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指出:“诗缘情而绮靡。”即,诗因为有了情感的因素,而使词采华美,诗意隽永。在中国古典文论史上陆机第一个提出了“情感”在诗歌创作中作用。由此,我们便可以跳出“诗言志”的藩篱。重新阅读《诗经.国风》,就不会为寻找诗中的“志”(思想)所苦恼,而可以尽情地体会其中蕴含的诗情画意。

我们从以生产劳动 、爱情婚姻 、战争服役等普通人民现实生活的悲欢苦乐为素材的诗作中,能够体味到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愤慨、厌恶之情 ;相恋男女的相思之苦、相见之愉 ;思妇征夫的离愁别绪。人类的情感活动几乎都在《国风》中得到了表现, 为历代文人提供了表现各种情感的典范, 在艺术表现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今天介绍的一首《国风·魏风·园有桃》感受一下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园有桃,其实之肴。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
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诗人以所见园中的桃起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园子里的桃树结满桃子,已经到了成熟时节,鲜艳味美,但却丝毫不能减轻我的忧伤。我内心忧伤啊,不由得用低吟浅唱来排宣泄。我内心的痛苦没人会知道,周围的人会说,这是读书人的清高孤傲。《王风.黍离》说得更明白:“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那些人说得对吗?谁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办?我内心忧伤啊,有谁知道呢?有谁理解我呢?还是不想的好。

说不想,但心不由己,看到园子里的枣树结满了红彤彤的果实,又引起他的愁绪。这愁绪无法排解,姑且到广袤田野里去逛逛。但想到自己失魂落魄的样子,别人肯定说自己太矫情。诗人又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忧伤之中。最后还是以“有谁理解我呢?还是不说的好”作结。

诗写完了,但这“思”与“忧”肯定是绵绵无绝期的,除非他的所思所忧得到解决。

诗人自称为“士”。士是西周、春秋时期介于卿大夫与平民之间的阶层,有文士、武士之分。诗中表达的多愁善感的气质,显然不是武士,是一位知识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他忧愁什么呢?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可能;家里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他不是小题大做了?他忧虑的一定是大事,有关国家(魏)与天下(周王朝)的大事。

魏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诸侯国,首任国君失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后裔毕万,即战国时的大国魏国的祖先。所以,西周的魏国存世很短暂,《诗经.国风》收录其七首诗,包括《硕鼠》《伐檀》等劳动人民唱出的歌。

所以,可以推测,这位忧国忧民的贤士,大概已经觉察到了当时所在国家的命运,他的多思多忧就很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