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末乱世到民国,这是中华民族从顶峰跌落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中有农民起义,有清军入关,有闭关锁国,更是有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还有资产阶级革命,有军阀混战,也有新中国风卷残云,扫尽宇内阴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满洲旗兵

明朝末年,国内党争伤及根本,中原旱灾数年,起义风起云涌,东北边患压力巨大,俨然一副亡国烂摊子,终于明失其鹿。后金女真趁机南下,天下大乱,战乱频繁。之后,清军历经数十年稳固和开拓,最后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清朝中后期,因为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内银价的稳定,但是也与工业革命相背离,以至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国门,百年屈辱历史就此开始。再后来,随着新思潮的涌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展开,通过无数次战役,无数的鲜血牺牲,最终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扫除旧社会,迎来了新社会。

这是一段混乱的历史,有叛乱、有起义、有外敌入侵;这是一段坚韧的历史,我们的先辈在最低谷时浴血奋战,终于为我们的民族搏得生机。这是一段艰辛的奋起之路,无数次的战役,无数次浴血,那么这一时期,又有哪些著名的“三大战役”呢?

1、明金三次战役(萨尔浒之战,辽沈之战,松锦之战)

明朝末年,后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渐渐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大东北,趁明朝在大西南平叛之时,起兵反叛,渐渐统一了女真诸部,随后在与科尔沁联合之后,对明军连战连胜,最终在努尔哈赤时代,就完成了横扫辽东,称帝开国。后金能将大明势力逐出辽东,主要经过了著名的明金三大战役。

萨尔浒之战

明金第一场大决战乃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1619年春,明朝面对日益强悍的后金,准备毕其功于一役,集结大军想要一战消灭努尔哈赤的满洲铁骑。明军总共出动近十二万人,兵分四路,从辽阳等地出发,北上进攻女真腹地。但是由于当时天气不好,大雪大雾,几路大军彼此之间失去了联系,而努尔哈赤正是利用这一有利因素,敏锐捕捉到明军分散,果断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集中优势兵力,以约六万女真大军,利用天气掩护,接连击败了三路明军精锐,只有李成梁之子李如柏因为行军迟缓,得以全身而退。此战完全扭转了明朝和后金在东北的军事态势,后金自此在东北占据全面主动,进而步步蚕食,最终一举统一东北,为之后入关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萨尔浒

明金第二战乃是辽沈之战,1621年,努尔哈赤携萨尔浒之战胜利的余威,对明朝发起了战略性进攻,此时的辽东,只剩下几座孤城,而位于辽河平原之上的,只剩下沈阳和辽阳两座大城。努尔哈赤略微试探,便大举压上,重兵陈列于沈阳城下,辽东总兵贺世贤严加防范,做好了应对之策。后金骑兵擅长于野战,而攻城战并非其所长。努尔哈赤先是诱敌出战,贺世贤率领小部分大军出击,被后金军引入很远的地界,不过贺世贤乃是一员猛将,且战且退,损失不大,而努尔哈赤则以小部分军队缠住贺世贤,是率领大部队直奔沈阳,而沈阳城内有大量蒙古人乃是努尔哈赤的内应,他们打开城门,趁城中无人主事,一举拿下了沈阳。随后贺世贤再想攻取沈阳,就难了,七万军民,大都投降,贺世贤战死。

沈阳被攻破之后,辽东已经没有了明军主力,后金大军趁士气正旺,一举东南去,攻破辽阳,登基称帝。辽沈之战的意义似乎更大于萨尔浒,代表着后金割据一方,奠定了称帝基础,女真不再是游牧势力,而是一个与明朝一样的合法政权。

松锦之战

明金第三战乃是松锦之战,这一战发生于公元1640年,明军13万,清军5万铁骑,皇太极和多尔衮统帅的清军先是围攻锦州,然后在松山大破明军,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虏,吴三桂三万残兵退守山海关,从此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辽东大地尽归后金所有。

2、直奉战争三次战役(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第三次直奉战争)

世言,北洋统治16年,袁世凯4年,皖系军阀4年,直系军阀4年,奉系军阀4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过渡期,也是我国发展历史上最艰难的一个时期,当然,也是战乱最频繁的一段时间。袁世凯末年,因为称帝惹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北洋军阀相继表明反对态度,随即进入了北洋军阀争霸的时代。皖系首先崛起,段祺瑞凭借徐树铮等名将击败直系,主持北京政务。再之后,奉系和直系联合击败皖系,直系因为有吴佩孚等名将,所以力压奉系主持北京政府。因为分赃不均,所以引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次直奉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4月,张作霖派出12万大军,在装备精良的武器情形下,对阵仓促集结,武器以汉阳造为主的10万直系大军,却演绎了一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历史名言,两军相交于在长辛店、琉璃河、固安、马厂等地,吴佩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正面钳制,精锐迂回从背后突袭,仅仅一个多星期,东北军被吴佩孚指挥下的直系大军重创,狼狈退到山海关外。

