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与武术、中医和书法齐名,在几百年的传承与发扬中,无数老一辈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来许许多多登峰造极的作品。

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受到了无数人的喜爱与追求,2006年,京剧被正式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

一场京剧表演所涉及到的内容格外的宽广,小到每个角色的每一笔妆容,大到不同的歌舞唱腔,从台前到幕后,都必须面面俱到,不可谓不用心,这也就让我们看到的表演,更加的形似多余、韵味浓厚。

可是这流传千年的国粹,却在最近几年出现了逐步没落的现象——大连京剧院院长曾经说过:国内不再有一个京剧剧院能养活自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缘起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个将会在不久之后震惊戏曲界的男孩出生了,父母为其取名为杨赤。

年幼时期的杨赤生活并不富裕,他的父亲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则是一位全职的家庭主妇,加上杨赤在内,全家上下六口人都要靠杨赤父亲一人并不丰厚的薪水来养活。

在杨赤的记忆里,贫困清苦的童年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杨赤在一次采访中回忆,年幼时家里的各种物品上,总是会被红色的印章盖上“次品”二字,因为盖有“次品”这两个字的货物,会比正品便宜好多。

杨赤童年的记忆里,除了非常节俭的生活,也和许许多多那个年代的小孩子一样,充满了许多欢乐的影子,玻璃珠、人物纸牌、滚铁环、抽陀螺······

而唯一不同于常人的,就是自幼便被深深印在杨赤脑海里的戏曲京剧。

杨赤

那个年代没有液晶屏的大彩电,更没有连接全国的互联网,人们唯一能够拥有的电子媒体设备,只有家里的那一台收音机。

也正是这样一台收音机,带领着小杨赤一步步走上了戏曲的道路。

杨赤与京剧的不解之缘开始于他当教师的父亲,杨赤曾经说过,他的父亲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戏痴,在各种戏曲类型中独爱京剧,从小耳闻目染受到自己父亲影响的杨赤,在还是一个小小孩童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咿咿呀呀来上几句了。

幼年时期的咿咿呀呀被杨赤坚持了下来,待到长大之后,就成了杨赤格外出色的一技之长。

而正巧的是,就在杨赤满十一岁的那一年,大连艺术学校原本已经被取消的京剧班恢复了招生,在家人的支持下,杨赤开始慢慢走上属于自己的京剧道路。

报名之后,小杨赤通过了一系列严格的选拔,打败了诸多竞争对手,顺利被录取,成为了京剧班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一匹飞跨万里的千里马背后,都少不了将其带上正轨的伯乐先生,杨赤的一生也是如此,他很幸运地遇到了两位让他受益匪浅的伯乐先生——曹艺斌先生与袁世海先生。

在杨赤初入大连艺术学校京剧班学习的时候,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在了老生班学习。

或许是由于选拔过程中小杨赤的选拔过于出色,也或许是由于老生组的学员出色的表现,彼时年幼的杨赤又正好患上了重感冒,嗓子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小杨赤仅仅只是待了三个月之后,就被京剧班“扫地出门”。

这让年幼的杨赤备受打击,一度失去继续学习京剧的欲望,被从老生组“扫地出门”的小杨赤,伤心难过却又不知所措地站在学校的大门口,哭地上气不接下气。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哭得悲痛欲绝的小杨赤,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哭声会为自己引来他京剧人生的第一位恩师——曹艺斌先生。

当时已经是花甲之年的曹艺斌先生,在艺术学校大门口看到一个哭得不能自已的小男孩,不由地便要上前询问一番,小杨赤哭哭啼啼地向曹艺斌先生说明了自己被“扫地出门”的事情,继续沉浸在以后不能再学习戏曲的悲伤里。

曹艺斌老先生看着依旧沉浸在悲伤里的小杨赤哭笑不得,同时又被一个小孩对于戏曲满满的赤诚与喜爱所打动,便鼓励着小杨赤唱几句来听听。

哪知道小杨赤这一开口,便叫曹艺斌先生眼前一亮,多好的苗子呀!当即拉起小杨赤的手,正式地将他拉上了戏剧的道路。

曹艺斌先生为将杨赤送到了刘金昌面前,从最苦最累的基本功开始,一点点让杨赤走出属于自己的戏曲道路。

杨赤最擅长的便是花脸,正所谓“十旦九生一净难”,一个好的优秀的花脸人才可以说是十分难得的,这是从京剧诞生开始就已经存在的局面了,所以擅长花脸的杨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京剧界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

于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呢,刚刚二十出头的杨赤,正式拜入袁世海先生门下,开启了自己戏曲人生的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世海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最为出彩也是最被大家所熟知的便是“曹操”一角,甚至无数观众都将其称为“活曹操”。

除了曹操之外,袁世海先生还塑造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在京剧的表演形式上,开创了以架子花脸为主演的大型剧目的先河,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表演体系,创立了袁派的表演风格。

自从拜师袁世海先生之后,杨赤便得到了自己老师的倾囊相授,从一字一调的戏文唱腔,到一招一式的手脚功夫,再到一笔一墨的脸妆勾画,袁世海先生无一不是亲力亲为,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为杨赤教授讲解。

不仅如此,在平日里的生活琐事中,袁世海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呵护着自己的徒弟,既是教授课业的老师,又是引领成长的父亲。

不论是唱戏还是为人处世,袁世海先生对杨赤的教导都是不遗余力,作为一代大家,时时刻刻以一颗诚挚的心去面对当时这个平凡的徒弟。

风雨

杨赤从十一岁踏上这条道路开始,一走就是几十年的光阴,一路上有欢声、有笑语、有汗水、亦有无数泪水。

父亲这一角色,对于杨赤来说,不单单是如同高山般的顶梁柱,更是在他心中埋下戏剧种子的耕耘者,一路上默默无闻的支持者,时刻警醒他的鞭策者。

杨赤对父亲,有敬仰之情,有孺慕依赖,可是,就是这样一座撑起了半边天的高山,在杨赤十七岁时,便轰然倒塌了。

十七岁的杨赤第一次以主演的身份出演《打焦赞》,这是杨赤第一次上台出演角儿,父亲亲自将杨赤送到汽车站,面对已经长大的儿子,千言万语最终之时汇成了三个字——“好好唱!”

