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秋风吹黄了树叶,落叶一片片的,像蝴蝶一样飞舞。

2005年的一个秋季,在四川旺苏县,瓦里送走了携手相守几十载的丈夫赵清彦。丈夫走后,瓦里没有选择回自己的家乡苏联,而是留在了中国。对于她来说,丈夫在哪,她就在哪。

瓦里的全名是列里敏·尼柯娃·瓦里,光听她的名字就知道,她不是中国人。没错,她来自苏联,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的苏联女人,而她的丈夫,则是一名红军战士。

因此,瓦里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红军遗孀。

2005年,已经81岁、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瓦里回到了俄罗斯故乡,探望许久未见的亲人。临走前,面对家人的不舍和执意挽留,她眼含热泪地说:

“我想念生我养我的俄罗斯,但我也同样深爱我的第二故乡——中国!”

而这,是瓦里最后一次回到故乡探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瓦里是如何与赵清彦相识相爱的?两人上演了一场怎样的跨过奇缘?

踏上回乡路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1955年说起。

1955年,远在苏联的赵清彦收到了一封信,一封承载着满满思念之情的跨国信件。

这是离家十几年的赵清彦第一次收到家里的信,他颤抖着手,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满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读着父亲托人写给他的信。信中写道:

“你母亲已于两年前去世,临死前还念叨着你的乳名,你唯一的弟弟四年前在抗美援朝中光荣牺牲。如今我年老多病,孑然一身,急切盼望你早日归国,父子团聚……”

一封家书,勾起了赵清彦深深埋藏在心底的思念之情,却也浇灭了他收到家书时的激动与喜悦.....原来,母亲已经不在了,他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这是多么深的遗憾!

看见一旁热泪滚滚的丈夫,妻子瓦里不禁有些心疼,她走过来轻轻拍了拍丈夫的肩膀,温柔地说:“我很理解你,我的心和你一样悲痛,你会见到你的父亲的。”

是啊,赵清彦何尝不想速速回国与父亲团聚,可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苏联,自己又放心不下。再加上当时的种种特殊因素,此事也便被耽搁了下来。

此后的日子里,他常常在花园里看着天上的月亮,给两个女儿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古诗,以此来诉说他对家乡以及亲人的深切思想。

1958年的冬季,赵清彦试探着向妻子提起回国的事情。

一日,一家人在出门散步时,赵清彦深吸了一口气,问妻子瓦里:“瓦里,亲爱的,我要回到中国去,那里有我的父亲,你愿意跟我回去吗?”说完,他又深深地吐了一口气,忐忑地等待着妻子瓦里的回复。

瓦里自然非常不舍得自己在苏联的家,还有她辛苦拉扯大的弟弟妹妹。可若她不跟着回去,就要和丈夫承受天各一方的痛苦,苏联和四川离得多远呀,两个女儿也很难再见到爸爸了。

看着眼前自己心爱的男人,瓦里想着,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还曾经流浪乞讨过,还承受着多年的思乡之苦,她实在不忍心让丈夫再承受思念妻女的痛苦了。

想到这里,瓦里毅然决然地告诉他:“彦,亲爱的,我跟你一起走,回中国!”

赵清彦提起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他紧紧地将瓦里拥入怀中。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相爱的两人顺着来时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回家,虽然零下几十度,可他们一点都不觉得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9年1月3日,也是春节前夕,赵清彦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登上了莫斯科至北京的国际长途列车。在黑龙江,赵清彦遇见了当年一起越狱逃到苏联,在苏联一起种菜的挚友。在谢绝了挚友挽留他们在哈尔滨住下的好意后,他们一行人继续往家出发。

到了北京,苏联驻华大使馆的官员表示希望他们留在北京,并愿意提供帮助。赵清彦谢绝了大使馆的好意,带着妻儿再次启程。

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赵清彦一家人又是坐车又是坐船的,终于回到了老家。

父子团聚,儿子还带回来了一个洋媳妇和两个孙女,赵清彦的父亲别提多高兴了,还特地办了几桌酒席以示庆贺。时隔这么多年,一家人终于能做到一起唠唠家常了。

也是到了这时,赵清彦的父亲才知道儿子这些年究竟经历了什么......

