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汉雄

秋天到,秋收忙。当前,全国秋粮收获全面进入高峰期,主产区已丰收在望。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数据显示,至9月23日秋分时,全国秋粮已经收获2.67亿亩,进度超过两成。其中西南地区收获超六成,华南和长江中下游超三成,西北地区超两成,黄淮海和东北地区开始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粮丰收在望 (图片来源:央视)

在我国,粮食生产主要由夏粮和秋粮两部分组成,夏粮以小麦为主,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0%左右。秋粮占全年粮食生产的70%左右,种类更丰富,有种植面积最大、每年播种超过6亿亩的玉米;有两大口粮之一,每年播种4.5亿亩左右的水稻;还有超过1.5亿亩的豆类、超过1亿亩的薯类……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秋粮生产一路走来,殊为不易。各地抗疫情、抓春播,防夏汛、抓田管,战旱情、保浇水,全力夺取秋粮丰收,亿万农民付出了辛勤汗水。

今年这么旱,为啥还能“有望丰收”?

今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遇罕见高温干旱,长江出现“汛期反枯”的罕见现象。根据中央气象台9月26日18时发布的气象干旱橙色预警,浙江西南部、安徽南部、湖北东部、福建西北部和东北部、江西大部、湖南中部至南部等地有特旱。

面对旱情,为什么还能“丰收在望”?据报道,这是因为“中国粮”在年复一年的磨砺中形成了极强韧劲,以致“旱涝皆能丰收”。

《农民日报》刊文解释为什么干旱还能丰收在望

从地理维度来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土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东西跨越经度60多度,拥有特性迥异的五个气候带。这就决定了我们总是会在这里或那里遭遇这样或那样的自然灾害,但同时,也有了在这里或那里追回农业损失的机会余地。拿今年的情况来说,大环境上,长江流域虽遭遇极端天气,但东北、华北地区光热条件好于往年,占秋粮大头的玉米长势喜人,稳住了秋粮丰收的底气。

从旱情维度来看,虽然今年南方部分地区的高温干旱、水文情况甚至达到了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峰值。但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是有区别的,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将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诸如,推广种植耐高温特性的水稻品种;高标准农田早把深层管网系统铺到了地头;调配水源、以水调温、改种补种,就能大灾之地变小灾,小灾之地化无灾。

再者,我们用良种和良田稳住了基础,用科技和服务抢回了产量。时时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就能支撑“中国粮”历经风浪而稳如磐石。

2011年,大旱也没有影响夏粮丰收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样经历了一波旱情,当时也有人对夏粮收成表示担忧。农业部小麦专家表示,因冬小麦单产有望提高,当年夏粮有望再获丰收。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说,2011年3月至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干旱,连续无降水日数等数据突破了历史纪录,此次干旱达到极端气候事件的标准。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我国夏粮主产区,冬小麦占到夏粮的85%,此次干旱对于夏粮的丰收影响不大。

此外,气象专家指出,如果抗旱措施得当,气象干旱不一定会导致农业干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往年的秋收画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据介绍,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重发频发,粮食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过程。数据显示,2000—2019年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导致的受灾面积多年平均值为3596.03万公顷。其中,干旱引起的受灾面积最大,占受灾总面积的50.3%。

农业部专家解释“旱涝皆能丰收”原因

2014年12月5日,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解答过“旱涝皆能丰收”的原因。

比如,2013年东北发生非常严重的洪涝灾害,2014年河南、辽宁又发生严重的旱灾。大家不禁要问:怎么旱了也丰收,涝了也丰收?

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表示,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每年都有灾害发生,有灾是必然的。回顾近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粮食生产发展历程,一年三季都丰收的年份是不多的。

2014年来讲,夏粮丰收,秋粮总体也是丰收的。实事求是地讲,每年我们都对粮食生产提心吊胆、如履薄冰,抗灾减灾的弦我们每年都是绷得紧紧的。在群策群力做好全国粮食生产的大文章下,控制灾害的损失,局部地区受灾就不至于不影响整体的收成。

比如,2014年辽宁、河南夏季的干旱是比较严重的,但只是局部的,主要集中在两省西部。2014年的气象条件总体还是不错的。

往年的秋收画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毕美家表示,2014年秋粮能够再获丰收,有三个积极因素,可以概括为“一扩两增”。“一扩”是当年秋粮的面积扩大了;“两增”,一是没有受灾的地区是明显增产的,另一个是2013年受灾的省份,比如安徽、湖南、广东、贵州、浙江,2014年没有减产,实现了恢复性的增长。

中国人“年年有余”已是现实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70公斤,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的400公斤。总体而言,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人民群众衣食无虞。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此作了解读。李国祥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库存规模大,足以保证中国人饭碗装中国粮。

据介绍,我国粮食作物主要由谷物、豆类和薯类三大类构成,总产量连续7年超过1.3万亿斤,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粮食超过940斤。而根据我国历史数据,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粮食短缺时代结束,人们可以放开吃粮,人均粮食消费最大量没有超过600斤。可以说,过去中国人“年年有余”的祈福语已是现实。

粮食收割情景(图片来源:央视)

李国祥说,连续增产更为重要的还是科技的作用(数据显示,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我们主要通过绿色发展,在品质提高的前提条件下,保证了单产水平的提高。大家可能注意到,科学家研究出来的粮食产量跟现在统计上的粮食产量差异非常大。比如稻谷,现在科研的产量可以一亩地达到一吨,也就是2000斤以上,统计的稻谷产量只有1000多斤。在实际当中,农民会普遍地感觉到实际收获的产量要远远高于我们统计的产量。

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粮食产量(统计)是保守的,不是虚夸的。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央广网 农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