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9月,张作霖退居关外,厉兵秣马后两年,痛定思痛,实力恢复之后,徐图东山再起。于是以郭松龄、张学良等为主力,与直系在辽西走廊决战,此役,奉军15万精锐,直系20万雄师,在山海关附近血战,双方伤亡都比较重。直系军队占有微弱的优势。但是冯玉祥在战争中途,突然发动北京政变,直系后院着火,吴佩孚见大势已去,率残部2000余人由塘沽登舰南逃,奉系军阀自此掌控北京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北军入关

第三次直奉战争,乃是1925年10月,直系军阀孙传芳和张作霖争夺江苏等地盘,所爆发的一场局部战役。最终孙传芳浙苏皖联军20万大军占领徐州,奉军北撤。

3、北伐战争三次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自经历了陈炯明叛乱、护法运动等多次挫败之后,孙中山先生终于明白,革命,要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于是便创建了黄埔军校,打造了中国国民革命军。1926年,在中山先生去世后,革命先辈继承中山先生遗志,开启了北伐战争,并最终实现了名义上的一统中国。北伐战争有许多经典战役,最关键的主要有三场战役。

汀泗桥战役

首先是汀泗桥战役,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逼近武汉,第四军剑指咸宁,直系军阀派出2万精锐固守咸宁汀泗桥火车站附近。北伐军分两路突击,北伐军以尖刀破局,先后占领塔脑山、石鼓岭等军事要地,北洋军稍加抵抗,随即溃逃。通往武汉的南大门被打开,纵使北洋第一战将吴佩孚坐镇武汉,也无力回天。

然后是贺胜桥战役,为了挽救汀泗桥失守带来的影响,吴佩孚随即集结优势兵力固守贺胜桥,以确保武汉安全。吴佩孚亲临战场,指挥作战,但是兵败如山倒,非人力可为,再加上北洋军人远没有革命军有信仰,第四军和第七军乃是革命军的钢铁之翼,在李宗仁、张发奎等指挥下,北伐军气势如虹,临危不惧,以尖刀之力划开了吴佩孚大军的防线,吴佩孚见大势已去,匆匆撤回武汉。北洋军守不住武汉,已是板上钉钉。

武昌战役

贺胜桥大胜北洋军阀之后,北伐军气势如虹,大军直接攻到了武昌城下,于是武昌战役爆发。北洋大军虽然战斗意志不强,但是装备精良,再加上武昌城城墙高且厚,北伐军连番攻城,苦战四十余天,损失很大,几个主力团都损失过半。孙传芳闻之武汉被围,调军入江西来救援,但是被北伐中路军击溃,武汉孤立无援,城中军队战斗意志更加薄弱,最终河南第3师李俊卿师长率部投降,并打开保安门,迎接第4军入城,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

4、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1948年末到1949年初,解放战争进入到最关键的阶段,双方进入到战略性大决战的时间节点。对立双方拉开阵势,展开了三场决定未来历史走向的特大型会战。最终,代表更先进方向的一方取得胜利,这就是名垂青史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大决战最先开始于东北战场,1948年9月中旬,辽沈战役爆发。我军70万人,乃是东北野战军精锐,敌军55万人。敌军占据着东北的沈阳、长春等主要大城市,而我军则占据了广大的农村土地,对敌军实现了分割包围。鉴于东北地区的地理特殊性,于是我军先行攻占锦州,断了敌军的退路,进而关起门来打狗。攻取锦州之后,敌军失去了补给线,只能依靠薄弱的空中补给,难以为继,最终不敌我军,几乎全军覆没,32.43万人被俘虏。我军一战全面解放大东北,奠定了南下解放全中国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之后,1948年末,东北野战军大举南下,会师华北野战军,开启了解放北平和天津两座北方重镇的战略步伐,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平津战役。我军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法,先消灭张家口、蓟县等外围卫星城市的守军,然后同样,采取分割包围,将敌军困在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区,断了敌军补给线,然后出于保护北京城的考虑,和平解放了北京。

淮海战役

当平津战役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敌我双方真正意义上的大决战展开了,1948年11月初,敌军集中最精锐的嫡系部队80万人,我军亦是出动精锐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60万加上民兵40万,发起了淮海战役。由于战场在黄泛区,敌军的机动化部队无法展开,行军速度缓慢,再度陷入被分割包围的局面,我军采用围点打援的策略,使得敌军战术被破坏,变得混乱不堪,最终一战几乎歼灭了敌军所有精锐。此战之后,敌军再无有效抵抗之力,我军解放全中国已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