拼死逃跑,不想又沦为苏联囚犯

将时间拉回到1942年。

1942年,赵清彦奉命前往冀南抗日根据地从事敌后武装工作。不幸的是,2月的一天,赵清彦在河北省枣强县被日军抓捕。

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赵清彦始终没有透露任何有用的信息。敌人气急败坏之下,便将他押送到了吉林省东宁县三岔口集中营,赵清彦被强迫做工,一日三餐吃不饱,还要忍受打骂。

集中营戒备十分森严,不仅有铁丝网、探照灯,还有流动哨兵日夜巡逻。但意志坚定的赵清彦并没有坐以待毙,他悄悄地和几名狱友策划了越狱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3年9月的一天,黑夜来临,秋风瑟瑟,赵清彦和4位狱友趁夜色剪断铁丝网,逃出了集中营。岂料还是被日军发现,一时之间,警报声不绝于耳,探照灯将集中营照得亮如白昼,日军疯狂追击。

赵清彦几人一路狂奔,跳进滚滚流动的乌苏里江顺流而下,追赶上来的日军朝着江里疯狂射击,鲜血染红了江水,直至消散......

两个多小时后,赵清彦他们才狼狈地爬上岸,可谁知还来不及喘息,便被苏联边防军抓住。

他们焦急向苏联士兵解释,说他们是中国红军,被日军俘虏后又拼命逃出集中营,想要借道苏伯利亚回中国。

可苏联士兵并听不懂他们说的话,而他们身上也没有可以证明身份的证件,于是,一行几人又被苏联当局以“偷越国境”的罪名判了一年半......

种菜谋生,结婚生子

1945年2月,赵清彦一行人被刑满释放。

随后,他们向苏联请求要回国抗日,可能是苏联对自己误抓盟友国的士兵而感到心虚,竟然拒绝了他们回国的请求,只是给了他们几张临时居住证。

就这样,赵清彦几人不得不在苏联街头流浪。他们一路流浪到叶尼塞河上游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遇到了一群在这里靠种菜谋生的中国人。中国人真是到哪里都不忘种菜的天赋,赵清彦几人向当地人租赁了20多公顷地种菜,打算在这里扎根生活。

接着,赵清彦凭借着出色的组织能力,带领大家把种菜事业搞得风生水起。中国人勤劳能干肯吃苦,在他们的精心培育下,种出来的蔬菜鲜嫩嫩水灵灵的。

1945年正值苏联卫国战争,当地的青壮年大多都上阵杀敌去了,农庄里只剩下一些老幼妇孺。虽然赵清彦一行人种植的蔬菜供不应求,但依旧有很多穷苦人家买不起新鲜蔬菜。

对此,赵清彦为感谢当地人收留他们,常常是分文不收,将蔬菜送给那些贫苦人家。

而勤劳能干、乐善好施的中国青年也很得当地姑娘的青睐,赵清彦也不例外。

一日,赵清彦在卖菜时,发现人群中有个目光总是在自己身上,他一抬头,发现是一位美丽的苏联少女。他赶忙上前用还不熟练的俄语说道:“小姐,这些蔬菜是我种的,您带点回去尝尝鲜吧。”

少女窘迫地想要拒绝,却又抵不住赵清彦的热情,只好接过蔬菜,有礼貌地道谢后骑上自行车飞快离开了。这一眼,搅乱了赵清彦的内心,少女的容貌萦绕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少女叫列敏尼柯桂·瓦里亚,她的父亲在卫国战争中牺牲在抗德前线,母亲积郁成疾不幸离世。还不满19岁的瓦里作为家中长姐,一人挑起了养育弟弟妹妹的生活重担,在一家坦克制造厂工作。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清彦常常来瓦里附近卖菜,瓦里也总爱到赵清彦这里买菜。一来二去的,两人越来越熟悉,爱情的种子在两人的心里生根发芽。

很快,两人谈恋爱的消息像翅膀一样飞遍了整个小镇。

有人祝福他们;也有人劝瓦里不要被爱情冲昏了头,称跨国恋爱往往面临着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的问题,更何况赵清彦还比瓦里大了11岁,年龄差距太大。

可是瓦里不在乎,只要她爱赵清彦,赵清彦爱她就够了。在她看来,爱情没有国界,也不应该被年龄、地域所困扰。更何况,瓦里相信赵清彦对自己的感情,相信他会永远爱着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7年12月,赵清彦和瓦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两年后,夫妻俩迎来了大女儿列敏尼·柳达;1952年,他们的二女儿列敏尼·丹娘也出生了。

不久之后,赵清彦一家四口又不远万里地搬迁到600公里外的城市捷尔拉奥斯克。

直至1958年,赵清彦才携带妻女回到了他许久未回的家乡——四川旺苍。

相濡以沫,相伴一生

将时间再拉回到1958年。

瓦里跟着赵清彦回到中国四川老家后,就在这里扎了根。

刚开始,瓦里听不懂当地的语言,也不了解当地的风俗,不认识汉字,也不会使筷子,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好在瓦里并没有抱怨,而是努力适应着这一切。

