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的长河中,富可敌国的家庭多得不可胜数,但在家庭教育方面,能留青史的为数不多。众所周知,范氏家族800代后人,代代子孙出仕入相,美名流芳千古,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究其原因,离不开范仲淹严格的家教与家风。

范仲淹青少年时,家贫如洗,划粥为齑,刻苦攻读,誓“以天下为已任”。入仕后,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殚心竭虑、鞠躬尽瘁,始终把百姓的冷暖挂在胸怀,始终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信条。更难能可贵的是,虽官居要职,却始终严于律已,注重家声,国财民脂秋毫不犯。逝世后,治丧无其所,“入殓无新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范仲淹的二儿子范纯仁,娶妻王氏。王氏为朝廷重臣王质长之女,在娘家享受舒适生活已成习惯,到范家后很不适应清贫生活。一天范仲淹看到这位儿媳从娘家拿来优质丝绸做帐幔,心里很不高兴,指责儿子和儿媳说:这么好的绸缎,怎么能用来做帐幔呢?我们家一贯讲究清素节俭,你们如果把这些奢华的坏习惯带到家里,搞乱了我的家法家规,我就要在庭院里架火烧毁这些绸缎!此事后,吓得媳妇再也不敢贪图享受了。

有一次, 其兄范仲温要求范仲淹给自己的儿子谋个一官半职,范仲淹在《与中舍书》回信中,着重谈了对侄子们的教育问题,指出要督促二侄、三侄发奋学习,每天必令其钻研功课,苦读苦练,决不能让他们得过且过,混天度日。要让他们了解,只有等到他们学有所成,自己才能按规定向朝廷请示给他们安排职务。两位侄子在他的教育督导下,学业上进,品行端正,深受邻里乡亲的喜爱。后来经范仲淹推荐,朝廷按典章惯例给予恩荫入仕。此时范仲淹又马上给他们写来书信,提出了一系列做人做官要求:“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即与同官议......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范仲淹这一段语重心长教育侄子的话,得到了大理学家朱熹的赞扬,他说:范文正公写给侄子的信,语言朴实易懂,让人感到亲切,其要义在于“莫营私利”。

史册中记载,范仲淹曾在苏州为官,兴水利,办府学,造福桑梓。他在南园一带曾买下一片土地,阴阳先生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居之,必世出卿相”,范仲淹本来打算建房居住,听后却为当地民众办起了学官,苏州府学即自此开始。晚年,他又到苏州办起了义庄。至今,府学、义庄旧迹仍在。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有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想来,这便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境界。

晚清名臣曾国藩,官居要职,家境丰厚,但他却教育子女,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曾家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曾国藩穷养子女,意在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不靠家庭靠自己。结果,曾家的孩子个个都成才了。平日里,曾国藩无论怎么忙,都不忘教育子女。曾国藩有写家书的习惯,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下了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要勤俭持家,勤谨做人,他的十六字治家格言为: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虽然, 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但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古今中外,家教与家风,给后代子孙的影响不可估量。“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名卿宰相尚且治家严谨,何况我辈凡夫!育人先正已,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好的家教与家风,才能让孩子走入社会大有作为。俗话说得好:儿孙若有用,留钱干什么?儿孙若没用,留钱又能干什么?比起钱,教给孩子良好的品德,有用的能力,才是一个家庭的传家之宝。前天从新闻中看到,合肥一位34岁男子,平时好吃懒做,生活一直依赖年过六旬的父母。有一天,父亲责怪儿子懒散不干活,男子怒火中烧,抄起钉耙殴打父亲。

每一个孩子降临人世间,都是父母甜蜜的负担,父母总是倾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享受。但是,不要忘记,终有一日,孩子会长大,当他们步入社会之前,父母要教给孩子什么?要赋予孩子什么品质?千万不敢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啃老族”。大海不缺一滴水,森林不缺一棵树。但是,一个家族缺少一个扬眉吐气的人,缺少一个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人,缺少一个为了梦想而努力的人,那将是数代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

习总书记说:“建设亿万个温馨‘小家庭’,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则国风好!”我们承载着祖先的基因,血管里流淌着祖先的血液,享有着祖先的姓氏,祖先能成就的美德,我们也应该能行!

做个有温度, 有情怀的人吧!“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好家风的创建者、实践者、推行者,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好家风代代相传,为后辈儿孙树立榜样,为营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大家庭,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甘肃鸿儒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