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陕西五农民挖出一口“铜锅”,正要卖给废品站化成铜水,突然其中一人看着锅上的神秘铭文说:不能卖!没想到,竟为国家保存一件顶级国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西岐山县被誉为“千年古县”,这里古迹众多,历史悠久,诞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周文华。这年,在岐山脚下一个叫童家村的小村庄,村民童兆乾、童玉乾、童怀义、童铨、童生民等五人一大早就起来,到村口的土崖上挖土盖房。

五人拿着铁镢,来到土涯半山腰后,进行了简单地分工,便热火朝天地干起来。突然“咣铛”一声,童兆乾的铁锹不知是碰到了什么硬物,竟然弹了回来。手都震麻的童兆乾,当场就感觉不对劲,便弯下腰小心地清理了周边的浮土,这才发现土里面竟然埋着一口“铜锅”一样的老物件。

当时童家村地处偏僻,文物知识的普及还不健全,再加上当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五人看着这口“铜锅”,也看不出个所以然,但是也感觉这东西肯定值点钱。

为了不引起其他村民的注意,五人经过商量,决定先把这口“铜锅”埋起来,等到晚上再偷偷运回村里,找个隐蔽的地方放起来。

天黑之后,五人悄悄上了土涯,将“铜锅”挖了出来,存放在童铨家的楼棚上,并在外面覆盖了一层麦秸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后,其中的一位农民由于手头拮据,就提出建议将这个“铜锅”送到废品收购站化为铜水换点钱花,其他人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反正这口破铜锅放着也是占地方,换点钱正好平分。

于是几人按照当时的铜价,计算出这口铜锅大约能卖600多块。正当他们将要把这口“铜锅”送到废品站时,其中一人看着锅上的神秘铭文,突然觉得得不对劲,便诧异地说:这东西像古时候的鼎,说不定是件文物,不能卖!”

其他几人听这么一说,也觉得有点道理。因为村子里经常有老人说,他们岐山曾是西周王朝的建都之地,而且著名的周公墓地就在岐山。这件铜锅,说不定就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想到这些,五人便打消了卖掉这口“铜锅”的念头。

为了确保安全,五人专门把这口铜锅放进火炕旁边的夹层中,并用土胚和泥巴封好。就这样,这口“铜锅”有惊无险,在童家村一放就是六年。

到了1958年,为了系统性地保护全国文物,国家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工作,岐山县文化馆接到这项任务后,随即派出工作组到各地宣传文物知识和保护政策,而童家村也在其中。

当听到这些文物知识讲解后,五位农民立刻感觉自己发现的那口“铜锅”不同寻常,于是五人赶紧找到村长报告“铜锅”的情况。村长一听五人挖到了宝贝,当即前往查看。见过一些世面的村长,看到这口“铜锅”,也感觉事关重大,立刻又将情况上报县里。

县文化馆接到童家村发现“铜锅”的消息后也非常重视,时任馆长的庞怀靖顾不上调车,直接步行向童家村赶。经过30多里地的路程,庞怀靖终于到达童家村。一到村里,他顾不上喝水,就直接叫村长领着去看那口“铜锅”。

当这口“铜锅”映入庞怀靖的眼帘之时,他当即就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因为凭着多年的职业经验,他断定这口“铜锅”一定价值非凡。而周围的村民则七嘴八舌地问:“这铜锅到底是啥东西?值钱吗?”

面对村民的提问,庞怀靖耐心地解释说:“这哪里是铜锅啊!这是周代的青铜鼎,是珍贵的文物,是属于国家的。你们主动交上来,政府一定会给予表彰奖励的。”

听到庞馆长这么一说,觉悟很高的童兆乾等五人虽然舍不得这个宝贝,但也忍痛割爱当即表示会响应号召献给国家。随后不久,五人找来一辆牛车,将宝鼎装车捆好,向岐山县文化馆出发。

经过一路的颠簸,宝鼎终于完好地送达当地文化馆。鉴于五人为国献宝的高尚行为,县里专门抽出专项物资对五人进行了表彰:一人一条毛巾加一个搪瓷水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县里还专门为五人制作了象征无上荣誉的奖状,上面赫然写着六个大字:“保护文物有功”。

后来经过文物专家的进一步研究,这口“铜锅”的身份也得到确定,它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宝鼎,高度为89.5厘米,口径为61.3厘米,重达200多斤,这么大规格的古鼎在当时发现的青铜器中是极为罕见的,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由于该鼎鼎身刻着铭文“外叔作宝尊彝”,这座宝鼎被命名为“外叔鼎”,后世将它与大盂鼎、大克鼎并列为“三大青铜宝鼎”。如今该鼎,作为一级国宝,珍藏于陕西博物馆。

而为国献宝的五位农民,国家也没有忘记他们。2006年,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陕西历史博物馆专门邀请当年发现国宝的五位农民来西安相聚,共同目睹国宝的风采,可惜的是有三人已经去世,只有童玉乾、童怀义两位老人来到西安,当看到当年由他们挖出的宝鼎保护的这么好时,两位老人感慨万千,欣慰地笑了。

如今五人为国献宝的故事依然在当地流传,成为大家互相称赞的榜样。在此,让我们向无私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