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上这位中年人名叫胡冬贵,是山西省临猗县庙上乡东马村人,可是他的名字在全县乃至方圆数百里都被人所熟知,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在县城打拼30多年,靠一把锯子和斧头起家,如今把自己的木匠部做成了大事业,年销售量达到了600多万元,成为行业的龙头,他是怎样做到的?干的又是啥生意?我们今天来看看他的故事。

周六摄影师过路偶遇胡冬贵,闲聊中听到了他的故事。胡师傅的家远在20公里之外的乡下农村,他说小时候家境不好,学也没有上成,父亲是个木匠,手艺人总相信有手艺啥时候也能吃饱饭的真理,14岁他便开始学木匠,也许是有这方面的遗传,也许是有天赋,没用几年的时间,他就能独立完成民间木工匠人能做的一切,生活家俱,建筑门窗,样样都能做,成功的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人总有一股闯劲,不甘于在农村乡下平庸一辈子的胡冬贵,不听父亲的劝说,提着一把木工锯子和斧头来到县城闯天下,他开始从建筑工地上揽下加工木门窗的活,为建筑队加工门窗,他技术熟练,手艺精到,人厚道又能吃苦,2年后的生意越做越大,时间长了生意多了,却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活干了款不能及时收回来,每年收账便成了他最头疼的事情,随后他决定调整产品方向,把目光投到了棺材加工上边。

胡冬贵说做棺材是个上门生意,也不存在赊账的问题,有了这个打算便在县城租下一块地方,安营扎寨干了起来,靠着精湛的家传手艺,他在棺材的木雕上下功夫,3年后他的棺材部生意也是做得风生水起,可是正当事业走上坡路的时候,一场灾难不期而至,厂房里的线路老化出现自燃引发大火,将他几年的积累烧成了灰烬,也将他打击的一蹶不振。连着好几天他徘徊在焦黑的烂摊子上,一天早上他在晨光中燃起了希望,决定重新站起来,大干一场。

当地民间常常流传着一句“火烧柴门开,元宝滚进来”的俗语,胡冬贵说遇事总要往好处想,他用这句话给自己自我开导,老人们也常讲“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旧木匠部烧掉了,要再重新建起一个更好的厂子,他开始寻找亲朋好友筹集资金建新厂,外出考察从北京引进了一台大型电脑雕刻机器,开始了二次创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引进第一台大型的数码电脑雕刻机也是当地的新生事物,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他便能够熟练操作,冬贵说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机器加工不但省时省力,而且做工更加精细,人工是无法与它相比的,做出来的产品自然好得多,棺材销量一年比一年好,不但县城周围的人来选购,甚至远在黄河边上的乡下农村人也来购买,生意自然是越做越大,随后他的棺材厂的电脑雕刻机器增加到了8台,一直在扩大生产中。

晋南农村一直保留着土葬的风俗习惯,棺材也是一种民俗文化,当地人把对老人的孝敬甚至和棺材联系到了一起,棺材的材质一般都要选择柏木为上品,冬贵的产品多以柏木为主,当地没有他就从外地购买,并且按照低中上三个标准制作,满足不同家庭的要求来制作,普通的5000元左右,中档的万元左右,高档的数万元以上。

冬贵说现在经济发达,人们腰包鼓了起来,对物质的需求也表现在了棺材的购买上,可是棺材素有“天下棺,七尺三,尺六八寸五尺四,走遍天下不用试”的说法,棺材都不能超越这个标准,要想把棺材做好只能在做工上下功夫,雕刻使用机器雕的同时,还加上了机器无法完成的手工雕刻,比如四周的斗拱造型,这都需要人手工一个一个来完成。

冬贵的棺材20多年来名气很大,小小的棺材部已经改成了企业,在当地的行业里他是第一使用电脑雕刻机的人,生意也是做的最大的一家之一,不断地升级产品让他的棺材厂一直引领着行业生产方向。产品不但在当地占有很大的份额,而且辐射到了周围县市,甚至远销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内蒙等地。

当然,外地的棺材会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去特别定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他的企业里有工人20多名,加工棺材的师傅12位,采取的是按件计酬的方式,为了保证质量,每个棺材都是一位师傅独立完成,手快的熟练师傅一个月能做10多副棺材,一般的都在七八幅左右,做棺材的师傅中还有一对夫妻,年收入非常可观。

冬贵说现在每月的销售量都在100多副以上,10多位工人师傅整天不停地生产,就说这腊月里快要放假了,库房里还要攒下春节期间的货,到现在有几位师傅还没有放假。这几年的年销售都在1200多副以上,按照平均价格计算,销售额在600万左右。

胡冬贵的厂子里每天都有棺材卖出,为了服务好,他购买了2辆特种车,从棺材的运输到下葬实行一条龙服务。

近两年当地已经开始殡葬改革工作,听说已经在给火葬场选址中,胡冬贵自然感觉到了压力,他说要服从遵守国家政策,自己也是个有责任感和重感情的人,10多位木匠师傅跟着自己20多年,都要养活一家人,就是不为自己也要为他们着想,目前自己已经有了新的打算,以后会调整生产方向,带着大家继续走在致富路上。

我们是不是应该给这位厚道的农民大哥点个赞啊?【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