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格物,他解释说,格就是正的意思,格正。这个正是端正,原来有不正的现在把它摆成正,这就叫格。所以说正其不正,原来不正,现在把它归于正。本来是正的,本来自性是本善,现在把它归于正,当然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正呢?不正是暂时的,因为有后天习气染污,所以才从正那里偏出来,现在要回头,归于正。什么叫正其不正?就是去恶的意思。不正是恶,把恶的去除,这叫正其不正。这个恶本来没有,本来只有善,这叫性本善,本来只有正,没有不正。既然本来没有恶,现在要去掉恶,这不难。本来是正的,本来是善的,现在要归于正,这也不难。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归于正就叫善,修善。所以什么叫格?就是断恶修善的意思,真正能断恶修善,这就是格物。
什么叫致知?「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这是王阳明先生的解释,他讲的致知跟程朱所说的不一样。程是二程,程颐和程颢,这两兄弟都是大儒,朱熹朱夫子也跟他们学的,虽然没见面,是他们的私淑弟子。程朱为代表的学说,认为致知就是扩充其知识,就是你的见闻很多,你的知识很丰富,要把这个知识扩充到极点,到无所不知,这是致知。王阳明先生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说什么?致知是致吾心之良知,吾心是我们自己本有的真心。
本有真心里就有良知,只是把这个良知恢复,这叫致知。良知者,良知是什么?孟子说过,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就是良知,心里面本身就带有仁义礼智这些德。这个不是从思考而得到的知识,也不是从学习才能获得的能力,是天性本有的德能,这个叫做良知。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内心里本来就有,王阳明先生讲是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天命之性是讲我们的真心本性,也就是《大学》里讲的明德,它是心的本体,这叫自然的良知、明觉,明觉就是明德,本来觉悟。
佛家有一本《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作的,里面就讲到,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来觉悟的心性,我们本来有,也就是《华严经》里讲的,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每个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这是本觉。德相是什么?德能相好,德能就是王阳明先生这里讲的良知良能,相好是福报。每个众生跟佛没有两样,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佛一语道破,为什么现在好像良知良能、智慧明德都不显了?就是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有妄想,我们本来有的大圆镜智变成第八识阿赖耶;有分别,我们原来有的妙观察智变成第六识意识;有执着,把原来的平等性智变成第七识末那识,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良知、明德就失掉了,这个失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本觉迷失了,但是虽然迷失,它是本有;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不觉本无。那现在要恢复你的本来有的本觉,去除你本来没有的不觉,这是有何难的事情?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本来没有的当然可以去除,所以要下格物致知的功夫。格物就是前面讲的去恶为善,正其不正而归于正,这是格物。
印光大师是民国的高僧,民国初年,净土宗的第十三祖。他在《文钞》里面对《太上感应篇直讲》写了篇序文,在序文上也谈到格物致知,我们也提出来做个学习。他讲到的跟蕅益大师、跟王阳明先生是一脉相承。印光大师说,「人性本善,由对境涉缘,不加检察,遂致起诸执着、好恶种种情见,以埋没本性者,比比皆是」。印光大师讲人性本善,这个性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本善是绝对的善,纯净纯善,它不是跟恶相对的,它没有相对的,没有对待。虽然我们有这个本善的自性,可是现在对境涉缘,见到外面的境界,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在这些人事物的环境里面不加检察,迷失了,无明起来,然后就会起执着。
