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闻发布会现场

9月26日,广州市委政法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安广州法治广州建设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凝聚全市政法系统投身平安广州、法治广州建设的强大合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岳向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振,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李学东,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炳升,广州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谭祥平分别作介绍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接下来,政法君带您进入发布会现场

广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岳向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感谢大家对广州政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市政法系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打造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 正、 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平安广州法治广州建设不断上水平,人民群众的 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2019年、2020年连续2年荣获广东 省平安建设考评第一名。 在法治广东建设考评中蝉联第一。

坚持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全力捍卫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始终对危害人民群众的违法犯罪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在全省率先出台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组织发起“断源”“断链”等“反诈”集群战役,持续强化涉养老诈骗、枪爆、盗抢骗、黄赌毒、涉食药环等领域突出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从2013年的24万宗下降到2021年的10万宗以下,下降幅度达58.6%,案件类警情从2015年-2021年连续7年下降,年均降幅10.2%;“两抢”警情连续7年下降,年均降幅37.6%;盗窃警情2015-2020年连续6年下降,年均降幅13.5%;伤害类警情2017-2021年连续5年下降,年均降幅31.1%;2013-2021年起诉严重暴力犯罪从7325人降至2570人。推进交通安全系统治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较十年前下降37%,酒驾醉驾肇事导致的事故死亡人数下降超40%。2018年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共打掉涉黑组织36个、涉恶犯罪集团136个,涉黑恶警情2018-2021年连续4年下降,年均降幅9.7%,扫黑除恶考核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2022年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以来,涉养老诈骗案件破案率100%,打掉团伙69个,抓获超过1000名嫌疑人。经第三方调查机构调查显示,全市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从 2012年的90.6%、94.6%上升到2020年的97.7%和95.7%。

坚持依法履行宪法法律职责,全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最高法召开现场会推广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广州模式”。强化民生权益保障,适用民法典高空抛物致害责任规则审结“民法典实施全国第一案”,被新华社写入《习近平的小康故事》。聚焦智慧法院建设,上线广州法院AOL电子诉讼服务平台,诉讼事务全面实现“云上办”“随时办”“跨域办”,网办率超过85%、群众满意率达98.9%。设立广州互联网法院,首创交互式审理、在线联审等机制,疫情期间协助大湾区和内地城市27家法院部署在线诉讼平台;著作权纠纷全要素审判系统等获得6项国家专利。市中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司法透明度指数评估中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坚决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刑事案件不捕率、不诉率从2013年的18.68%和2.17%上升至今年的63.12%和24.03%,检察机关起诉到法院前的诉前羁押率从80.19%降至今年的31.63%。市检察院开展检察听证活动,构建网上、掌上、实体检察院检务公开模式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坚持打造城市法治标杆,全速推动法治建设再上台阶。出台法治广州建设规划、广州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全国首开网络立法听证会先河,率先实施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率先上线行政规范性文件智能管理平台、率先试行政府首席法律顾问制度。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率先出台《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全球首个互联网仲裁“广州标准”,全国首推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处罚免强制清单事项449项,成立广州破产法庭,探索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出台“产权平等保护17条”“民营企业司法保护30条”,积极推进全市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集中黄埔区管辖改革工作,2021年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729人,比2013年增长133.02%。建成覆盖全市四级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3017个,法律服务机构4347个,“线上30秒、线下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生态圈基本形成。2013年以来,办理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法律业务超过465万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集聚区,建成全国首家涉外律师学院,首创法律服务交易会,成立“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广州中心和广州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全市现有律师事务所886家,执业律师21431人,其中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4家,首批4名粤港澳大湾区律师选择在广州执业。持续深化公安工作“放管服”改革,实现“一门率、一窗率、最多跑一次率、可网办率、标准化率、过程数据覆盖率、简易事项就近办率和当场办结率”八个100%,公安414项政务服务事项中365项实现零跑动。广州3次荣获中国法治政府奖,并获评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

