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扩大耕种面积的建议

最近十年农业的发展,重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了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

笔者认为仅仅“藏粮于地”还不够,还需要“藏粮于大地”,有规模的地,才能够提高产量。像北大荒、新疆等地,农田都是规模成片,不仅土地利用率很高,还便于使用大规模的农业机械。

即使是人多地少的地方,也可以把有限的土地利用起来。

近日媒体报道,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推进“农田四变”,即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蟹田变稻田。笔者看了深受启发,其中印象深刻的一个案例:

2019年3月,安徽省盛农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从马鞍山市当涂县塘南镇流转土地7200亩,涉及8个村,影响面广大。公司计划规模种植,破除田埂连接成片,但是一旦发生纠纷将来怎么复原成了一个困扰。镇干部为此提出了一个办法,为确保农民不受损失,可以由镇里作担保。经流转后,经过“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改造,土地流转价格由每亩320元提高到645元,村民不仅增加了流转收入,还有了新的务工机会。而经过田块拆零并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800多块田变成了43块,有效耕作面积增加了350亩,占比近5%。

2019年以来,整个马鞍山市建成“小田变大田”12.44万亩,田块由9.57万块减少到2.93万块,有效耕种面积增加约3700亩,机械化率由77.7%提高到83.6%。全市冬闲田总面积约47万亩,计划今年通过“闲田变忙田”,复耕复种21.2万亩。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马鞍山市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和耕地质量,有的家庭农场的水稻亩均化肥用量减少约12%、增产约5%,每亩节本增效300多元。

当地养蟹的收益在每年每亩3000元至8000元之间,最高可达1万元。通过精细测算,马鞍山确定了“1000元”的基准线,即亩均效益低于1000元的改种水稻,改种后经营主体反而能增效,目前已有6100亩土地退出了低效养殖。而一些养蟹有效益、但效益不高的大户可将蟹田改为稻虾连作、稻鱼共生,这样不仅能再种一季稻,还可以“一地两收”“一地三收”。

这种思路值得学习,通过将土地集中一定意义上可实现增收增效。

一是尽量通过市场手段,把零星的土地集中起来。

笔者曾经到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考察,当地农民土地入股后,合作社统一将土地划分成40亩一块的稻虾共作田。40亩土地是集中稻虾生产最佳的面积。

二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公安县农民通过参与三种合作社:土地合作社、劳务合作社、资本合作社(房屋、农机等入股),有四种收入:股金、工资、租金、分红(每亩收益超过2000元,四六开)。

三是千方百计地减少土地抛荒。

通过连片种植,把闲置的土地也利用起来,而且过去田与田之间的碎片化土地也可以利用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