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专家问一个做吹风机的老总,你的产品卖点在哪?

老总回答:我的产品研发了多年,性能、功效都非常好,和现在某款爆红的电吹风不相上下,他们卖2000多,我的产品只卖500多,而且我的产品质量非常好,能保证用十年。

营销专家问你的利润点在哪?一个产品用十年,那成了耐用品,该如何后续创造利润?老总一下子愣住了。

从营销角度来看,很多人会觉得专家说得对,但如果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商家为了创造持续利润,故意人为制造了很多易耗品,这才是利润的保证。

比如电动牙刷的刷头、刮胡刀的刀头,以及我们最常见的电灯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现象,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消费布局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美国的BBC还专门为此制作了纪录片。

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在东柏林欧司朗公司的旧厂房发现了一份被遗忘的文件,而这份文件里展示的灯泡制造秘密震惊了所有人,也正是这份文件改变了我们如今的消费策略模式。

根据文件内容,我们把时间往前推移到1924年,那时电灯已经普及,使用时间也非常长。

一位名叫威廉·迈因哈特的人想规范并控制灯泡制作,在其倡导下,当时全球几家最大的电气公司,德国欧司朗,荷兰飞利浦,法Compagniedes Lampes和美国通用电气等大型灯泡制造商的高层代表,秘密在日内瓦签订了一项协议,目的是通过调整产品价格和生产配额来增加产品利润,垄断联盟名为“福玻斯卡特尔联盟”。

而在这份协议中赫然写着所有公司都要统一缩短电灯泡的使用寿命,在这份协议签署前,灯泡的使用寿命是2500小时,协议签署后,灯泡的使用寿命缩短到了1000小时。对此这些公司宣称1000小时的使用寿命是在耐用性和效率之间作出的折衷。

除此之外,联盟还把控制生产指标的指导性条款、使用寿命超过多少小时就要被处罚的条款都被详细地写在了文件上。

而这种人为的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的行为就被称为“计划报废”,即故意设计容易损坏的产品,也成为了当今消费经济的基础。

正因如此,虽然福伯斯联盟在战后被解散,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而在现如今,这个“计划报废”是商业中公开的秘密。

柏林工业大学的史蒂芬·施莱德教授研究方向就是正式商品的报废属性,在他眼中,报废计划是公开的秘密,身边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

比如内置报废属性洗衣机中就有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装有密封面板,无法更换电池的电动牙刷(当然,电动牙刷现在已经不在乎电池了,改为了更换刷头),最明显的例子是打印机墨盒。

制造商给打印机装入计数芯片,当你开始使用时,芯片就开始倒计时工作。比如设定为打印50000张,机器就不再工作,提醒你更换墨盒,很多人就会遵守规定照做。

而史蒂芬的朋友将计数器重置后,发现墨盒依然还能继续工作,直到重复三次后,墨盒照样工作,中间的差额就是报废计划的体现。

但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会有一些购买一次,长期可以不用更换的商品,那针对这些商品,商家又该如何实现计划报废呢?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作为最不易更换的大型消费品汽车来说,雪弗兰利用报废计划玩出了新花样。

那时的车辆还没现在这么多花样,买回去只要不坏,一直开就行了,那该如何刺激人们持续消费呢?

时任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阿尔费雷德·P·斯隆想出了新的方法,那就是改变人们的消费心理。

老大有了想法,下面的工程师自然要想办法做出老大想要的东西。

于是1956年,雪弗兰贝尔艾尔跑车的出现,就体现了斯隆的销售哲学。

当时的雪弗兰传奇汽车设计师汤姆·马塔诺,按照斯隆的理论设计出了这款新型跑车,它的亮点在于可以一年换一次颜色及外壳。

从而能迎合消费者可以根据心情、衣服、鞋子的搭配来更换车辆的颜色。一个比一个更靓丽的颜色、外壳出现,让人们为之心动,一直往外掏钱更换外观。从而忘了一辆车本身的初衷是动力、舒适度等等。

人本身就是喜新厌旧,大家都会喜欢淘汰旧物,购买新物,所以报废计划也是人性的完美利用。

曾经在苹果手机巅峰时刻,首发日很多人宁愿排队三天或者十多个小时也要抢到首批发售。可是当采访者问他们新旧手机有何不同时,他们的回答只不过是:颜色好看、某个新功能有趣、我想要新手机、不想落伍等等原因。

没有一人能真正回答出不得不购买新手机的关键点。

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一年一更新,而在美国加州有一家废品回收站,它与其他废品回收站不同的是里面堆放了全新、未拆封但已经被淘汰的电子产品,商家宁愿拿来销毁,也不愿降价销售,否则将影响新品的售卖。

家具在很多眼中是买一次就需要用很多年,甚至是一辈子的商品,然而宜家的出现也颠覆了这个观念。他们曾经有个广告是把旧沙发扔到路上,以表示你应该更换家里的沙发了。

虽然之后宜家为了体现自己的环保精神,不再发布类似的广告。但它各种色彩斑斓的新家具、小用品则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购买,不停地更新换代,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

苹果13发布会刚过去没多久,甚至还有很多人现在还没拿到在官网预订的新手机。每年苹果新系列产品发布会都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每年也会有人乐此不疲地更换着自己的苹果手机。

这也是苹果营销的厉害之处,每次新产品的出现,都会让消费者觉得原有的苹果手机已经过时,必须得换新的。乔布斯创造了苹果手机,其实他真正创造的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赚钱机器,是不停地购买和升级产品的理念。

事实上,每次出现的新功能是否真的是必需的?以前的手机真的不能实现我们日常需要了吗?真的到了不换不行的地步了吗?性价比又如何?仔细思考之下,也许就能省下一大笔钱。

2004年,一位叫凯西的年轻人用400美元购买了Ipod,在使用了1年半的时间后,发现电池出现了问题。他想把它修好,继续使用,拨打了苹果的服务热线。对方答复他已经过了保修期,需要付255美元的维修费,另外还需自付邮费寄过去。

这些价格加起来,差不多够买一个新的了,对于这样霸王的规定。凯西很生气,把“iPod电池只能用18个月”的标语喷在城里,无处不在,引发了极大关注。苹果官方对此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但却修改了自己的电池更换策略。

之后更是引发了大批消费者自发组织了活动,尽量修理代替购买新产品。

早些年,手机电池是单独设计,可以不停更换,可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越来越小,一体化越来越明显,这就意味着维修变得越来越困难,出问题只能购买新的。

究其根源,报废计划在不断演变,一直没有停止。

从上世纪20年代一只不起眼的灯泡开始,生产商们都想通过计划报废来控制消费者,有时候也有消费者我们自己的推波助澜。

加上越来越多方便、便捷的信贷方式,一个塑料卡片就能让我们提前使用未来收入,更是让人容易冲动。

科技不断进步,商品会越来越多,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普通人的收入远远跟不上这个节奏。消费者往往是个人与庞大、完整的整个社会销售策略套路应对,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看懂报废计划背后的逻辑,至少能让我们在做消费决策时多一点理智,多一点客观分析。

能看透商家外型、颜色、微小性能提升改变的所谓更新换代的小动作,根据自己是否真实需要,商品使用寿命,维修方法等多方面权衡再来做决定。

至少这样的想法坚持久了,能让你的不必要消费欲望得到极大的降低,钱,花在真正值得的地方。

当然,任性的土豪可以随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