坚持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牵引,全域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编制出台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建成党建引领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开展综治中心提档升级行动,对全市11个区和176个街镇综治中心进行功能整合,创新“综治中心+综合网格+最小应急单元+信息化”工作体系,开发广州市街(镇)综治中心管理系统,根据综治中心功能定位和业务特点,建立统一门户、统一入口和事件闭环体系,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事项“线上进一网、线下进一站、掌上进一端”。推动纠纷化解和司法服务资源下沉,建立“三人调解小组”“综治+法院”“庭所共建”等多元解纷机制,打造“3+X”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品牌。2013年以来,全市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62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超98%。以“广州街坊”凝聚全市群防共治力量,建成群防共治队伍496支,实名注册60余万人,组建覆盖全市基层单位、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的最小应急单元2.3万个,聚合各类群防力量26万人,协助公安机关先期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实现“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到位”。创新发布市域社会治理“红棉指数”,从社会安全、法治保障、德治建设、公众参与、智慧支撑等5个维度形成指标体系,汇集22个市直部门180项1980条数据,实时监测评估全市各区社会治理状况,定期向公众公布,形成市域社会治理“广州样板”,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新征程上,广州政法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广州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心怀国之大者,心系人民群众,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州、法治广州,助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下为记者提问环节

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毛鑫:

请问广州公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平安广州”建设,公安机关通过发挥打击犯罪主力军作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方面,有哪些成效?

广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炳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公安牢牢把握“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打击成效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从2013年的24万余宗下降到2021年的10万宗以下,下降幅度达58.6%;同时段的刑事警情下降了70.2%。据第三方调查机构追踪调查,广州市民的安全感常年保持在95%以上,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超大城市之一。

2013年以来,广州公安聚焦人民群众对平安品质的更高期待,以“发案少、秩序好、人民满意”为目标,针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突出违法犯罪,先后组织开展了“飓风”行动、“八大攻坚战”、“严打十类突出违法犯罪”等系列打击行动,有效遏制刑事犯罪高发态势。2018至2020年,中央部署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广州公安机关对各类黑恶势力发起猛烈攻势,全市涉黑恶总警情同比前三年下降34.7%,牵引同期全市刑事警情下降41.8%,带动全市社会治安大局和营商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广州市公安局被评为广东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单位。

恶性案件方面,2018年以来,全市命案均实现100%全破。2021年命案发案数比2013年下降58.2%,处于全球超大城市命案发案率最低行列。经过多年严打整治,影响市民群众安全感的抢劫、抢夺“两抢”犯罪,2021年立案数相比2013年下降达98.7%。2021年全市“两抢”案件破案率实现100%,“两抢零警情”达到251天。直接影响群众安居的入室盗窃案件,2021年比2013年下降96.3%。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方面,广州公安全力推进“全民反诈、全警反诈”工作,推动建立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格局,深入推进“断卡”“断源”等行动,2021年全市侦破电诈案件同比上升39.8%,受理电信诈骗警情同比下降33%,实现两位数“双下降”。我们着力“打”的同时,也注重“防”,成立了市、区两级反诈联勤作战中心,实行“7×24”运作机制,形成了精准预警劝阻防范闭环工作体系。2021年全市电诈预警总数同比上升1.9倍,为群众及时拦截潜在被骗资金1.7亿元。

今年6月以来,在公安部和省公安厅的统一部署下,广州公安深入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行动的牵引下,今年以来全市刑事立案同比下降11%,各类突出违法犯罪案件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加大了涉养老诈骗案件的打击,全市涉养老诈骗案件破案率100%,打掉团伙69个,抓获超过1000名嫌疑人,追缴、冻结赃款、赃物价值3.4亿元。

接下来,广州警方将继续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突出犯罪,全力推动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向纵深开展,努力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记者姜晓丹:

近年来,广州法院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智慧法院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全国法院前列,极大方便了群众诉讼,群众的获得感、便利感显著增强。能否展开介绍一下,在方便群众诉讼方面,推出哪些“智慧”和方便群众的做法?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振:

近年来,广州法院坚持创新驱动,将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聚焦法院业务创新场景,不断拓展前沿技术应用维度和深度,促进提升诉讼服务品质。在线诉讼服务方面,广州法院网上诉讼服务中心提供25类案件结果预判和解纷方式指引,当事人申请律师调查令、申请阅卷等208项业务均可网上办理业务,网办率超过85%。在全国法院范围内率先上线“电子律师调查令”,实现了申请、审批、签发、使用及反馈的全流程在线办理。建成可满足50万人24小时在线完成多项诉讼业务的特别代表人诉讼平台,助力顺利审结全国首起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案。线下诉讼服务方面,充分利用省、市数字政府建设成果,以微法院小程序、粤省事、穗好办、粤智助终端机体系、12368诉讼服务热线、E法亭等各类便民应用为载体,打造“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服务查询、统一电子凭证、统一业务办理”便捷体验。诉讼服务进驻广东省“粤智助”政务自助机平台,平台约4万台自助终端可为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司法服务。3D导引图实时为群众指引办事位置、介绍服务项目。推出具备诉讼服务功能的“E法亭”司法便民服务终端,除内地城市外还设置在香港、澳门,打造大湾区司法服务通道,被称为“家门口的5G法庭”,建设成果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展出。跨境服务方面,立足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发展建设,首创涉港澳授权见证平台,让原本因疫情搁置的港澳当事人委托代理人业务,以省时省力零成本的方式解决,入选最高院司法改革案例、法治蓝皮书、智慧法院典型案例,并获“人民法院涉港澳司法合作优秀成果”二等奖。

电子诉讼服务中心实名认证用户从2017年的1453人增至2021年的19万人,网上立案数从不到3000件增加到69.6万件,网上立案率从3%提升到98%,群众满意率达98.9%。今年1月至8月,全市法院网上立案43.1万件,通过12368诉讼信息服务平台处理当事人各类诉讼事项18.6万个,借助智慧送达平台成功送达文书607.1万份,开展网上调解18.5万场次,在线庭审4.7万次。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成果的有力支撑,诉讼事务全面实现“云上办”、“随时办”、“跨域办”,不断优化人民群众参与诉讼体验,真正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记者杨茜婷:

广州市在增强市民法治获得感、打造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优质城市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广州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谭祥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优化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新时代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十年来,全市律师代理法律案件208.4万件,公证机构承接业务390万件,司法鉴定行业办理案件55.8万件,法援机构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9.7万件;全市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62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超过98%;广州仲裁委共办理仲裁案件11.3万件。

一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优质健全。近年来,广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从“便捷高效”向“均等普惠”的目标全力迈进,在全省率先出台政府规章《广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促进办法》,制定打造“全国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优质城市”的行动方案,升级优化广州公共法律服务2.0版本。目前,全市共建有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3017个,实现城乡全覆盖,其中高质量省级示范性公法站(室)450个;共有各类法律服务机构4278个,法律服务从业人员逾4万名,已基本建成“线上30秒、线下半小时”的公共法律服务生态圈及“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让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分布更均衡、触达更便捷、获取更高效。

二是公共法律服务模式高效便民。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线上线下全覆盖,率先实现刑事诉讼全流程法律援助全覆盖,率先建立无犯罪记录公证一件事联办窗口。上线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区块链赋强公证系统,“最多跑一次”公证事项扩大至134项。出台《鼓励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若干措施》,首批粤港澳大湾区律师全部首选广州执业,开展律师事务所特别合伙人试点工作,促进粤港澳律师间的紧密合作。大力推进“互联网+”“区块链+”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开发运用“公法链”“法治地图”“羊城慧调解”“问律师”,提供“365天不打烊、24小时全天候”的公证自助服务,为百姓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

三是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不断强化《南沙方案》法治服务保障,构建粤港澳“大调解”格局,推动粤港澳律师事务所合伙联营机制改革。高标准打造大湾区中央法务区。优化法律服务集聚区整体布局,打造立足广州地区、牵引广东全域、辐射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世界的一流中央法务区。成立“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广州中心,大力服务重大涉外经贸活动,广州律师成功代理全国首件涉“一带一路”建设案件。2019-2020年,广州市连续两年在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的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居全国前列,18个指标全部获评全国标杆。

下一步,广州市将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专业化,打造大湾区公共法律服务新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羊城晚报社记者付怡:

近年来,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全国首批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的检察院之一,广州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进展如何?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李学东:

自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以来,广州市检察机关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依法能动履职,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共受理公益诉讼线索7716件、立案5179件、办理诉前程序案件4346件、提起诉讼222件、支持起诉15件。其中36个案件入选全国、全省典型案例、优秀案例,从试点“先行者”到全面开展“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

一是聚焦中心工作,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突出服务“双区”建设。认真落实服务大湾区法治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与深圳、东莞、佛山检察机关建立保护珠江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联盟,与前海、横琴检察机关合作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南沙方案》落地落实,为湾区建设提供精准检察服务。突出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城市黑臭河涌”“固体废物”等专项监督,做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公益诉讼有效衔接,以增殖放流、补植复绿等方式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矫正、复原,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突出服务乡村振兴。围绕耕地资源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聚焦发力,督促恢复被破坏的基本农田、耕地、林地2891.35亩,助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二是聚焦主责主业,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持续做优做强法定领域。以“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等专项监督为抓手,着力解决生态环境和食药安全领域公益损害突出问题,办理了一批全国典型案例。在安全生产、个人信息保护等新增法定领域持续发力,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实现公益保护。持续深入拓展案件范围。积极稳妥推进特定群体权益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新领域探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办理的督促消除残疾人就业歧视行政公益诉讼案获评全国典型案例;开展的窨井盖安全和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监督,获人民日报点赞。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以检察履职、监督办案的“我管”,促各方履职、齐心协力“都管”,实现双赢多赢共赢。坚持把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作为最佳司法状态,梯次通过磋商、诉前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职。共制发磋商函、检察建议3755件,整改率达99.76%。

三是聚焦机制创新,推动监督工作提质增效。创新案件办理方式。组建全省首个市级院公益诉讼指挥中心,上线全省首个公益诉讼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全面优化办案模式。建立海洋公益诉讼联合实验室,环境公益诉讼联合检测实验室以及食品药品检测联合实验室,努力破解取证难、鉴定难。创新协作配合模式。注重与行政机关、审判机关等沟通联系,建立健全一系列工作协作机制。与行政机关进行“双员互聘”,建立公益诉讼联合观察站,广泛凝聚公益保护合力。创新社会支持机制。深化与新闻媒体合作,与南方都市报签订协议共同推动民生社会问题治理,取得良好成效。积极推广诉前圆桌会议、听证等多种方式,办理的督促某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单位履职案获评全国听证典型案例,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

下一步,广州市检察机关将继续聚焦“高质量发展”,不断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完善监督机制,努力当好全省、争当全国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排头兵、领跑者,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检察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总站记者陈惠婷:

请问广州公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广州公安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便民利民、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成效?

广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炳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公安持续深入推进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民意导向、问题导向,聚焦企业、群众关切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出更具温度的便民利企改革举措,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办事不用跑”“就近办”“马上办”“网上办”“指尖办”等已经成为市民办事的新常态。

近十年来,广州公安累计办理公安行政审批服务事项6500多万件,承接广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事项930多万件,主动公开各类信息20余万条,办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400多件,市民群众的获得感、体验感、满意度不断增强,打造形成了“公安服务 广州态度”的公安政务服务新品牌。

一是审批速度提高。134项行政许可办理的总时限,从累计的4502天减少到196天,其中8成以上项目,即113项行政许可办理,实现“即办”,审批的速度全国最快。同时,258项政务服务事项共681个材料减免,绑定覆盖34类电子证照(凭证),15个高频电子证照(凭证)嵌入“粤省事”“穗好办”,实现了移动终端“亮证”办事。

二是网办深度加大。市公安局全部政务服务事项实现100%可网办,在“粤省事”上线出入境、交管、户政等231个服务事项,进驻“穗好办”APP共161个服务事项;推行可信身份认证,“广州微警认证”为全国772家单位1326个政务服务应用提供线上实时认证,累计服务群众3.5亿人,认证总次数近63亿人次。我们在全国首创电子警察“云端办”,群众线上即可便捷办理交通违法;在全省率先推出户籍类证明网办服务,群众可网上申办并“零跑动”自助下载打印结果文书;作为全国首批推广实施驾驶证电子化便利措施的城市,已为195万余名驾驶人核发电子驾驶证,提供在线“亮证”“亮码”服务。我们还研发推出了“出入境智慧小屋”,广东户籍居民首次办理、换发出入境证件办证时间缩短到5分钟内。

