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

央视《新闻联播》

聚焦了苏州一位“90后”“新农人”—朱赟德

9月23日

我国第五个农民丰收节当天

央视《朝闻天下》同样关注了苏州的这位“新农人”

他究竟有何魅力?

32岁的朱赟德,扎根田间近十年,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农民企业家,见证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巨大变化,走出了一条充满时代印记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位皮肤黝黑的小伙就是朱赟德,今年32岁的他,已经在田里摸爬滚打了近十年,除了管理自家承包的3200亩稻田,还服务着周边农户的4000多亩地。从一颗种子到一粒米,提供水稻生产种、管、收、加工的全流程服务。眼下,到了水稻收获季,他正和周边农户挨个沟通,排出收割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市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赟德:

我们现在用北斗导航系统,对田块周围进行定位,规划好无人收割机的行走路径,这样一台机器一天就可以收割上百亩地,而且也很轻松,这个事情放到十年前,我们是想都不敢想。

朱赟德1990年出生于苏州西北角的望亭小镇,2013年从扬州大学本科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加入父亲的农业公司,承包了1000多亩地。当时还是传统作业,从暴晒插秧到植保打药,父老乡亲们每天12小时的劳作,让他开始思考引入现代化机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市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赟德:

那一年我记得蛮清楚的,插完秧之后田间管理,要进行植保打药。我父亲当时连拔草,连防病治虫,大概一天最多要百来号人,拉了很长很长的管子,到田里面一步一步走,人又很辛苦,干活效率又很慢。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朱赟德说服父亲,陆续引入了新型的插秧机、喷洒农药无人机等一系列设备,让传统农业从“重劳力”中获得解放。最开始,父亲这个习惯了凡事亲力亲为的农技老把式总是有点不放心,但随着无人机喷洒,电脑控制自动灌溉应用的投入,家里能管的土地面积,从原来的1000多亩,不断扩大到3000多亩,老人彻底被科技新生代征服了,直呼网络时代种田得靠高科技!

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水稻长势,田间管理用上大数据分析,通过机械化、智能化,解放了双手,朱赟德也有更多的时间,用大学所学的土壤改善等专业知识,找到了土壤改良剂,改善了深层土壤缺肥僵硬的状态,适合水稻生长,并引入新品种,提高水稻品质。

苏州市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赟德:

一收割烘干的时候,就已经闻到一种稻香的味道,加工了好以后,轻轻翻动一下,周边的(米香)味道就散出来了,给客户拿了米以后,他们一拿到手,就(说)隔着袋子都闻到你们的米香,你们的米真的好,我突然感觉自己种的东西蛮好的,挺有一种收获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给自家田地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朱赟德还希望帮助家乡的农户解决更多问题。晒稻谷对于不少农户来说,都是一件烦心事。过去都是自然晾晒,大家要运到太湖边的大堤上,还要值班守夜,遇上天公不作美,此前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朱赟德下决心建起烘干中心。2015年稻谷收割期,苏州遇到了罕见的长时间阴雨天气,而朱赟德和农户们利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保住了丰收的成果。

苏州市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赟德:

我记得有一个农户,到了大概(凌晨)一点左右才轮到他(家稻子)进烘干机,他说没事,再晚我也乐意,只要能进烘干库房,我今年的稻子保住,我就很感谢你们了。我们帮农户挽回了经济损失,保住了粮食安全,在社会价值,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我觉得是远大于这个经济价值的。

而今,朱赟德建起来的全套智能化设备和加工生产线,服务了周边330多户农户的4000多亩地。不仅亩产成本降低60元左右,还带动农户从传统卖稻,转为销售优质大米,每年为周边农户增收约300万元,带动地方品牌成为全省著名商标。

农户 吴敏:

其实我看他做得蛮好的,我觉得农业方面还是有很大前景的,所以我想试试看,就跟着前辈一起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朱赟德被评为首批“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这十年里,他往返于各地取经,从东北黑土地到中原粮仓,从黄土高坡到江南水乡,见证了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这十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田野里不断集聚新动能。眼下,朱赟德正和技术人员一起改造设备,尝试建立水稻生产的全程无人化、数字化、信息化。因为,他的未来的新目标是建成无人农场。

苏州市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赟德: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就应该勇挑大梁,以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来源:看苏州 编辑: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