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睿沁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其流传数千年而未中断,至今保持着卓越的功能和神奇的疗效。喉科就是典型之一。

尽管“咽”和“喉”是两个概念,但中医把治疗咽喉疾病的专科通称为喉科。咽与喉,各司其职,其区别所在,古人早有认识。《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篇·第六十九》:“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指出了咽喉和肺是人体气体交换出入的场所,以及咽喉各部位的生理功能。

咽喉为人体要冲,是人体经脉循行交汇之所,为人身呼吸饮食门户,致病因素繁杂,涉及脏腑广泛。故清代无锡医家尤存隐谓之:“方寸之地,受病危险”。

中医历来重视喉科疾患的诊治,喉科发展的过程是中医发展的缩影。资料显示,自古至1840年以前,现存喉科著作大约有三、四十种。至十八世纪中期,张宗良的《喉科指掌》(1757年)、郑梅涧(约1727~1787)《重楼玉钥》《喉症全科紫珍集》等医著的相继问世,均从不同视角,系统全面地讨论了喉科各种疾病的诊法及治疗,使喉科辨证论治大法日趋丰富,说明中医喉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相当成熟。

近代几种可怕的喉科传染病在中国大地上蔓延,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对此我国中医界人士奋起努力,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探索,经过一百多年的临床实践,终于总结出一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诊疗大法。自1840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百余年间,喉科专著猛增至300余种,尤其是疫喉专书在短时间内大量出版,在医学史上也较为少见,仅白喉专著自1869年第一部白喉著作《时疫白喉捷要》问世,截至1935年止,六、七十年间共出版白喉专著50余种,烂喉痧(猩红热)专书20余种。这说明中医界在诊疗疫喉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辨证施治,出现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喉科著作。可以说,喉科这一实践过程几乎贯穿于整个近代历史时期。

作为中医名家辈出的无锡地区,对于喉科疾病的诊疗当然不乏重量级人物。在王泰林的《环溪草堂医案》、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沈金鳌的《幼科释谜》及柳宝饴、承淡安等名家相关医著中,均有详略不同、角度不一、观点鲜明的阐述。尤以明清时期的尤氏喉科、当代的黄氏喉科更为著名。

尤氏喉科以无锡明代的尤仲仁、清代的尤存隐最负盛名。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版《无锡县志•方伎》载:“尤仲仁,字依之,以喉医名。”据国医大师干祖望先生考证(《尤氏喉科•前言》):“尤存隐,清喉科医家。无锡(今属江苏)人。世传喉科。尤仲仁后裔。承家学,行医有年,经验丰富。将祖传医术汇成《尤氏喉科秘传》(或作《喉科浅秘》,简称《尤氏喉科》)一书(约1700—1750)”。

尤氏喉科的颇具传奇色彩。据干祖望先生考证,明嘉靖年间,御史周清为一蒙冤入狱之小吏昭雪,此人出于感激之情,以17张喉科外用药方赠予周御史,并语之此乃先祖世代相传之瑰宝,治疗急慢性喉疾无不效验,望周御史惜之,勿轻以受人。周御史视以宝,藏于密室。周死后,该秘方由其外甥尤氏所得,尤氏本以医为业,得此秘方甚是喜悦,精研秘方医理之后,试用于临床,疗效颇验,遂不断研究并加以补充完善,且世代相传。传至尤氏第三代传人尤仲仁,尤氏喉科已经颇具盛名。尤仲仁因先后治愈了明朝吏部尚书严文靖、屏麓县祭酒官范某和封翁孙雪窗的危重喉疾而名声鹤起。上述3人钦佩于尤仲仁的医德医术,遂联合出资补录尤仲仁为明太医吏,致使尤氏医术得以发扬光大。

当尤氏医术传至尤存隐辈时,尤氏喉科已享誉江南。史载尤存隐无子,恐其医术失传,遂总结家族历代治疗喉科经验著成《尤氏喉科》一书。全书由喉科总论、辨证、治法、吹药、煎剂、秘法、良方和增补《内径》拾遗等8个部分组成。其死后便将该书传于赘婿。其婿沉溺赌博,嗜好烟酒,荒于医学。不久家资耗尽,为谋求生计,遂重金兜售《尤氏喉科》一书,因《尤氏喉科》享誉江南、久播遐迩,故抢购者甚众。包括无锡另一位中医大家沈金鳌及《疫痧草》作者陈耕道之父陈石泉、《咽喉论》作者逯南轩等喉科名家均购得此书。沈金鳌还把《尤氏喉科》一书,收录于其编著的《沈氏尊生书》一书。

“尤氏喉科”由此谢幕,可惜!《尤氏喉科》因《沈氏尊生书》存留,可幸!