彼时的杨赤万万没有想到,这将会是父亲留给自己最后的话语。

当杨赤完成自己人生中第一次主演时,一个噩耗让还没来得及兴奋的杨赤顿时被打入了低谷,不久前还在鼓励自己的父亲,已经由于脑溢血去世了。

杨赤开始接触京剧,是因为父亲喜爱戏剧;他开始学习戏剧,是因为有父亲的支持与鼓励;他能够随时听戏来磨练自己,是因为有父亲攒下自己酒钱买来的电唱机······

杨赤说,自己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能让自己的父亲亲眼看着自己站上舞台,自豪地对自己的父亲说一句:“爸爸,您看啊,您儿子成功了!”

时光流逝到2002年,在这一年,袁世海先生逝世,杨赤与袁世海先生长达整整二十年的师徒情谊,终于也在这里画上了句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世海先生的逝世对于杨赤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打击。

但是打击之下的杨赤却无法停止脚步,因为在这个时代里,京剧开始面临被洪流淹没的风险,要扛起这样一面国粹的大旗,杨赤不得不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

实际上,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杨赤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难过,特别是在杨赤刚刚接手京剧团的时候,整个京剧团已经穷的不像是个京剧团了。

说其家徒四壁穷得揭不开锅,也是毫不夸张的,不说演出道具一个个都难以拿出手,当时所属于京剧团的剧场,也是一片荒凉。

一穷二白的京剧院想要开演都已经无法办到,为了能够继续演出,杨赤和剧院众人只能到各处去拉取赞助,甚至到了最后,别人一听是杨赤喊自己去吃饭,一个个都是吓得连连摇头。

坚守

要说杨赤与大连京剧院之间的渊源,唯有“坚守”二字可以媲美。

作为一个京剧院的领头人,杨赤怀着一颗热爱京剧的赤诚之心,甚至以剧团为家,因为真正懂得京剧艺术,所以杨赤不忍心看着这本该继续灿烂辉煌的国粹衰落下去。

杨赤说,是大连京剧院成就了他,但是实际上,又何尝不是杨赤再塑了大连京剧院,“团长”二字听起来风光万里,似乎象征着他演员生涯的成功,但是杨赤的所作所为,更让人们看到了一种责任。

就在大连京剧院最困难的时候,举步维艰,不过,在杨赤以及众多工作人员的咬牙坚持下,当时的大连市委市政府终于注意到了这一个“艰难求生”的京剧团。

或许是一颗苦苦坚守的赤子之心打动了众人,也或许是每一场尽心尽力尽责地演出惊艳了众人,也许是传承千年的国粹终究唤醒了众人。

大连政府最终发布出台了一系列的,专门用以扶持大连京剧院的优惠政策,也正是这一系列的政策吗,终于让大连京剧院转危为安。

京剧院经历了这样一次动荡浩劫之后,不由地让杨赤感慨万分,杨赤心中想着,不论是像京剧这样的国粹也好,亦或是其他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也罢,想要将中华五千年留下来的璀璨珍宝留下来,国家的认可支持与帮助,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不止是这一个京剧院,在国内,如果不依靠国家的补贴,很多剧种甚至会面临失传的风险。

所以政府的补贴,才是全国京剧团或者京剧院的主要收入,除了杨赤所在的大连京剧院,上海京剧院每年也会享有政府将近1.3亿元的补贴,而京剧院每年依靠自己所赚取的收入却只有不到1300万元,相差了差不多整整十倍。

如今的大连京剧院已经成为了一个全国闻名的京剧院,从曾经的拉不开幕到如今的座无虚席,不少人都表示,杨赤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戏迷的经济市场,十几年的坚守与努力,终究是没有被辜负。

传承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无一不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多的,还是与时俱进与古今融合。

所以在杨赤的眼里,京剧想要更加长久地发展和传承下去,不能依旧固步自封在传统的表演模式与表演内容中,要开拓新的边界,若是成功,就能够拓宽京剧在人们心中认识与价值的边界。

老一辈的东西不能丢,流传的精髓要保留,但是对于新时代优秀的文化艺术,也不能全然否定与抛弃。

所以,杨赤带领着众人摸索着,追寻着,想要让京剧拥有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来惊艳众人,让这个时代的人,能够更好地接受京剧,更加透彻的理解内涵。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群一心热爱艺术的人,在杨赤的带领下,开创出了一场“新国剧”——《霸王别姬》。

这一场《霸王别姬》,第一次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将京剧带到了众人的面前,它保留了原本京剧的唱法与舞台形式,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各种现代舞蹈形式,结合西洋乐器与更加先进绚丽的数字媒体,让京剧表演真正得到了一次创新与突破。

杨赤从孩童时期开始,就一直走在了这条戏剧的道路上,他吃过苦、受过累,听到过打击,赢得过掌声,哪怕走过了京剧的低迷期,却依旧抱着一颗满是热爱的心无怨坚守。

我们不曾得知,杨赤在选择这条道路时,是不是有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慨,我们只知道在今天,会有一个又一个饱含热爱的人儿,跟随者他,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