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留洋Jennifer)

送女儿上国际学校,最让我惊诧的是,竟然没有教材!是的,你没听错,没有教材。一年级没有,二年级没有,到了五年级依然没有。

学习计划当然是有的。学期伊始,老师召集家长见见面,会向家长们介绍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我没有用“教学计划”这个词,是因为“教”的成分少,老师多是扮演tutor的角色,引导孩子们自我探索。孩子们被分成小组,每人一本活页夹,要探究几个主题,一学期下来,一本活页夹记得满满的。

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会查阅资料,做社会访谈,或科学实验,最后用各种展现方式呈现学习成果。

比如,涉及到自然课题时,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去动物园和植物园实地考察;涉及到移民话题时,学校会组织孩子们去牛车水文物馆和亚洲文明博物馆,把课堂搬进了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在做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利用最多的是图书馆,而且每个学校都有一个很大的图书馆。阅读,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他们要学会检索资料,从浩瀚书海中摘取所需的部分,需要对比不同的观点,思考分析得出自己的论点。

其实,很多有所建树的人都是善用图书馆的典范。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在美国密执安大学深造期间,就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天文学家哥白尼就把弗隆堡教区大教堂图书馆里的书读了个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兼任过清华大学数学系资料室图书馆中的管理员一职,可以边工作边读书。

但要说博览中外图书,钱钟书要算上一个,清华至今还流传着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的传说。

钱钟书的《围城》可谓家喻户晓,里面的名句“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让几代人感慨不已。

除了文学创作,他还不曾间断过对中西方文学、哲学、史学和心理学等经典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更厉害的是,钟书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

他的成就和他勤奋苦读、博览群书,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底蕴密不可分。

1921年,十一岁的钱钟书考取了东林小学,这所学校的前身可是大名鼎鼎的东林书院。学校图书馆中不仅有中文典籍,还收藏了当时风靡世界的西洋小说译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曾回忆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那两小箱《林译小说丛书》是我十一二岁时的大发现,带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我把林译哈葛德、迭更司、欧文、司各德、斯威佛特的作品反复不厌地阅览。”

西洋小说的阅读不仅增添了钱钟书有关西方社会和风土人情的知识,也强烈地激发起他更多了解西方历史、文化的好奇心和努力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动力,并为以后出国留学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1924年,钱钟书考入苏州桃坞中学,后又考入无锡辅仁中学。两校的校图书馆藏书丰富,每年还不断会有大量中外书籍入藏。

特别是两校图书馆中藏有很多珍贵的英文原版书籍,这让钱钟书实现东林小学时期萌生的愿望,痛痛快快地阅读原汁原味的著作。

1929年,钱钟书因为出众的国文和英文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清华藏书之富,在当时各大学来说是数一数二。清华图书馆书库、书架上的书,满满当当的上百万册,中外古今藏书无不应有尽有。

清华园素有“好读书”的美誉,而钱钟书像一位探险者,一头扎进去,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

有人说:“此中乐趣,不可形容,恐怕只有饥鼠入太仓之乐仿佛似之。”上述这一段话,可以作为钱钟书在清华读书的一个写照。据说,钱钟书创造了清华学生中读书数量第一的纪录。

钱钟书的同学回忆说:“他起劲时,图书馆库里的书,逐排横扫,他喜欢把书里精彩或重要的部分,在旁边用粗铅笔画上竖线。”

1935年,他以第一名成绩(87.95分)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

Bodleian Library是牛津总图书馆。钱钟书给它一个很典雅的中文译名叫“饱蠹楼”。饱蠹楼藏书500万册,手稿6万卷。按照英国出版法的规定,出版公司每年有新书出版,必须寄一册给饱蠹楼。所以饱蠹楼藏书之富,实为其他大学图书馆望尘莫及。

钱钟书虽然对异国他乡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好奇和探险的欲望,但是,为了珍惜难得的留学机会、无比宝贵的时间和如此丰富的藏书,他除听课以外,余下的时间都花费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尽情饱览,图书馆成了他在牛津的第二个家。

钱钟书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就是在这一时期养成的。杨绛为《钱钟书手稿集》作序时写道: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

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清华的同学们回忆道,钱钟书天资聪颖,天资的背后,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第一册“饱蠹楼读书记”扉页日期署1936年2月4日,第二册作1936年3月30日:相距不到两个月,便有满满两百页的抄书内容,可见其勤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国内的东林小学、桃坞和辅仁两所教会中学、清华大学到国外著名的牛津大学、巴黎大学,从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幼年、少年到青年、中年直至老年,钱钟书先生一直坚持阅读。

所谓“积沙成塔”,再长的路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再伟大的成就也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研究出来的。

说到这里,我有些理解孩子学校的教育理念了,培养孩子自己探究知识和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远比刻板的传授知识点,让孩子背诵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要重要的多。

关注「小留洋」,一起探索海外学童培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