方案:在管道上架设沉箱,工程师在沉箱中进行作业;或是将管道抬升到水面以上进行修复。

挪威首相约纳斯·加尔·斯特勒9月28日说,将部署军队保护本国油气设施。

关于俄乌局势近期不断升级的情况,德国前总理默克尔9月27日在出席活动的时候表示,西方国家应该认真对待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讲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另外,飙涨的能源账单正在把部分欧洲企业推向美国。不少经济学家也警告称,欧洲或许将迎来新一轮的“去工业化”浪潮。德国联邦政府于今日(29日)出台应对高企的天然气和电力价格的全面解决方案。

德媒:德国认为北溪管道

泄漏系“大型爆炸装置”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天灾还是人祸?北溪遭破坏引全球关注,谁最想“炸”掉北溪?

据央视新闻29日消息,当地时间9月28日,《瑞典日报》援引瑞典海岸警卫队官网的消息报道称,在波罗的海受损的“北溪”管道上还有一处泄漏点,这也意味着“北溪-1”天然气管道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的泄漏点已上升为4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泄漏海面航拍 图源:丹麦国防网站

据界面新闻援引德国《明镜周刊》9月29日报道,知情人士称,德国安全部门认为,北溪管道泄漏是“能量巨大的爆炸装置”所致。报道称,该爆炸装置的威力相当于500公斤的TNT。该结果也支持蓄意破坏是国家行为的假设。本周末,遥控机器人或潜水员将对损失进行评估,并对爆炸的性质和所用炸药得出初步结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31N1242302774

德国安全部门表示,受损的三根管道很可能将无法再投入使用。德国媒体援引政府内部人士的话称,如果无法及时修复漏洞,大量的海水将会涌入并腐蚀管道,从而对管道造成无法修复的破坏。德国联邦外交部危机小组也已展开调查工作,总理府和多个联邦部委也正在讨论此事的后果。

在泄漏事件发生之后,德国联邦警察正在加强对德国领海的控制,更加密切地监控关键基础设施。此外,联邦各州也加强了对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保护。目前正在建造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以及海底和电信电缆都属于重点保护对象。

“北溪-1”号和“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各由两根管道组成。“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2011年建成,经由波罗的海海底通往德国,在俄乌冲突前是俄罗斯对欧洲主要输气管道。“北溪-2”号管道于2021年建成后,一直未投入使用。

北约就“北溪”管道遭破坏发声挪威将派军队保护本国油气设施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9月29日, 北约组织针对“北溪”天然气管道遭破坏事件发布声明,称支持调查破坏源头,并表示任何针对北约盟国关键基础设施的破坏都将得到“统一和坚决的回应”。

声明同时指出,目前所有信息均表明,“北溪”管道是遭到了“蓄意、鲁莽和不负责任”的破坏。

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26日发生泄漏后,欧洲多国要求本国能源设施加强安全警戒。挪威首相约纳斯·加尔·斯特勒28日说,将部署军队保护本国油气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特勒当天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军队在挪威油气设施将“更加显眼”。挪威海军将保护海上油气设施,警方可能向陆上油气设施增派警力。

挪威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斯特勒说,一旦油气设施遭到袭击,挪威“将同盟友共同处理”。

据路透社报道,挪威是重要的天然气和石油供应国。挪威拥有超过90块海上油气田,大部分接入一个管道网。

挪威油气平台附近空域近来有多架无人机飞行。挪威石油安全局26日因而敦促能源机构提高警惕,这些来历不明的无人机可能引发事故或构成蓄意破坏的风险。

斯特勒28日还说,目击者“主要在9月”发现“不同规格”的无人机,这些无人机的活动“反常”。

挪威海军学院高级学者托尔·伊瓦尔·施特勒门说,挪威目前是欧洲国家重要的能源供应国,如果挪威输送的能源遭切断、终止或大幅削减,“这将在欧洲引发全面能源危机”。

默克尔:应认真对待普京的讲话

据央视新闻报道,关于俄乌局势近期不断升级的情况,德国前总理默克尔9月27日在出席活动的时候表示,西方国家应该认真对待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讲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你们认识普京很久了。(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说,应该认真对待他的话。鉴于过去几天的事态发展,我想补充一句,认真对待这些话,不要认为是虚张声势而置之不理,要认真对待。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政治智慧的象征。它有助于保留回旋的余地,甚至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另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9月29日,德国总理朔尔茨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电话。双方就乌克兰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包括重建在内的对乌进一步支持交换了意见。