三是服务广度拓宽。针对跨警种、跨部门的政务服务,广州公安科学整合了52项“一件事”主题套餐,办理环节大幅压缩62%。同时,着力打通群众办事的“最后一公里”,全局共计投放政务服务自助终端818台,其中615台提供24小时服务。在打破地域限制方面,累计推出“跨省通办”事项227项,是全省率先实现全居民身份证业务免证件证明“全市通办”的城市,并于9月26日(也就是今天)全新推出15类72个户口业务情形“全城通办”服务,实现市民办事时“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

四是服务温度提升。建设公安政务服务“一号响应”总客服,全国首创“民声热点榜”诉求督办机制,群众满意率提升近20个百分点。2021年5月,在省公安厅的统一部署下,市公安局上线开通了“平安厅”广州公安局长信箱,不断提高服务效能,为群众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开通一年多来,局长信箱平台已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000多个,收到群众表扬感谢信300多封,锦旗20面。

广州日报社记者章程:广州市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哪些成效?

广州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谭祥平:

基层社会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老百姓感受公共服务温度的“神经末梢”。广州市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市司法局负责牵头推进的“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项目成效明显,广州市法治保障破解旧楼加装电梯难题的经验做法在第二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研讨班上作交流。

一是完善法治供给体系。发挥立法优势,出台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物业管理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推进重大立法项目30项,广州市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共86件、政府规章113件。

二是创新纠纷化解模式。推动“3+X”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作为改革经验在全市复制推广,整合律师、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裁决、仲裁、公证等非诉讼纠纷解决资源,搭建一站式非诉讼服务和争议解决平台,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广州品牌。全市现有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3389个,个人调解工作室51个,人民调解员1.7万余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62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超过98%,基本实现了矛盾就地解决零上交。

三是延伸服务民生半径。构建覆盖城乡、智能精准的基层社会治理法治服务体系,共建成3017个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450个示范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全国首推“广州公法链”、“广州法视通”, “线上30秒、线下半小时”的公共法律服务生态圈基本形成。四是营造基层法治氛围。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开展镇(街)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实现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兼任村(社区)调委会副主任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出台《广州市法治镇(街道)指标体系》,首创“自主创建+评建互动”“上级部门统筹督导+专家团队理论指导”模式,现已打造两批次22个法治示范镇街。加大社区矫正对象服务管理力度,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共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1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个。在新的征程上,广州市将把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脉搏,在行政立法、纠纷解决、民生服务和基层法治建设上狠下功夫,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用心绘出基层社会治理的“特质底色”。

澎湃新闻记者饶峻源:

近年来,广州新收破产案件快速增加,广州法院对此有什么应对措施?广州法院如何通过审理破产案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破产作为挽救危困企业规范市场主体退出的法律制度日益被重视,破产案件也随之大幅增长。对此,广州法院充分发挥破产审判职能作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审判质效。2019年12月成立广州破产法庭,集中管辖广州地区破产案件,通过打造专业化审判团队、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等措施推动提高破产审判能力。二是推行案件繁简分流,提高程序效率。出台破产案件快速审理指引,优化简易破产案件识别标准,不断完善破产办理流程、缩短办理周期,实现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快速退出、优胜劣汰。目前,破产案件快审适用率达76%,快审结案周期127天,破产案件“繁简分流,快慢分道”改革经验入选国务院创新举措并向全国推广。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压降办理成本。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人履职便利化机制改革,逐步实现涉工商信息、税务、公积金、车辆、不动产等破产信息线上可查可办,优先采用网络拍卖方式处置破产财产,提高程序效率,降低办理成本。同时,我们注重从以下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破产审判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果: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展破产审判工作。准确把握破产法的价值功能,对于丧失经营价值的企业通过依法适用破产清算程序,推进企业从市场退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对于具有拯救价值的企业,积极运用重整和解程序有效救治,实现企业新生。广州破产法庭成立以来,审结各类破产及强制清算案件3926件,累计化解债务616.31亿元,盘活中心城区156.9万平方米。二是强化破产救治功能,支持破产企业走出困境。建立常态化重整预重整识别机制和全流程破产和解机制,拓宽困境企业救治渠道,根据不同企业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救治方案,不断加大困境企业的救治力度。广州破产法庭成立以来,通过破产前调解、破产和解、重整帮助413家困境企业摆脱债务危机、重新恢复经营。三是强化技术赋能审判,推进破产审理全面升级。上线全国首个地方智慧破产审理系统“智破”系统,建立破产案件全流程网上办理机制,优化智慧破产审判体系;上线全国首个全流程一体化破产资产处置和重整投融资“智融”生态圈平台,整合各合作方市场资源,精准推送破产重整信息、投资人招募信息,推动提升重整价值识别率和企业重整成功率。四是强化制度建设,提升破产案件办理质效。推进破产和强制清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搭建破产和强制清算案件绿色通道,先后与相关政府部门签订10份文件,着力解决涉办理破产事务12类问题,实现破产工作府院联动机制常态化运行。打破数据壁垒,与14家单位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数据共享。建立破产财产优先网络拍卖机制,整体提高债权清偿率。截至今年6月,累计破产财产网拍成交额21.65亿元。