执着是最粗重的妄想,我们讲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最细的,进而有分别,再进而有执着,一层比一层粗重。执着里面包括好恶,就是你喜欢、讨厌这些感情,七情五欲,还有种种的情见,在情执里面产生的见解。这些妄想分别执着埋没了本性,所以本善就不显,明德就不明,原来是正的,现在变成不正。这些人太多太多,比比皆是,所有凡夫都是这个样子的。
印光大师这里着重提出执着,为什么?执着是最重的一种烦恼。如果把执着断了,这个人就成阿罗汉,他还有分别,还有妄想;等他把分别也断了,他就是菩萨;把妄想也断了,他就成佛。所以佛法里面讲佛、菩萨、罗汉,这是指三个学位名称。就像你的修学,你到一个阶段毕业了,你把执着断了,你拿到阿罗汉的学位,好比大学里拿到学士学位;你把分别断了,拿到菩萨的学位,好比大学里面的硕士学位;你把妄想也断了,就拿到佛的学位,这是最高学位,像大学里面讲的博士,这是最高学位。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它是教育,这些佛菩萨的名号都是学位的名称,不同的佛的佛号、不同菩萨的名号,那是不同的专业。
譬如说观世音菩萨专门显现大悲,大慈大悲,他是大慈大悲这个修行上毕业的;文殊师利菩萨表大智慧,大智慧这个法门里证得的文殊菩萨。所以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所有的佛菩萨,不是专指一个人,他就好像大学里面的数学硕士、物理博士、社会学学士,不同的专业就有不同的名号。你要是修慈悲修成功,你拿到菩萨学位了,那你就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所以我们认识佛教,不能够产生偏见,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这里讲的明其明德、止于至善而已。修学的方式方法跟《大学》讲的一样,还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已。跟儒家、跟道家讲的没有两样,只是它讲得更详细。《大藏经》的分量比儒家经典的分量要多,儒家经典一般讲十三经,大藏经里面的经典是很多的,浩如烟海。印光大师讲,因为我们埋没了本性,所以,「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复其初。其语言虽多,总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古来的圣人,包括儒释道的圣人,他们垂下的、遗留下来的教诲,留下来的经典,希望人依教奉行,最后能够恢复他的本来面目,本善本性。讲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大学》的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这是印光大师为我们总结出圣人教诲的纲领。
什么叫格物?「所言格物者,格,如格斗,如一人与万人敌。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否则心随物转,何能格物?」印光大师这里讲到格物,讲得非常具体,也非常容易懂,实实在在的。他说格物就是如格斗一样,像一个人跟万人作战。跟敌人作战,你跟他格斗,那要英勇无比才能战胜他们。这些敌人是谁?这里讲的物是指烦恼妄想,烦恼妄想从大方面来讲,包括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叫无明烦恼,分别叫尘沙烦恼,执着叫见思烦恼,都叫烦恼,妄想就讲很细的烦恼。在俗来讲,你讲得太高,一般人听不懂,印光大师用非常通俗的话,这个物是指什么?人欲、物欲。具体而言,人的欲望包括五大类,财色名食睡。所谓财的欲望,贪财,色的欲望,名的欲望,食欲,睡欲,这五欲是盖覆我们本性明德的重障,与这些烦恼妄想的人欲战。
这个人欲是烦恼妄想里面最重的一分,它属于执着里面,由妄想里头产生分别,由分别里面产生执着,由执着里面产生欲望,这是指最重的一分。印光大师教我们从这里下手,最粗重的烦恼那里开始格除,要跟他们作战。这就是朱熹朱夫子所说的,要灭人欲、存天理,就是跟它们作战,必须要有一番刚决不怯之志,刚强、果敢,不能够退怯。战胜万军不难,战胜自己的欲望才是真正大英雄,没有一番刚决不怯的勇气,很难收到实效。欲望现前,诱惑现前,为之所动,为之所转,叫心随物转。那就不叫格物,被物给格掉了,自己成为了物欲的奴隶,怎么能叫格物?
