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陆地面积仅有1000万平方公里,比咱们国家大不了多少。然而就是这个跟我国差不多大的地方,却分成了48个国家和地区。都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对于欧洲而言,似乎只有“分”而没有“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欧洲历史,自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欧洲长期都处在一个四分五裂的状态,邦国林立,各自为政。

尽管在欧洲大陆上谋求联合或统一的努力没有停歇过,从中世纪的查理曼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到近代的拿破仑帝国及其现代的德意志,都试图再现罗马帝国的辉煌,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事实上即便是罗马帝国,也仅仅只是统一了如今的欧洲南部地区。

关于欧洲长期分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欧洲在地理环境上存在先天不足,整个大陆被山脉河流分成了诸多不同的地理单元。如波河流域、罗讷河流域、莱茵河流域以及多瑙河流域等等。这种碎片化的地理结构,导致欧洲大陆上的文明分散,缺乏一个可以辐射整个大陆的核心区域。

再比如欧洲民族的分裂性特征显著,整个大陆之上民族众多,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主体。像意大利人、法国人、德意志人以及斯拉夫人,大家长期都是各玩各的,有着较为显著的文化习俗区别和自我民族认同,很难尿到一壶去。

当然地理环境也好,民族认同也罢,其实都是一些较为客观的因素,不足以影响大局。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这些阻碍因素都是可以克服的。就好比咱们的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何其混乱?最后不一样被秦始皇给一锅端了。

事实上在后罗马时代的欧洲历史进程中,也有过类似于秦王扫六合的机会。比如拿破仑时代的法兰西帝国,20世纪初的德意志帝国等等,它们都曾一度打遍欧陆无敌手,有着并吞八荒,一统欧洲的实力。然而在这些欧陆强权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总是会有那么一个国家会跑出来捣乱。

英国是位于欧洲大陆边缘的一个岛国,其所在的大不列颠群岛与欧洲大陆被一条狭窄的英吉利海峡分隔开来。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英国和欧洲长期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情感。一方面位置上的天然贴近,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欧洲的一份子。另一方面英吉利海峡的惊涛骇浪,又让英国人觉得自己在欧洲是那么与众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一种情感影响下,英国人的心态就变得相当矛盾。他们既不愿意回归大陆,和“土著”们同流合污;又不希望和欧洲大陆完全割裂,彻底成为一个孤悬海外的局外人。

所以一直以来,英国在处理与欧洲大陆的关系时都表现得相当“双标”。即英国可以随意插手欧洲大陆事务,但欧洲大陆绝不可以对英国有任何非分之想。换句话讲,英国其实是利用了岛国悬于海外的地理位置优势,将自己放在了一个十分超然的位置,在不用被迫卷入欧陆纷争的同时,又能以掌控者的姿态去主导欧洲大势。这是典型的无本买卖,稳赚不赔。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英国人在外交上对欧洲长期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成为了臭名昭著的“欧洲搅屎棍”。

这里所谓的“大陆均势”政策,其实就是英国通过武力或者政治等手段来操控欧洲大陆的政治天平,使得欧陆诸多列强彼此牵制争夺,无法称霸欧洲,从而维护到自己的利益。简单来讲就是防止欧洲大陆上出现一个统一的集权势力,对英国的存在造成威胁。

至于具体的操作也很简单,无非就是那四个字“抑强扶弱”,即把力量投入到弱势的一方来对抗强权。用丘吉尔的话说就是:

“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他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哪一个国家。”

正所谓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英国人的字典里面,从来就没有什么朋友和敌人之分,反正就是谁强我打谁,谁弱我帮谁。纵观欧陆历史,在英国崛起之后,几乎每一个欧陆强权,都遭到了英国的打击,即便他们前一刻还是并肩作战的盟友。

比如在17世纪上半叶,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西班牙帝国余威尚存,依旧是欧洲大陆上的霸主级势力。为了扳倒西班牙,英国跟着法国、荷兰等后起之秀一起将哈布斯堡家族按在地上摩擦。

三十年战争打垮了西班牙,但法国人却因此站起来了。到了18世纪初,法国已经成为了欧洲大陆上新的霸主级势力,太阳王路易十四手拎尼德兰,脚踏西班牙,大有独霸欧陆之势。

奉行“大陆均势”的英国人,自然是不能容忍法国独霸欧洲。于是他们又和曾经的敌人做起了朋友,联手哈布斯堡王朝对抗法国人。于是一场席卷了大半个欧洲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打响。

虽然战争最后的结果是英国人输了,但却消耗掉了法国人大量的国力,使其无法独霸欧洲大陆。

19世纪初,法国在拿破仑的率领下卷土重来,横扫几乎整个欧洲大陆。他们拳打奥地利,脚踢普鲁士,几乎是把欧陆诸国按在地上摩擦,那无疑是法兰西最辉煌的时刻,也是欧洲归于界一统的最好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所向披靡,英国人自然是惶恐不已。为了防止法国独霸欧洲,他们不断地寻求盟国,组成了一次又一次反法同盟。最终法国双拳不敌四手,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欧洲大陆再度回归均势。

