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见证一座城……火车在桥下疾驰,时光在桥上流淌。石家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石桥,是一百多年前由两千多名铁路职工为改善交通集资建起的一座桥,也是石家庄这座城市的精神之桥。它历经百年风雨,是石家庄城市发展的“见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大石桥(资料图片)。

弹孔清晰可见。

石家庄大石桥位于石家庄解放纪念碑北面,是石家庄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1903年由比利时承包商建设的卢汉铁路(后称京汉铁路)通过石家庄,到1906年春,铁路从北京卢沟桥到汉口全线贯通。1907年9月,由清政府“借债官营”、法国公司负责设计施工的正太铁路(现石太铁路)也正式通车。石家庄因铁路而兴,南北、东西两条铁路主干线就如同两条大动脉,给石家庄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无穷动力。但是铁路线也把这座新兴的城市人为地一分为二,因两条铁路分属不同铁路局,加之法国人建设的石太铁路是窄轨,所以相距百余米分别建了两个火车站,来往行人、车辆繁多,经过铁路线不仅十分不便,还带来极大的安全问题。

为了消除经过铁路的安全隐患,石家庄铁路员工与各界代表前往正太铁路局总部,联名致信铁路局的法国总办,希望能够拨款在铁路上建一座桥,方便人们通行。但是法国总办将联名信束之高阁,一直置之不理。

对此,正太铁路工人们感到非常愤慨,随后部分工人发出了倡议,既然资本家不肯出钱,那就大家一起捐资为老百姓建一座桥。这一倡议得到了所有人的热烈响应。石太铁路全部华人员工和法国员工2500余人,每人捐出了自己一天的工资,很快筹集齐了建桥的经费。

经费凑齐后,由唐山人赵兰承包了建桥工程,于1907年春季开始施工,当年秋季便建成了一座东西向、跨越正太铁路七股线路的石头桥,它总长150米,共23个桥孔,平缓的桥面便于车辆行人往来,桥头各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子。从此,石家庄也就有了桥东、桥西的说法。因为该桥是采用大块方石砌成,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石桥,这一朴实的名称一直沿用了下来。

大石桥不仅造福一方,更是工人阶级团结奉献与磅礴力量凝聚而成的象征,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之桥。当时的百姓们为工人们无私的义举所感动,曾传唱歌谣夸赞:“大石桥,大石桥,工人血汗来建造,一块青石一份情,青石哪有情义高。”

建成后一百多年间,大石桥见证了许多发生在石家庄的重要历史事件。1911年11月,爱国将领吴禄贞在石家庄筹划起兵响应辛亥革命前夕,被刺杀于大石桥东的电报局大楼中,后被安葬于大石桥南侧(1982年迁至长安公园),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曾亲往大石桥前致祭。1925年,工人运动领袖高克谦在石家庄被杀害,第二年,彭真同志在大石桥召开群众大会,追悼牺牲的高克谦烈士。

“七七事变”后,华北大片国土沦丧于日寇铁蹄之下。日寇占领石家庄前曾派飞机进行轰炸,导致大石桥部分桥面和桥洞损毁,后又被修复完整。从1938年11月到1939年10月,侵华日寇为加快掠夺山西煤炭资源,将正太铁路与京汉铁路接轨,调整正太铁路的出线方位,大石桥桥洞下的窄轨铁路被拆除,从此逐渐失去了交通功能。由于周边交通四通八达,大石桥渐渐成为城市商业和公共活动中心。上世纪40年代,桥洞下开设了各式各样的商店和杂货铺,还出现了石家庄最早的图书馆——兴亚图书馆,和最早的博物馆——石门博物馆。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把大石桥、火车站、正太饭店等周边区域改造成了军事堡垒体系,并且核心的指挥部就设在大石桥桥洞里。1947年11月石家庄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当时守备石家庄的国民党第三十二师师长刘英,就是在大石桥地下工事里被解放军战士活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火车站向南迁移,大石桥日渐沉寂,但桥头的石狮子依旧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如今,我们已无法用金钱去衡量115年前2500名铁路工人为这座桥的付出,因为大石桥早已融入到城市内涵深处。它一头连接火车飞驰的城市记忆,一头通往现代化的未来,它承载了石家庄人最深沉的记忆,也寄托着这座城市更加美好的愿景和期许。

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