必须要力去内心之恶,力行心内之善。这样才能够转你的宇宙人生,把这境界转好、转正,这是格物。要不然你只有这个认知,但是你不肯力行断恶修善,你那个唯心识观也是个空谈,得不到受用,而且你根本没有入这个观念。知行是合一的,你有这个观念,必定是有这样的行动,你真正能够懂得唯心识观,你自然能够努力断恶修善。王阳明先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他讲格物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就是去恶为善。印光大师讲得更具体,干脆讲,与欲望做格斗,最粗重的烦恼、恶,是我们的欲望,跟这个格斗,格除干净,才能恢复我们的本性。当然格掉欲望,这是第一步,格物;再往上提升要去掉执着,这是致知;去掉分别是诚意;再去掉妄想这是正心,你才能够真正大明其明德。所以他们三位大德讲的都是一样。朱夫子也谈到存天理、灭人欲,但是他却没有跟格物致知结合起来讲,很遗憾。跟物欲格斗,确实最重要的,我们明了,就是要有立志。
过去宋朝范仲淹先生,这是宋朝的名相,他在年轻的时候生活极其贫寒。因为自小丧父,母亲改嫁,嫁到姓朱的人家,后来朱家排斥范仲淹,他不得不辞别母亲去读书、去考取功名,在破庙里面苦读。历史上记载他是断齑画粥,吃得很简单,每天煮一锅粥,凉成块了,然后划开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就一点野菜,用盐腌成的咸菜,把它切成一条条,叫断齑,断齑画粥。晚上苦读,衣不解带,五年都是如此。你看这是断欲,食欲、睡欲。后来在庙里面读书,有一天偶然发现树下埋着一坛银子,钱很多。对于这么清贫的范仲淹先生来讲,得到这坛银子那是多大的补给。可是范先生见到了,心没有动,还是把这个银子埋回到地下,也不去想它,也没有跟别人说,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继续攻读他的书本。这是什么?把财的欲望放下了。果然后来考上进士,做到了宰相,建功立业。而且他做宰相之后,依然是把自己的所有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支持那些亲戚和清贫的学子来读书,为国家培养人才。自己的享受降到了最低程度,到最后自己去世的时候,家里连买棺木的钱都拿不出来,为什么?全给布施掉了。
范仲淹先生在《岳阳楼记》里面讲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格物。见到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你不会贪恋,不因自己不得志而忧悲。完全是心里只想着天下苍生、国家社稷,大公无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看看人家的气概,这是正气冲天,这个功夫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来的。如果不能够降伏住自己的欲望,他怎么能够做到?所以他的德之厚,福荫八百年的子孙。到了民国时期,印光大师最为佩服的两个人,一个是孔老夫子,一个是范仲淹,两个大家族历代都有贤人,真是所谓的善有善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功夫就是格物而来的。
致知,印光大师解释,「致者,推极而扩充之谓。知,即吾人本具爱亲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然常人于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从兹随物所转,或致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极此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乎?」所以这个致知,讲到是推极扩充自己本有的良知,跟王阳明先生讲的是一样。这个知,印光大师讲的是我们爱亲敬兄之良知。爱亲是孝,敬兄是悌,孝悌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道德都是我们自性本有的明德,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自己本具的良知。而这里印光大师举出孝悌,就是用这个根本来表示所有的德能。
《论语》里面讲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所以这是良知。良知不是由教而来,父母教他,老师教他,不是的,也不是自己学来的,是自己本有的。只是常人在日用平常待人处事接物当中,没有加以省察检点,就迷失了这个良知,起了贪瞋痴的习气,所以会随物所转。物是境界,包括人事环境和物质环境。诱惑一来,心就动了,见到顺境的时候,见到自己喜欢的就贪;见到逆境,见到自己讨厌的人和事就起瞋恚,就发脾气。这是随物所转,心随境转,乃至我们孝悌的良知都失掉了。
这个失也不是真失了,是迷失,就是它没有给你起作用,起作用的是我们的贪瞋痴的烦恼习气。这样,我们岂能够推极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所以印光大师不给我们讲很高深的道理,就让我们认认真真的从断除自己的烦恼欲望下手,先把这个断除掉。然后你才能提升,慢慢才能够推极我们的良知,去遍应万事。对一切事一切人一切物都用智慧,都用德行,就是不分别不执着,甚至做到不起心不动念,遍应万事而不受万事所转,这叫格物。涵养自心,自心是我们的真心,养我们的真心。真心的作用,孟子讲的浩然之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第六识是作用最大的,它是分别。由分别产生执着,所以罪魁祸首就是它。意识是什么?我们的思念、我们的思考、我们的研究、我们的判断、我们种种的分别,要把这些放下。意识是我们先要明白道理,就要靠意识的作用。像我们学到的四书,这道理搞明白,这是用意识,你没有意识你怎么能学到?先要用意识。学到之后,不要再执着它,把它也放下。如果学了之后,你执着,这就转成知识。朱夫子讲的,致知是推广我们的知识,扩充我们的知识,那是什么?他学了没有放下,那真的变成知识,他成为一个儒学大家、大学问家,知识渊博,但是他能不能转他的烦恼?他没有能转烦恼。我们看到他晚年遇到了种种的不幸,大家对他的误会,甚至有人恶意毁谤他、诬陷他,他很气愤。气愤是瞋恚,烦恼没有转,所以知识在这里不能帮你转烦恼。他是什么?是儒学大师,但是搞儒学能不能成就真正的圣人?圣人是转识成智,那不能够。要怎么样?把儒学换过来,学儒。学儒是什么?真正向孔老夫子学习,他是儒学的鼻祖,向他学,学得很像,最后能入境界,那就能够转烦恼。
