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疗行业近期利好不断,今天终于迎来了板块大爆发。医疗器械、医疗服务、CRO、中药等方向全线活跃,其中,医疗器械板块涨幅居前。

关于医药走强,市场认为存在4方面的利好刺激:

1、 种植牙价格调整好于预期。

2、 由于创新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尚未成熟、使用量暂时难以预估,尚难以实施带量方式。

3、 国常会明确提及对医院在“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的支持。

4、 “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支持各地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今年年底前将基本完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布局,启动相关项目建设。

德邦证券认为,估值大底+情绪冰点或为医药强势起点。当前环境下,医药已经处于低估值、低配置状态,政策端不断释放积极信号,疫情防控也得到显著进展,当前医药有望迎来新一轮强势期

从市场表现来看,医疗器械或许更有望成为行业的反弹先行者。以下就给大家分享医疗器械产业链。

医疗器械步入快速发展期

医疗器械行业细分品类众多,大体分为医疗设备、体外诊断、高值耗材和低值耗材四大类,涉及临床用途较为广泛。

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8000 亿元,约为药品的三分之一,但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器械市场年20%的市场增速约为全球医疗器械和国内药品市场增速的4 倍。

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快速扩容,全球市场占比也逐步由1/8,提升至2019 年的1/5。2020 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占比全球市场约22%,将近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1/4。

产业结构看,国内医疗器械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竞争格局较为分散。近年来,通过自主研发及海外并购,国产产品创新程度及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创新推动下,我国医疗器械至少三分之一产品国产化率不足50%的格局有望得到改变。

此外,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期间,大多数产品出口额实现翻倍以上增长,为国产器械国际化奠定基础,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新兴市场,将是国产器械出口的重要区域。

医疗器械各渠道发展阶段存在较大差异

医疗器械品类繁多,不同产品国产替代及出口情况差异较大。其中医疗设备为器械行业市场规模最大的赛道,近年来细分市场稳定增长,诊断设备、治疗设备、康复设备等发展阶段存在一定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医疗设备为器械领域市场规模最大、进口替代率相对最低的渠道。

据访谈,国内多数大型医疗设备20%的核心部件,未来5-10 年内可能都难以完全实现进口替代。

医疗设备开发技术门槛较高,除自研外,企业多通过并购及合作研发等进行产品开发及技术升级。随着新冠疫情延续,医疗设备国产替代及国际化都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可关注企业并购、设备销售和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机会。

国内相关企业有:比如自主研发DR产品的万东医疗,通过与飞利浦合作研发DR的东软,同步并购Zonare进入高端超声市场的迈瑞等。

2、高值耗材成熟产品集采过后有望修复。

高值耗材包括骨科、眼科、心血管、神经外科、口腔、血液净化、电生理、起搏器、手术外科等十多个细分品类。

其中,心血管、骨科、血液净化耗材中部分品种技术较为成熟,进口替代也较为完全,如心血管的冠脉介入、封堵器等产品,国产化率已超过80%。

但是,现仍有一半以上的高值耗材品类,仍以进口产品为主,例如骨科领域的关节类产品、眼科领域的人工晶体、口腔种植体、心血管领域的外周血管介入、神经外科的介入类产品、起搏器、手术外科领域的内窥镜软镜等

国内临床需求尚未完全满足的如心脏介入瓣、神经介入、外周血管支架等产品,中长期仍有较大进口替代空间,警惕单品集采风险,当然部分集采落地的有望修复,同时可关注平台型耗材企业分拆上市、并购整合业务机会。比如近年来,微创、乐普等平台型企业也在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3、发光检测有望进一步国产推进

免疫诊断为体外诊断最大细分市场,其中化学发光检测已成为主流。化学发光市场仍由外资垄断,国内产品在低端产品领域市占率稳步提升,未来5 年内国产市场仍将稳步增长。

由于化学发光技术门槛高、研发难度大,以往国内化学发光市场基本由罗氏、雅培、西门子、贝克曼等外资巨头垄断。随着化学发光在电化学发光、直接化学发光和酶促化学发光等方法学技术上不断成熟,国产厂商也逐步进入该领域。

2007 年开始,安图、迈克、迈瑞、新产业等厂家化学发光仪逐步推出市场,受益于医疗资源下沉、医保控费等政策推动,至2019 年,国产厂商产品市占率已接近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要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投资者参考,仅出于传播财学资讯的目的,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