朔尔茨强调,德国不会停止向乌克兰提供相关支持,这也包括武器供应。双方均同意继续进行密切、有建设性的交流并保持联系。

德政府将投2000亿欧元

应对能源价格上涨

当地时间9月29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财政部长林德纳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对能源价格设置上限。

因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而正在接受隔离的朔尔茨以视频方式出席新闻发布会。他表示,到2024年,德国政府将投入2000亿欧元应对能源危机,并为能源价格设置上限。朔尔茨强调,没有人需要为冬季感到担忧。

受到能源短缺和价格上涨的影响,德国通胀率持续走高。根据德国统计局9月29日发布的初步估值显示,德国今年9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0%,这意味着德国9月份通胀率达10%。此前,德国政府已经出台三轮救济措施抑制物价。

天然气使用成本高出近7倍欧洲制造业外流至美国

飙涨的能源账单正在把部分欧洲企业推向美国。

9月初,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欧洲化工巨头OCI NV(OCI.AS,股价37.48欧元,市值78.67亿欧元)宣布将投资数亿美元扩大美国得克萨斯州博蒙特市工厂的氨气产能,然后再通过鹿特丹港口进口至国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380970820

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商之一安赛乐米塔尔(MT,股价19.89美元,市值177.66亿美元)9月份宣布,由于电力成本飙升,公司决定削减两座德国工厂的产能。

而与此同时,这家总部位于卢森堡的公司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热压铁工厂业绩却超过预期。对此,该公司首席执行官Aditya Mittal在7月份的财报电话会上解释称,这得益于当地非常有竞争力的能源价格,以及由此带来的氢气价格优势。他同时表示,得克萨斯州工厂即将进行扩建。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欧洲气价飙涨,电力价格随之水涨船高,能源消耗密集的产业不得不大幅度削减产能,甚至直接关闭厂房。

以化肥行业为例,据欧洲化肥协会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欧洲的化肥产能已经削减了70%。据悉,天然气既是化肥生产过程的燃料,也是关键的原材料。

而相比之下,美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天然气生产国之一,气价要便宜得多,波动也远不及欧洲剧烈。据德国《商报》报道,当前欧洲天然气的使用成本几乎是美国的八倍。

欧洲和美国天然气月度价格对比 图片来源:Statista.com

实际上,美国已经成为欧洲的主要液化天然气(LNG)进口来源。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美国6月向欧洲供应的LNG规模已经超过俄罗斯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量。美国公司也由此赚得盆满钵满,据美国商业内幕网披露的数据,美国每艘驶往欧洲的LNG船可赚取超1亿美元的利润。

除了高性价比的能源价格,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大规模产业支持政策也对欧洲企业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以拜登政府8月签署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举例来说,虽然其规模较其最开始提出的“重建美好未来”法案大幅缩水,但仍被视为美国最重要的气候和清洁能源立法。不仅是OCI NV公司所涉及的氢能生产和碳捕捉和碳存储,电动车等领域也是这一产业政策的扶持领域。

据《华尔街日报》9月14日报道,该法案通过后,特斯拉(TSLA,股价287.81美元,市值9018.44亿美元)暂停了在德国柏林工厂生产电池的计划,并讨论把生产电池的设备运回美国,以争取享受相关补助。

据分析师估计,按照《通胀削减法案》的规定,电动车企业如果在美国本土生产和组装电池,其获得的补贴可以抵消电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且,从消费端来说,如果消费者想享受7500美元的电动车购置补贴,其购买车辆的电池来源也必须满足一定的美国制造要求。对马斯克来说,这笔账自然是不难算的。

这般状况对欧洲制造业来说可谓伤害性极大。

能源咨询机构Thunder Said Energy在一份研究中称,欧洲大陆在2023年和2024年的能源境况可能会比2022年更差。这有可能使欧洲的制造业受到永久性的伤害。

挪威化肥巨头雅苒国际(YAR.OL,股价381.00挪威克朗,市值970.51亿挪威克朗)首席执行官Svein Tore Holsether近日对《华尔街日报》表示,“某些产业将会永久性转移。”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丁一凡在此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表示,“美国与欧盟都在搞‘再工业化’,其实是竞争对手,美国若控制了欧洲的能源供给,欧洲就会处于下风,不仅能源成本会大幅上升,还会‘受制于美国’。”

编辑|程鹏 杜恒峰

校对|段炼

封面图片来源:截图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每经app(记者:李孟林 )、央视新闻、中新网、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