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一天之内,俄罗斯两条输欧天然气管道发生四处泄漏,引发了国际热议,而更多震动世界的“大新闻”或许还在后面。据环球网报道,有外媒哀叹称,这一事件表明欧洲在“混合战争”中是多么不堪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莫斯科方面就表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对俄罗斯进行一场“混合战争”。如今“北溪”管道遭遇水下爆炸袭击,有关“幕后黑手身份”的猜测满天飞,各种说法扑朔迷离。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技术完备的大国的默许或直接参与,袭击海底天然气管线这种“高难度动作”是很难实现的。

如果将此事纳入“混合战争”的范畴来看,我们很难界定这究竟是可耻的恐怖主义手段,亦或是正常的战争手段。相比起猜测和分析真凶的身份,“北溪”管道被炸事件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混合战争”的目标范畴和战场范围正在越来越大,正义手段与非正义手段的边界则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的战争道德和伦理愈发受到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个角度来想,欧盟国家境内的俄罗斯能源供应商和厂房等基础设施,是否会在未来某天被视为战争打击目标?这种做法是否构成对欧洲国家或俄罗斯的侵略?相关袭击的性质究竟是恐怖主义,还是正当的战争行为?种种问题都在挑战和冲击着传统的战争观念。

“北溪”管道遭遇袭击,意味着俄乌冲突所造成的危机,已经出现了向欧洲的实质外溢。同时也说明,大国博弈的手段将愈发丰富和野蛮,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认知并提高警惕性。

毕竟,中国也建有许多海底光缆和海底或陆地的油气管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他国的合作项目,管道通过多国境内。在大国竞争和博弈愈发激烈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提防潜在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防御手段来说,各类能做到图像信息实时回传的监控设备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对可能的风险要做到早发现和早上报。同时,出于节省人力和提高效率的考虑,许多无人装备应大量投入对重点管线的保护,如可覆盖大片区域的无人机、陆地无人巡逻车和海下的无人潜航器等。若可为这些无人装备搭配人工智能技术,它们就能实现长时间的巡视,及时发现各类威胁。

另外从长远来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发展各类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和核能等。新能源的大量应用可减少对他国的依赖程度,且无需再过分依靠跨境管道等设施来运送传统的化石能源,大大提升能源输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总而言之,“北溪”管道爆炸给全世界提了个醒,以往被认为不会遭到破坏的基础设施,如今已并非“绝对安全”。回想今年年初,多数人认为俄乌两国不可能打起来;而在一周之前,也不会有人想到“北溪”管道会遭到水下爆炸破坏,但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却一件件地发生了。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中国必须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我们该对此进行思考并提升防范措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