南方日报社记者孟健:

作为第二期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单位之一,自2021年3月开展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广州市检察机关采取了哪些工作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李学东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是指检察机关办理涉及企业的刑事案件时,针对具体犯罪,结合办案实际,督促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并有效落实整改,整改成效经过审查评估后,作为检察机关依法处理案件的重要参考,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处实刑的就提出缓刑等从宽处罚量刑建议,既促进涉案企业合规守法经营,也给相关行业领域企业提供样板和借鉴,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司法办案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经济承压更重,更需要以法治为企业稳预期、保就业、保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广州市检察机关坚持“从政治上看”,胸怀“国之大者”,全力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各项工作,试点以来,在党委领导、人大关心和相关单位支持下,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对下指导,探索建立了一套企业合规案件的办理机制。全市检察机关均由检察长担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多次组织专题研究和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并选任业务骨干组建专责小组,推动理论研究和实务指导。市检察院制定印发了涉案企业合规“办案指引”、“工作规程”等相关制度文件,并专门下发“贯彻意见”推动落实。在实践中总结了企业合规案件办理工作“八步法”,在全省检察机关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大力探索科技创新和保障,打造“涉案企业合规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

二是突出改革重点、引入专业力量,初步形成了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管合力。市检察院牵头,联合市工商联等14家成员单位共同组建广州市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管委会,制定了广州市第三方机制“1+3”规定、“财务管理规定”、“费用报酬标准”等8份改革文件,建立了155人的第三方专业人员名录库,市工商联、市检察院共建沟通联系机制做法被全国工商联、最高检评选为“工商联与检察机关沟通联系机制典型事例”,相关工作经验获全国推广。目前我市共有7个区已经建立了区级第三方机制,并会签了本级规范性文件,从化区、番禺区、白云区还建立了本级专业人员名录库,全市第三方机制已开始实质化、专业化运行。

三是坚持积极稳妥、注重办案效果,依法办理了一批合规案件。目前,市检察院和11个区检察院都已启动企业合规案件的办理。全市共办理企业合规案件39件,涉案企业41家,督促退缴违法所得等近4000万元。案件类型不断丰富、拓展,基本涵盖了企业常见犯罪,包括走私、涉税、商业贿赂、侵犯知识产权、串通投标、破坏环境资源、安全责任事故等。涉案企业中既有大中型企业也有小微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

四是汇集多方合力、强化理论研究和宣传,有力营造了深化改革浓厚氛围。市检察院编写《广州市涉案企业合规工作白皮书》,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性成果。联合市贸促会、商务局等八家单位,共同制定国内首部行刑联合企业合规指引《广州市跨境电商行业合规指引(试行)》。这两个工作成果公开发布后,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前期工作产生的示范效应,显著增强了我市企业主动合规的意愿,引起了行政部门的关注,也点燃了学界的研究热情。越来越多的企业向司法机关和行政管理部门表达寻求合规指导的意愿、咨询合规培训事宜,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识大大增强。

来源丨广州政法

编辑丨小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