拿破仑倒下之后,欧洲宪兵开始主导欧陆秩序。其中对领土有着近乎偏执欲望的沙俄更是疯狂向欧洲扩张,想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罗马帝国继承人。对于这类国家,英国自然也是不惯着,立马又联合法国去狙击斯拉夫人。结果一场克里木战争打下来,沙俄直接就被打回了原形,争霸欧陆无望。

19世纪后期,以原普鲁士王国为核心的德意志帝国强势崛起。其豪横的军事实力,在当时几乎是独孤求败,什么丹麦法国奥地利,全都不堪一击。面对德国人即将独霸欧陆的现实,高呼“光荣孤立”的英国人又立马站了出来。

当时英国联合法国和沙俄组成协约国集团,与以德国为轴心的同盟国集团对峙,并在最后的一战中成功将德国斩落马下。

一战结束之后,欧洲并没有完全回归均势。当时德国和奥匈帝国被彻底打崩,成为了欧洲的“二等公民”,而沙俄又因为后院起火,早早退出了争霸舞台。剩下的只有一个法国,凭借战胜国的优势重回欧陆之巅。

作为击败了拿破仑的抗法先锋,英国人自然是不愿意看到法国人卷土重来。于是这边战争刚刚结束,英国人便选择了背叛盟友,开始站到法国的对立面。

俗话说得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原本法国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一直都在想尽办法去削弱旁边的德国。当初在巴黎会议上,法国就要求要永远消除德国的工业和军事能力,甚至于肢解德国,使其无法东山再起。然而这一方案却遭到了英国人的反对,因为在他们看来,过度地削弱德国,只会让法国变得无法控制。

而在1923年,法国为了让德国人履行战争赔款,直接派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由此引发了“鲁尔危机”。对此英国人再一次跳出来和法国人唱反调,而在一战中元气大伤的法国人又不敢和英国人真正对着干,最后只能是狼狈退兵。

法国是一战中损失最严重的国家,几乎打光了整整一代人,国库也被消耗一空。然而法国人如此的拼命,最后换来的却是盟友的背刺,这无疑是让法国人非常寒心的。后来二战中法国之所以没有选择和德国人死磕,而是在战争失利后光速投降,英国人应该难辞其咎。当然德国人之所以能在一战后迅速恢复实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英国也是助力不少。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形势发生了变化。原本作为世界秩序核心管理层的欧洲被打烂,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列强们,只能是在美苏等超级势力的阴影下瑟瑟发抖。为了求生存,欧陆诸国选择抱团取暖,搞起了一体化合作。

1952年,在法国的牵头引导下,法、德、意、比、荷、卢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将各自的煤钢产业联营,由此拉开了欧洲一体化的序幕。后来他们还相继搞了两个类似的机构,分别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一体化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入。

1965年,前面提到的三大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而这个欧洲共同体,就是欧盟的前身。

在这样欧洲一体化的框架之下,欧洲似乎再度迎来了统一的契机,甚至这一次连骄傲的英国人都主动参与了进来。1973年,欧盟首次扩军,英国携手丹麦和爱尔兰加入。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英国人之所以加入欧盟,仅仅只是眼馋欧盟的经济优势,想要搭个顺风车搞钱。至于所谓的欧洲统一,则压根就不在英国人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依旧坚持“大陆均势”政策。

通俗点讲,在英国人看来,欧盟是一个政府间合作组织而非国家联合体。大家扎堆一起搞钱没问题,但是在政治、防务以及社会政策这些领域,还是不要纠葛太深最好。

所以在英国加入欧盟之后,一直都表现得有些不合群,经常要搞一些“例外”。比如像欧盟预算摊派的时候,英国是能拿到折扣的;再比如欧盟搞欧元区,英国是没有参加的,人家还是用英镑。另外还有对于申根协定英国也不受约束,他们依旧保持一定的边境检查程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明显,英国虽然加入了欧盟,但却和欧盟从来都不是一条心,而这也为后来英国脱欧埋下了伏笔。

从欧洲大陆和英国的诸多历史渊源来看,在欧洲的统一道路上,英国无疑是最大的拦路虎。其长期奉行的“大陆均势”政策,使得欧洲大陆上难以存在霸权,甚至是有那个苗头都不行。而当欧洲大陆处于均势状态,各国实力均衡对等,谁也奈何不了谁,统一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总结来讲,英国应该算是欧洲长期分裂的罪魁祸首。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人是典型的“对事不对人”,他只针对那些有可能独霸欧洲,破坏大陆均势的国家。这里面不会掺杂任何的个人情感或是民族情绪,一切都是从实际的利益出发。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哪怕是像法国这样有着百年对战史宿敌,一样可以成为朋友。反之哪怕是之前还在一个战壕里面并肩战斗,也可以立马调转枪头。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没有永久的盟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久的,不变的。

所以英国其实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国家,和他们打交道只能谈利益,不能讲感情。当然这可不是什么坏习惯,而是国家外交之“真谛”。想想英国不过区区欧陆边缘一岛国,却能够长期主导欧陆大势,甚至一度制霸全球,成为大名鼎鼎的“日不落帝国”。这与其“务实”的外交政策是分不开的,它带给了英国数不尽的利益。哪怕大家都说他是“欧洲搅屎棍”,但却不可否认人家“搅”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