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也应跟上,推进中国制造品质及服务水平提升需要源源不断的青年力量。人才从“大厂”到“工厂”的流动是又一意义上的“双向奔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的产业人才从哪里来,又该如何培养?”“重视培养、崇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时代会回来么?”

营造中国制造的新气象,充沛的人才保障是必要环节,一支强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人才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保持竞争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随着制造业人才结构已从传统的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就业结构变化对高技能人才职业活动提出新要求,产业转型升级致使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需求上升,智能装备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岗位能力要求更高……十余年来,超过六千万职教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他们的就业动态与产业的人才现况均离预期状况有所差距,且易起伏。准确地说,我国劳动人口总量可观,但制造业工人数量连续走低,让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去到制造业第一线有沦为口号的风险,大量制造业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常年招人困难就是例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拓新有其必然性。为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均衡问题,新版《职教法》提出了明确要求。此种情形下,需要从上到下、从浅到深的务实型产教融合方案在各地职业院校落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连城市间的抢人大战也不局限于高端人才的引育,技能人才同样是竞争焦点。不少城市通过各种举措,从户籍、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提高产业人才的待遇与服务保障,改善制造业整体就业环境。

有一段时间,“越智能越缺人”的现象引发热议。从更细致的角度而言,不止是中国,全世界的制造业都存在人才缺口,包括近年来推动制造业回流有成的美国,虽然订购了数量众多的工业机器人,但较高层级的操控者和管理岗仍有不少的差额。

为让生产设备减少对人的依赖,降低劳动成本,车间、生产线上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是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所在,但对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只是稍许降低了基础操作工的数量。制造业企业需要理性面对管理红利时代,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反而诞生了更多、更细致的职业需求,并因较高的素质要求使得缺口更大。智能制造、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对相关人才可谓“嗷嗷待哺”,一直开出高薪抢人,但这方面的人才供应确实“质、量”双低,不尽如人意。

仅凭政策东风并不能很好地填补制造业人才缺口,市场驱动下,高校、职校和企业携手探索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很有必要。加速迈向数字化的制造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急速提升,制造业的人才扭头投奔互联网行业的现象仍然存在,但数字化人才跨界进入智能工厂也开始成为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头是基础的一线操作工,一头是高精尖技术人才,解决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刻不容缓。十余年来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8年,如何引导这些身怀一技之长的新锐力量去往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不妨听一听一线从业者的呼声,“保就业就是保产业,就是保教学质量;有好的产业发展才有高质量的就业,才有人才喷涌的源源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