唯一让瓦里感到难以忍受的,大概就是这里的冬天了。尽管苏联的冬天比这里还冷,但是苏联有暖气,瓦里很难适应这里没有暖气的生活。还好有赵清彦一直充当瓦里的翻译和生活助手,瓦里才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两个女儿也很快就和当地的小孩打成一片。

赵清彦心疼妻子,常常给妻子做苏联饭菜改善饮食。不过瓦里也很快学会了做米饭、包饺子、泡酸菜,会给下班的丈夫和放学的女儿做上热气腾腾的可口饭菜。

1959年,瓦里生下了小儿子赵洪斌。只是这一年正值吃大锅饭的时候,几碗稀饭压根填不饱肚子,他们只好从地里偷偷刨几根萝卜果腹,连上边的泥土都来不及清洗。

由于吃不饱饭,瓦里没有奶水喂给小儿子喝,小儿子常常被饿得哇哇大哭。

好在县委很快将他们一家接到了县城住。在县委的帮助下,赵清彦找了一份沙石厂打零工的工作,两个女儿也得以正常上学,还改了名字,大女儿柳达叫赵洪月,二女儿丹娘叫赵洪芝。

县里也十分照顾瓦里,每月供应一袋奶粉、十斤猪肉。再加上瓦里的弟弟妹妹寄来的奶粉、火腿肠、熏鱼等食物,赵清彦一家的日子在当时可算得上十分不错了。

解决了温饱问题,赵清彦最为担心的就是他的红军身份,因为离国太久一直确认不下来。赵清彦多次找有关部门反映,却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而迟迟落实不下来。

好在上天总是眷顾努力的人。1963年,赵清彦在县城偶遇了当年一起参加长征的同志昝月德。昝同志跟他说现任湖北省军区后勤部长贾安潮是四川阆中人,找他应该可以解决问题。

得知这个消息的赵清彦喜出望外,立即赶赴湖北武汉找到贾部长——这个自己当年所在部队的政委。在贾部长的帮助下,赵清彦顺利开具了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证明。

不久,赵清彦就恢复了红军身份,并被旺苍县委安排了一份城关五金日杂商店的工作。

1982年,中共旺苍县委又发出《关于将赵清彦按离休老红军对待的通知》,将他定为行政十七级,享受地师级待遇。之后,赵清彦一家率先搬进了县民政局修建的红军大院,旺苍红军巷1号。大约80多平米,一套三室,被收拾地很干净。

赵清彦离世后,瓦里就一直住在这个地方没有搬走。

1989年7月,瓦里带着女儿、女婿、儿子、孙子等一行六人踏上了阔别30年的家乡。尽管已经认不出彼此的相貌,但瓦里和妹妹的感情依旧和以前一样好,她们分别诉说着对彼此的想念,各自的生活过得怎么样。

只是很可惜,瓦里的弟弟彼德在1963年病逝,不过弟弟的孩子很有出息,在一家轮船公司任总经理,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十分优渥。之后,瓦里还同家人一起参观着30年后的家乡。重游故地的瓦里十分满足,看着妹妹一家和弟弟的孩子都过得十分安稳,她也放心了。

因为惦念着身体并不打好的赵清彦,瓦里着急赶回去照顾他,因此拒绝了亲人们的再三挽留。原来,早年的战争给赵清彦的身体留下了很多隐患,晚年的赵清彦身体状况很不好,深受病痛折磨。

1995年9月,赵清彦像那秋天的落叶一般,生命悄然流逝。临终前,他始终放心不下瓦里,他对瓦里满满都是心疼与愧疚,心疼她为了他背井离乡,只是他先走一步,不能再陪伴她了。

瓦里并不是中国人,丈夫离世后,她完全可以离开中国回到俄罗斯,但她没有。对于瓦里来说,就像当年她义无反顾跟着丈夫离开苏联来到中国一样,丈夫在哪里,她就在哪里。

既然丈夫长眠于旺苍,那旺苍就是她的家,她哪里也不去,就在旺苍守着丈夫。

2005年,81岁的瓦里最后一次回到故乡。

面对妹妹的极力挽留,瓦里还是很坚决地拒绝了,她说:“好妹妹,我爱中国,我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而从1958年来到四川,到2009年去世,瓦里整整在中国生活了61年....

结语

赵清彦和瓦里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但却感人至深。他们的爱是勇敢的,没有国界之分,在艰难时刻同舟共济,在幸福时光和和美美。

瓦里亦是勇敢的,她背井离乡30年,努力让自己融入异国他乡,更是把中国看作自己第二个家。这样的瓦里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