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西自古名山众多,天龙山便是其中翘楚。天龙山原名方山,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560年(北齐皇建元年)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据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此山松柏青翠,林木葱茂,既有天然之生成,复有人工之修饰。胜境之佳,在环省诸山中实属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龙山与山相随、与石相伴,山中有多处摩崖石刻,白龙洞的西侧一崖壁上刻有冯玉祥将军所题的词。据《柳子峪志》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阎锡山邀冯玉祥反对蒋介石,出兵南攻,及秋败归,冯玉祥退到山西,冬天来天龙山曾住月余,后来因为蒋介石遣飞机窥视天龙,冯玉祥担心天龙山文物遭到破坏,便于年底离开了天龙山。这首词便是他当时在天龙山时所作。词曰:“穷苦同胞之得救,其路途为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惟此二事。冯玉祥十九年十一月。”字迹纹理清晰,刚劲有力,此词恰好反映出冯将军的人生志向和当时的心境,今天细细品读,英雄叹惋,其情悲切,恍如昨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冯玉祥身经百战,作过重大贡献。他出生贫苦,对劳苦大众情深义重,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被世人称为“布衣将军”。周恩来评价他:“自滦州起义,中经反对帝制,讨伐张勋,推翻贿选,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参加北伐,直至张垣抗战,坚决御侮,都表现出先生的革命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顺着冯玉祥的题词向西转身,一处摩崖石刻“揽胜留题”四个大字便映入眼帘,字约二尺见方,除“留”字已风化湮灭外其余皆可识读,砂石难以保存能留存至此已属不易,惜题款“提督学校副使云阳贺邦泰题”及镌刻年代已不见踪迹,根据寺庙区现存碑刻《天龙石洞记》推测此题刻应为明万历八年(1580年)。

天龙山崖壁题词包涵多种书体,每种书体又各富变化,独具特色。精美的石刻艺术使天龙山闻名于世,为后人研究美术、雕刻、建筑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