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央视开播,收视破1。《大考》在唤起高考记忆的同时,更刻画了疫情下的平凡家庭,是如何承受来自生活重压的。

“贴近生活”、“真实”,是《大考》的亮点。已经有无数影视剧集中展现了疫情艰难,而高考这个特定事件,能让剧集用更细腻的笔触,观察疫情之下,默默变化着的人心。

沉着的现实主义叙事

《大考》将时间起点设置在2019年冬天。南方小镇,多个家庭,一场高考,疫情正在缓慢地入侵大家的生活。这是一座比较偏远的小城,可以看出,“走出去”是大部分年轻人的最优选,每个家长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支持孩子的背水一战。而在疫情下,很多事都变得复杂了。

田雯雯的父母在武汉打工,留田雯雯一人住在破旧的老屋。 一个人迎战高考的田雯雯,本想在年关见一见父母,却在大年三十收到了他们要隔离的消息。 田雯雯被冻到发烧时,不敢麻烦父母、让他们担心,只敢求助年轻的女老师。 在这场疫情里,本就疏远的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尴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佳俊喜欢画画,但在控制欲强的妈妈面前,他不仅没有参加艺考的权利,甚至连隐私都没有。妈妈强硬地把“985”写在吴佳俊的梦想栏里,为了让他好好考试、免受疫情影响,大年三十当天,把他爸爸关在门外——“一切都是为你好”,可能是东亚家庭的一句咒语。

周博文的家庭,是典型的丧偶式育儿家庭。他妈妈独自操持饭馆生意,爸爸整天打游戏,对家里的大小事不闻不问。周博文时常与爸爸斗智斗勇。三人小家里,这个18岁少年成了事实上的一家之主。

四中校长史爱华与一中校长王本中本是翁婿俩,王本中的妻子曾是一名护士,在2003年非典中去世,面对疫情,这对翁婿咀嚼着过去的创伤,与别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是一个放大镜,家庭关系中的微妙之处,被疫情强化了。而高考的重压,则让家庭的本身矛盾,变得更敏感、更沉重。《大考》对故事的展现,是沉着、利落的,不刻意煽情,不加滤镜,让观众看到了很多人性的角落。

例如,田雯雯的妈妈从武汉回乡时,面对警察的询问,并不想主动报上行程,是小女儿突然的喊话,像《皇帝的新衣》,戳破了她的私心。这是自私的,也是真实的。剧中人的纠结、迷茫,都值得观察与思考。

戏骨齐聚 看得过瘾

陈宝国、王千源、颜丙燕、王骁……这几张观众熟脸一出现,这部剧的质量似乎就有了保障。

陈宝国饰演的史爱华,和王千源饰演的王本中,是在疫情中把控校园全局的人。这是两个作风不同的校长,史爱华和王本中相比,对学生“抓得不紧”,王本中则事事把控,颇有衡水作风。疫情当前,王本中的铁腕习惯,使他背上了巨大的责任——让学生全部留校,他能承担风险吗?

因为想要主动担责,他们都格外地紧张、焦急、无奈。陈宝国的演技一向被观众认可,如今,年迈的他恰恰能传递出一种厚重的悲凉。经历过非典和新冠的老人,似乎对疫情更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千源在这部剧中的角色,对他来说难度并不高。角色比较急躁的性格,贴合了他的“糙汉”形象,也突出了疫情之下,做决策的人的两难处境。

王骁和颜丙燕饰演的夫妇,承担了《大考》的喜剧份额。王骁的角色,在剧中比较出彩——人到中年,沉迷游戏,一事无成,这个“没用”的男人,会为了家庭改变吗?王骁一向在都市生活剧中如鱼得水,这个窝囊的小男人,被他演出了一种轻松诙谐的效果,并不让观众讨厌。

年轻演员方面,李庚希一向适合演少女角色,以往在《小欢喜》等类似题材剧中都有很亮眼的表现。这次的角色性格内向,显得不太突出,可能不会像过去的抑郁学霸乔英子那样出彩,期望后期能有爆发点。

荣梓杉的演技则有些发木,从《隐秘的角落》走出来后,他的儿童滤镜慢慢变淡,演技的短板暴露的越来越明显。

和大部分新老演员齐聚的剧一样,年轻演员的演技,被放在中老年演员旁边,难免显得生涩。在《大考》沉着冷静的风格下,剧中并没有让人出戏的演员,整体看来是流畅、自然的。

政治意味强 观感有些杂乱

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在后疫情时代,似乎已经得不到掌声了。

无论如何,只要是疫情题材的剧,就都会有一些老生常谈的地方。例如,王本中的女儿不想让丈夫去疫区支援,但他非要去,歌颂了大无畏的抗疫精神。

但如今,疫情管控需要多大的力度,已经成了一个有些敏感的话题。这样的桥段虽然高度政治正确,但已经失去了感人至深的力量——我们都累了,都麻木了,感动不起来了。

同时,除了四个占据主线剧情的家庭,剧中还有多个碎片式出现的家庭。如离异家庭的叛逆少年,教育局局长和女儿,山村少年和留守爷爷等。

《大考》一共22集,剧集可能为了压缩体量,有很多删减的地方,很多对话都显得不是那么完整。在初播阶段,这无疑会让观众记不住角色,情节也显得散乱,分辨不清重点。

我们能通过几条交错的故事线,体会到编剧旺盛的表达欲——代际矛盾、贫富差距、疫情决策,都揉在一起搬上了桌。因此,有些生活细节,在过猛的用力下,显得严重失真。

比如,高中校园中,校长并没有功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关注其家庭情况。高中的课间也很少有全体学生拿着书本在外诵读、整个楼道人声鼎沸的情况,即便内卷如衡水,学生也更多地拿着单张资料或简易的小册子,在安静的地方默默背诵。

而且,疫情带来了很多新事物,人们的恐慌、犹疑,在《大考》的回顾视角之下,被模糊了。学生们开始上网课,似乎是一个极其顺畅的行为,将其视作理所应当,并不是疫情之前就存在的观念。尤其对高考家庭来说,网课这回事本身,就值得商榷一番。

不论如何,《大考》从一个新的视角观察疫情,是一次值得被关注的尝试。实际上,高考本身并不是《大考》的主题,高考只是一个切面,用来观察中国家庭——这个国产影视作品永不过时的题材。

贴近家庭关系,也就贴近了所有中国人的心理处境。在人人疲惫的后疫情时代,我们是时候仔细地反思、观察,被疫情不断冲击时,我们的活力是怎样一点点流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