你看孔老夫子在「学而篇」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悦是喜悦,法喜,为什么?烦恼断除,法喜从内心里面不断的涌出来,不亦悦乎。为什么他能够不亦悦乎?因为他学了之后还要习,习是真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学了明白道理,你真得做,真得转烦恼,用智慧、用良知,把知识也要放下,最后你就真正做到致知,明明德你就做到了。你说孔老夫子他把知识放下了,何以见得?有个证据,在《论语.子罕第九篇》,孔老夫子讲过一句话,「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论语》上的话,这话什么意思?孔老夫子把自己的境界说出来了。
他说,我有知识吗?就是你问他,你有所知的东西吗?他说老实话,无知。孔老夫子难道没有知识吗?不是,他这里讲的无知,是他把知识放下,不执着知识,这是真正的致知。他转了,把第六识意识转成妙观察智,这个就是无知。无知是什么?智能现前,有知识这是障碍智能的。没有人问他的时候,他是处于无知的状态,心里什么事都没有,空空如也。这是佛法里讲的般若无知,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所以底下说,有鄙夫问于我,有人来问我的时候。鄙夫是代表我们凡人、一切众生,向他老人家叩问。这时候它就起作用了,无所不知,你问他,他都能给你回答。就好像一个钟一样,里头心是空的,你敲它才能响,它自己不会响,你得敲它它才响,所谓「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
圣人都是这样的,心里面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心中无有一物,这真正格物做到了极处,有一物他就有障碍,自性的智慧明德就不能够圆满的现前。而《论语》这里讲得好,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在问的时候他还是空空如也。就好像大钟,你敲它的时候,它里头也是没东西。不是说你不敲的时候它才空,敲的时候它里头就有东西了,不是。你敲它也好,不敲它也好,它里头还是空空如也,自始至终还是无有一物。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什么都没有,都是空,自性就是这个样子,本自清净。所以你叩问它的时候,还是空的,还是处于无知,可是它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无知跟无所不知是一不是二。
我们细细去体会那个钟响的样子,你敲它,大敲一下,它响的声音就大,小敲一下,声音就小。那个声音的大小是它自己主动出来的吗?不是。我们众生有所感,它就有所应,它所应的,就是回答一切众生的话,怎么回答?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两端是鄙夫有的,这两端是讲什么?他有分别、有执着,就有两端,有二。譬如说他有善和恶的分别,有是与非的分别,有正与邪的分别,他有这两端,他不能圆融,他很多问题来问夫子。夫子是什么?随顺他的分别执着来回答他,这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而回答他,目的是竭,竭是什么?去除干净,把他的两端,分别执着去除干净。为什么?因为他失了本心,有妄想分别执着,也就是他不能够致知、诚意、正心,现在把他的分别执着给他去掉,也让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其明德而已。所以能够亲民,亲民就是让民众、让众生也能够明其明德,自度度他,止于至善。
所以我们才知道,原来夫子也做到了致知。他在《论语》说这句话,就是表明他已经入这个境界,他确实明明德,转识成智了。我们学习儒家的学问,关键是在这个实学上着力,不是只学个词章文句,道理能够讲出头头是道,可是没入境界,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真正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那就是属于鄙夫一类,不是圣贤。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把这一节经文就学习到此地。
这节的经文为我们显示出「妙修之叙」,先给我们开示,希望能够明明德于天下的人,这就是讲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人,他下功夫的方便有个先后的顺序。先要治其国;而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必先致其知;而致知的功夫就是格物。讲到彻底的功夫,下手方便,就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古来大德们说法有不一样。以朱子为代表的学说认为,格物是穷尽物之理,就是你都要明白道理,道理要明白得透彻,然后才能致知,致知是推广我的知识。所以朱子所说的用功下手处在于学习,增长知识,明白道理,然后才能做到诚意正心,而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这个问题我们前面也分析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有这个福分来学习钻研知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智慧,能够通达明了宇宙真理,所以这样下手是很不容易。
