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自小长在北方,但对于江南水乡古镇却却格外的喜爱,也许是那古朴的石板路、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建筑,亦或小桥流水般的柔情,无不吸引着我前去。自从在南方工作生活后也曾走过不少古镇,但唯独这个古镇更让我着迷,它就是河下古镇,虽然这里并不属于江南地区,却有着江南水乡古镇的清丽婉约与古朴宁静。

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北地区的淮安,地处南北地理“秦岭-淮河”分界线上,且是古邗沟(中国大运河最早的河段)入淮处的古末口,历史非常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之久,虽然曾经去过很多古镇,但历史如此之久的古镇确实少见。如今河下古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且向大众免费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上的河下古镇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及盐商重镇,公元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中国大运河最早的邗沟,并在河下古镇(当时称为末口)沟通长江与淮河相连接,极大地方便了军队和粮草运往北方,在清朝时期朝廷派遣盐运史驻扎河下古镇主管盐政,那时沿海地区所产的淮盐皆要运输到河下古镇进行检验,之后再运输至全国各地,足可见河下在当时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下古镇还是文化重镇,自古以来就名人辈出,其中明清时期的河下古镇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其中一名状元、两名榜眼、一名探花,是远近闻名的“进士之乡”,更是被誉为“全国进士第一镇”,河下古镇历代著名的名人有:秦汉军事家韩信、唐代诗人赵嘏、宋代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大文学家吴承恩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当地文献记载,历史上的河下古镇拥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0余处园林及60多座牌坊,时至今日虽然很多都早已不见,仅保留下来了一条长约2公里的石板路街巷,但历史风貌依然保存比较完好,整个石板路两侧的建筑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格,是目前淮安区(楚州古城)保存最为完好的古街区。

石板路贯穿古镇中心,走在古朴的石板路上,两侧是一座座明清风格砖木结构的民宅,而且这些民宅中至今依然生活着当地的居民,站在石板路上聊天的人、房屋外晾晒的衣服以及时而飘来的饭菜香味,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向你诉说着河下古镇的千年历史岁月,依稀可见当日的繁华景象。

石板路可以说是这里的灵魂,蜿蜒曲折向远处的转角处,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石板路早已变得非常光滑,每一块石板长1米,宽0.5米,至于有多少块石板我没有细细去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山的小镇子,数量如此之多的石板是从何而来,当然那时这里的水运如此发达,从外地运来也是轻而易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条石板道两侧还有许多的小巷子,转身走进小巷子中,同样是石板路延伸向远处,两旁皆是古朴的居民房屋,一只猫咪透过窗户望向我这位不速之客,时光此时似乎一下子静止了下来,永远定格在了这幅画面之上,我喜欢这种感觉,这种转角邂逅陌生的奇妙感觉。

河下是淮扬菜的发源地,有“淮扬名菜第一镇”的美誉,走在街巷边上有许多家当地特色美食店,就比如这道当地最知名的钦工肉圆,属于淮扬菜经典菜肴之一,并且已被列入了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工肉圆是用肉泥制作而成,吃起来弹性十足、味道鲜美。

另外,河下古镇的“茶馓”也是当地一道著名的特色美食,现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下茶馓诞生于明末清初,在乾隆年间最为兴盛,茶馓主要材料有白精面、芝麻油、细盐及白糖等,制作茶馓主要在于其工艺之上,需要将揉好的面团拉成一道道细纤纤,然后再放到芝麻油中炸制,炸出来的茶馓非常之细,颜色呈金黄色,吃起来脆脆酥酥美极了。

走不多元可看到一座与周边建筑有着明显区别的楼阁:文楼,这是一座始建于清末的状元楼,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为纪念当地状元沈坤和叶允武而建,红色的门匾彰显着这座楼宇的地位。

目前这座文楼是一座餐厅,很多人来到这里品尝文楼著名的汤包。不过,在文楼吃饭前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吃饭前先要对对联,如果没有对出对联则要请对方吃饭,在院落的墙壁之上就有半幅对联,据说是乾隆帝带着纪晓岚来到河下古镇,当地人对了上联: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虽然纪晓岚才华横溢但始终没有对出这幅对联。那么,你可对得上?

在古镇的一侧还有宋代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祠,梁红玉大战黄天荡的传奇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也一定为梁红玉的英雄气概所震撼。早期的梁红玉祠后期毁于兵火,如今重建了一座梁红玉祠,大门坐北朝南、高大雄伟。

为纪念抗金英雄梁红玉,在梁红玉祠一侧还建有一座梁红玉的塑像,高1.7米的梁红玉塑像站立于神台之上,梁红玉塑像手持宝剑、神采飞扬、英姿飒爽,如今是河下古镇地标性建筑之一。

逛完河下古镇,最大的感受就是古朴宁静,可能是这里所处位置苏北地区比较偏僻,亦或宣传不到位,以至于知道这里的游客相对较少,但却非常值得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