黄氏喉科,创立者黄文炳为无锡北斗山人。查阅黄氏族谱,我们可以发现其祖先可追溯到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作为黄歇的封地之一,无锡、江阴乃至苏州、上海等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迹。如无锡的白水荡、惠山黄公涧(也称春申涧)、黄埠墩、江阴的黄山乃至上海的黄浦江(也称春申江)等,上海简称“申”,也是春申涧的缘故。

黄氏家谱载,黄文炳,字金如,锡北斗山人。出生时间约在清康熙五十四年前后(1715)。应该是在1735年前后创立了黄氏喉科。发展到第五代黄焕文,黄氏喉科名声鹊起。后发展到第八代黄家声(字冕群),名声大噪;随着第九代黄莘农显出“黄氏响声丸”处方,黄氏喉科闻名全国;2012年,经第十代传人黄正色、任思秀的努力,黄氏喉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64个学术流派建设项目之一,2015年,“黄氏喉科疗法”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近300年的黄氏喉科,创造了新辉煌。

黄氏喉科治疗喉科疾病方法全面,其治疗喉疾的系列方,就有10个,包括针灸处方,尤其以“养阴生肌散”等多种吹口药外治为最大特色。由此,后人常用“黄氏喉科是吹出来的”来总结其最显著的特色。

黄氏喉科第八代传人黄冕群,1925年后其携子黄莘农离开了锡北,迁入无锡城中西河头行医。时年江南白喉盛行,黄冕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声名大振。黄冕群德术俱佳,疏财重义,贫贱患者就诊有时分文不取,甚至贴补药费;权贵之人就诊,有礼有节,分文不少。曾有病家赠匾“八世世医”,悬于堂内。

黄氏喉科对嗓音病的治疗尤为出色,其卓越的疗效,精湛医术扬名于无锡及周边地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一些演艺界名角,起床发现失声,坐火车赶到无锡找黄冕群诊治,再坐火车回上海,晚上照样登台演出。

黄冕群的最大贡献有三方面。首先,1954年黄冕群带着祖传医术,携子黄莘农、堂兄黄翼臣,联合一批无锡中医名流,创立了“无锡市第一联合中医院”——无锡市中医医院前身。其次,黄冕群打破“中医禁方秘不外传”传统观念,将治疗复发性口疮的祖传秘方“养阴生肌散”无偿公诸于世,参加全国经验交流并展出成药,后被编入《口腔内科学》一书中。第三,黄冕群在1956年奉省政府之命,调入江苏省中医医院,任喉科主任,并指教于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并首开黄氏喉科由家传到师承之先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10月,无锡市第一联合中医医院员工集体照。黄冕群(前排右6);黄莘农(第二排左6)。

1959年3月,无锡市中医医院献方动员大会。右侧坐在藤椅上的是黄莘农。

黄冕群之子、黄氏喉科第九代黄莘农,自小随诊于父亲膝下,后又兼攻内科,功底深厚。随父加盟无锡市中医医院。在父亲调任江苏省中医院后,领衔无锡市中医医院喉科,并在政府举办的“学徒班”“西学中”执鞭教学。在此期间受训的学生,后来成为无锡中医药发展的中流砥柱,吴新欲成为全国名老中医,蓝华生、王心支、邹文浩、胡蓉等分别成为省、市名中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年动乱”期间,黄莘农受到冲击,全家“发配”到苏北阜宁县沟墩公社。黄莘农在公社医院做医生。期间,不坠青云之志的黄莘农,利用难得的清闲,一头扎进图书馆,研习了西医。期间,当地发现白喉疫情,黄莘农运用家传技术,妙手起沉疴,挽救了众多生命,“来一个治一个好一个”的无锡医生传为佳话。“十年动乱”结束,黄莘农回到无锡市中医医院,重操旧业。退休前后的黄莘农也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显出了祖传的“黄氏响声丸”处方,使之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品牌;二是承担了“文革后”的南京中医学院无锡班。黄老以其深厚的基础功底,详实的临床案例,严谨的教学作风,令众多学生印象深刻。三是受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先后举办了7期全国喉科培训班,为全国培养了大批喉科人才。进入新世纪后,晚年的黄莘农整理文献,准备出版黄氏喉科专著,可惜未能付梓。

2010年8月,黄氏喉科被收录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

2012年2月,黄氏喉科第十代传人黄正色、任思秀被列为第二批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12月,“无锡黄氏喉科疗法流派”被列为全国首批64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之一。先后在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南通市中医院、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附属医院、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宁波市镇海区中医医院、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中医医院等,建立了“黄氏喉科疗法传承工作室工作站”。

2016年1月,黄氏喉科疗法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0年11月,黄氏喉科第十代传人黄正色,被列为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