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是否会成为下一个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自从2003年美籍华裔学者黄亚生提出“龙象之争”以来,关于印度的发展潜力问题,一直是中国国内的热议话题之一。很多人认为,印度以其巨大的人口规模所形成的市场容量和劳动力数量,与若干年前的中国很相似,完全可能成为继中国之后的下一个“世界工厂”。有观点认为,中国发展经验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走出了一条超大规模单一经济体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印度作为中国之外的世界上另一个超大规模单一经济体,完全可以借鉴中国走过的这条道路而发展起来。

认为印度是下一个中国的人,是根据中国作出的评论,因为他面对的许多困难中国解决了;认为印度不是下一个中国的人,也是根据中国作出的评论,因为他面对的困难只有中国解决了。

2000年前始皇帝已经意识到语言文字度量衡统一的巨大进步优势,而现在的印度人没有这种意识。

印度是否可以成为中国,历史已经给了答案。无论古今中外,能够成为霸主的国家都必须具备两个关键的因素:中央集权+工业(这里的工业主要是指重工业,而不是轻工业)。这里面的古今中外包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包括近代的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美国等国。

先说说重工业,在古代,重工业一直在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包括但不限于:运河,规模化的炼铁,制造兵器盔甲,水利,长城的建造等。以秦国为例,秦国比同期的战国诸侯首先进行集约化的耕作,兵器制作,水利(郑国渠等的建造。使得战力,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最终统一了中国。

同样道理,无论是英国,德国,日本也是类似的方式进行粮食,战备等重工业为主的改造,进而成为了强国。外国以英国为例:英国由皇室颁发掠夺证,大规模的支持和鼓励造船业,兵器业等重工业的提升。重工业在同期的法国,德国(德国那时还是一盘散沙)上面一枝独秀,所以成功地占据了最多的殖民地,从而有足够的生产资料,产生技术推动了第一次的工业革命。

既然重工业这么好,为什么大家不懂得去搞重工业呢?

接着就要论述重工业的劣势了。重工业需要的条件太多,关键的条件有那么几个:

首先重工业需要长期投入,但是回本速度非常慢。

重工业的投入周期长,往往需要超过10年,甚至几十年才开始赚钱。重工业在短期内是不赚钱的并且付出远远比收入大。例如郑国渠,京杭大运河等。当年韩国把郑国渠送给秦王,是知道郑国渠在短期内会大大地削弱秦国的人力财力。但是郑国渠带来的收益要远远大于前期的人力财力。郑国渠建了十几年,这十几年耗费了秦国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是秦国所获得的粮食增收使得秦国有更强大的基础统一六国。

其次,重工业需要大量的土地和人口。

无论是工业革命的羊吃人,还是上面提到的郑国渠,要干重工业需要大量的土地。重工业需要集约化来减少成本,否则在它还没发挥作用之前就会先垮了。同样,人口也是必须的,这些大工程,重工业需要大量的人口。由土地集中,人口累积升级最终完成重工业体系的初步建成。

再次,重工业需要大量高水平和认知的技术人才

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高智商高认知的人才占比往往是差不多的。这些人才集中在一起才能把重工业的技术和水平堆上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够完成以上条件的,就只有中央集权政府了。哪怕是英,德,美等帝国,他们的强大都是中央集权政府带来。当他们的中央集权分散的时候,离衰落就不远了。古今中外,无一例外。中国前三十年,由中央集权政府进行国家资建设,利用农民的剩余价值来累积重工业启动的资本,包括控制价格,土地集约,高知人才(主要指工业所需的科学家,技术人才等)集中建成。后面四十年,在维持中央集权和重工业为主的方针不变的情况下,发展轻工业才有今天的强大。这是一种自上往下的,宏观到微观的政策驱动而成的。从来不存在由自由市场自发而成,先轻工再往上发展重工的过程。

既然中央集权这么好,那为什么不坚持中央集权呢?这个问题很复杂,这里就不展开了。

印度是否会成为下一个中国?语言统一只是中央集权的其中一个体现,并不是根本。莫迪也没有从根本上搞定中央集权,印度到现在还是联邦为主,并且有反对党在拖后腿。哪怕印度已经搞定了中央集权,那中国走过的前面30年,印度同样要再走一遍。没走完之前,不可能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