格物是什么?是有正确的宇宙人生观。这个物就代表着宇宙和人生,人生是我们自己,是正报;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是依报。所以格物就是用正确的宇宙人生观念,佛法里叫做唯心识观,这种观念是什么?明了宇宙人生、万事万物都是自己心现识变,不出自己心外,心外无物。所以圣人修行,能够反求诸己。而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都是自己自心变现的,这才能够力去内心之恶、力行心内之善。断恶修善,这是改造自己的命运、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改造宇宙的方法。断恶修善要从最粗重的恶那里下手,断欲望、断贪瞋痴慢这些重大的烦恼,放下烦恼、妄想、欲望。
我们还引用了王阳明先生「大学问」里面的讲法,他的讲法跟印光大师讲的基本是一致的。阳明先生也是把格物解释成「正内心之不正,以恢复其正」,这也是断恶修善的意思。致知便是恢复、扩充本有的良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杨秀和老师曾在《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杂志发表作品,2021年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杨秀和教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2011年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编写《海淀诗词》一部,2013编写《晓阳书画》一部,中国邮政《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集邮》三部。2014年畅春斋主杨秀和在瀚海当代拍卖会一副价格以13000元成交,2015年瀚海当代拍卖一副价格以23000元成交。
2015年3月15日,在珠海市参与义卖,三尺大公鸡价格4000元,四尺对开四字吉祥语价格10000元。杨秀和书法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喜爱,上百幅作品在瀚海0起价拍卖中,进入全国20各省市爱好者收藏家收藏。杨秀和一部分作品,被日本、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际友人和老舍茶馆及企业家所收藏。
畅春斋主杨秀和是当代隶书名家,他的隶书被誉为当代枯枝体隶书名家,可以说杨秀和把隶书写到了精致程度,并且在书法风格上也自成一体,是在继承中以所发展的。他出版了很多部书法学习的专著和书籍,为普及书法教育、学习书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对于杨秀和的书法作品来说,很多搞书法的人也有不同看法,但无可否认杨秀和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当代书法大家。
畅春斋主杨秀和是当代著名书法名家、画家,杨秀和的书法作品,如果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来说,价格一般都在3万元左右。2018年春,杨秀和经写了八个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保利拍卖行上拍卖,规格是四尺整张,估价是15000元,最终成拍价格是8万元。一般情况下,杨秀和每平尺书法润格在3000元,但个别精品每平尺润格可能达到1万元以上。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中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笔墨横姿、笔力劲挺、笔力险劲、笔酣墨饱。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春蚓秋蛇、笔精墨妙、笔走龙蛇、笔扫千军。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笔老墨秀、一字见心、丁真楷草、丁真永草。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下笔风雷、大气磅礴。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气韵生动、气韵流畅、风格秀媚、风姿多变。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凤泊鸾漂、凤舞龙飞、凤翥鸾回、平和畅达……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如行云流水,落笔似云烟。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又归于虚旷。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中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铁书银钩,冠绝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