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一内蒙古老人在荒漠里意外挖到一顶金冠,随后,他带领村民到原地继续挖掘,又挖出了一堆金银器。

老人拿着这些金银到银行卖钱,换来了12000元,一夜之间成为“万元户”。

这事一时成为当地的大新闻,然而,更大的意外还在后头!

老人名叫王美子,家住内蒙古伊克昭盟(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公社,当时的他已经是76岁高龄。

但他身体健朗,闲着没事干,便到附近挖土龙骨(一种古生物化石)卖钱补贴家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2年1月11日,老人又在阿鲁柴登大队附近的一片荒漠上挖土龙骨,没想到竟然挖出了一个金冠!他惊喜万分,拿着工具继续往下挖,又挖出了不少金器银器!

当时,天气太冷了,老人挖得筋疲力尽、体力不支。

他看看周围,发现四下无人,便把挖到宝贝的地方用沙子和枯草掩盖起来,并做了记号,然后满载而归。

回到家中,老伴和儿子看到他带回来许多金银器,顿时又惊又喜,连忙问他怎么回事?

老人把在荒漠挖到金子的事情告诉家人,家人激动万分!

儿子大叫道:“爸,你是不是挖到宝藏了?现在天黑看不见,我们明天一起去挖吧!”

老人点点头,思索半晌后,又说:“我看那个地方宝贝很多,我们父子俩也挖不完,可以叫上几个亲戚好友一起去挖。古人说财不能独吞,我看这个说法有道理。”

儿子想了想,觉得老父亲说得对,他们决定叫上自己的亲戚张根保,以及两个要好的邻居张哈老、张喜明父子一同去挖宝。

第二天,5人一起到老人做了记号的地方挖掘宝贝,收获颇丰。

5人共挖到5斤左右的金器。这些古董,王美子占了大头,余下的让其他4个人平均分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天后,大家拿着这些金器到伊盟杭锦旗人民银行卖钱,王老汉卖了12000元,一举成为万元户,实现一夜暴富,羡煞了旁人!

在当时,大家并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甚至连文物是什么都不懂。

后来,银行里一个颇有些见识的职员把此事上报到伊蒙文教局,立刻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文物部门派了几名专家前往当地考察情况,经过了半年的勘察和调查了解清楚情况,将王老汉以及村民们挖到的文物进行回收。

由于当时大家普遍缺乏文物知识,专家们对他们进行一番文物知识的普及和保护文物思想教育,大家很快就明白了保护文物的意义,都自觉交出了文物。

对于积极上交文物的乡民,相关部门根据他们上交文物的数量给予适当的奖励。

随后,专家组织了一支考古队伍,在王老汉的指引下,来到金器挖出的地点进行勘察,这是一处墓地群。

由于墓地埋得比较浅,许多文物在风沙的侵蚀下暴露在地面,遭到了自然与人为的破坏!保护文物,迫在眉睫!专家们立刻对此处墓地进行抢救性的挖掘。

令专家们惊喜的是,这竟然是一处2000多年前的匈奴贵族的墓葬群!

经过挖掘,一共出土了2000多件文物,其中珍贵金银器文物高达200多件!

在这些金银文物上,大多雕刻着马、牛、羊、鸟、虎、狼、兽纹等图案,还有虎咬牛、虎吃羊等画面。

这样别具一格的图案在文物考古史上极其罕见,它反映的是2000多年前的匈奴文化。

在这一批出土文物当中,最弥足珍贵的是一顶匈奴王金冠!

这顶王冠由鹰形冠饰、半球形冠顶和冠带三部分组合而成。

王冠通高7.3厘米,带长30厘米、周长60厘米,重1394克。其中,鹰高6.7厘米,冠带直径16.5-16.8厘米。

金冠造型优美大气!一只将要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刻着狼羊咬斗画面的半球冠顶上,似乎在俯瞰着辽阔的草原。

冠带由一圈半金条围合而成,采取浮雕等工艺,在上面雕刻着卧虎、卧羊、卧马、绳索等纹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套王冠铸造于战国时期,是至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一匈奴贵族金冠饰。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十九年正月(前307年)“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至此之后,胡冠流入中原,鹰形金冠饰是匈奴王或酋长的冠饰,代表着匈奴统治者能征善战。

金冠的工艺精致繁复,使用了锤揲、镌镂、抽丝、镶嵌等多种工艺,反映出当时的金器制作水准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造诣。

通过这顶金冠,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的匈奴族,手工业繁荣发达,金银器工艺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

匈奴王冠出土的鄂尔多斯市,以高原地形居多,在历史上是水草丰美之地。王冠上的动物纹饰,侧面反映了北方草原民族的生活文化。

无论是鹰,还是马、羊、狼,都是草原上常见的动物。工匠将草原的日常生活融入艺术创作中,精心铸造出一顶散发着草原气息,表达匈奴民族狩猎生活,代表当时经济文化的艺术珍品。

匈奴王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具有不可忽视的考古价值。它是战国晚期北方少数民族冠饰的唯一标本,代表着当时少数民族中的地位与权力。

由于王冠出土时,墓葬群破坏严重,专家并未在墓中发现这顶金冠主人的相关资料。因此,王冠的主人到底是谁,至今成谜。

即便如此,也无损于这件文物的珍贵程度。这顶匈奴王冠很快就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内蒙古博物馆内收藏,成为了该馆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