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董明珠联合刘强东、王健林,合资30亿“押注”银隆汽车,遭到了当时业界、媒体铺天盖地的冷嘲热讽,如今呢?

前段时间,在第23届中国专利奖系列奖项中,格力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格力钛,凭借钛酸锂电池制备新技术,一举斩获中国专利奖金奖,成为新能源行业唯一获得该级别奖项的锂电池产品专利。而这获奖的格力钛前身,正是当年的银隆汽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专利描述,格力钛通过自主研发的介孔微球材料自晶化技术,进一步强化了钛酸锂材料在高倍率充放电工况中的稳定表现。这也意味着在安全表现方面,格力钛电池几乎达到了当前电池产品的极限。

然而,即便获得了这等肯定,仍不乏一些电池领域的专家学者在采访中说:钛酸锂不适合做动力电池。那么,格力钛生产的钛酸锂电池,到底能否充当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为何格力的一举一动总会遭到质疑呢?

一、电池路线之争

在探讨钛酸锂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近几年锂电路线的恩怨情仇。

根据电极材料的不同,锂电池可分为三元锂、磷酸铁锂、镍酸锂、钴酸锂等多种类型。其中,镍酸锂、钴酸锂电池多用于手机、笔记本等小型设备,在此略去不谈,仅就动力电池而言,主要是宁德时代三元锂,和比亚迪磷酸铁锂的路线之争。

在CTP时代,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路线,曾凭借能量密度优势,一度宣告磷酸铁锂路线终结。连坚持全面自主的比亚迪,也曾向对手低头,在自家唐系车型中装载三元锂电池。

不过,随着刀片电池的横空出世,以及在针刺试验中的卓越表现,最终使比亚迪磷酸铁锂路线起死回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格力钛酸锂新专利,刚好也聚焦在了“安全领域”,显然董明珠在试图复制刀片电池的成功之路,但为何没能收获业内认可呢?简单讲,它有点“矫枉过正”了。

二、续航or安全?

刀片电池能翻身的前提是,在能量密度方面,刀片电池也有着“完全够用”的表现。

当前主流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在180Wh/kg到210Wh/kg之间,磷酸铁锂电池则为160Wh/kg左右,二者差距并不悬殊。而在磷酸铁锂路线基础上,刀片电池创新运用的“长电芯-简化模组”技术,又进一步提升了50%的电芯集成效率。

反映到续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唐ev车型,续航里程也达到了600公里以上。相对而言,钛酸锂的劣势就过于突出了。

自从和王健林、刘强东联手收购银隆之后,董明珠为改进钛酸锂技术,着实下了大功夫,但唯独在能量密度提升方面,乏善可陈。截至目前,钛酸锂电池最高能量密度仅为110Wh/kg左右,而根据格力披露的交易报告书,格力钛酸电池能量密度更低至58Wh/kg到91Wh/k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旦乘用车装载钛酸锂电池,那么每跑60、70公里,汽车就需要临时“加餐”,这对车主而言,无疑是无法忍受的。但能否据此说,钛酸锂难逃淘汰的命运么?

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储能产业新领域,钛酸锂已经初现竞争优势。

三、储能新赛代,钛酸锂优势明显

所谓“储能”,即通过介质、设备将能量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的过程,它和能源生产、输送、使用一道,共同构成了能源互联网的全部环节。根据我国的“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储能被列为智能电网、多元能源互补体系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

随着新能源产业突破“万亿市值”关口,储能新赛道的吸引力与日俱增,而钛酸锂电池,在储能商业化进程中,也被寄予厚望。那么用于储能,钛酸锂有哪些优势呢?

1、使用寿命更长

应用钛酸锂负极材料的锂电池,在充放电前脱锂的过程中,既不会析出锂枝晶,又避免了电池骨架结构的膨胀变形。

这种“零应变”材料特质,赋予了钛酸锂电池超长使用寿命。性能测试中,钛酸锂电池在循环充放电25000次后,剩余容量仍有80%以上,折合使用寿命高达30年。传统三元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大约在20年左右。

2、耐宽温特性

凭借尖晶石结构形成的三维锂离子扩散通道,钛酸锂电池在极端温度下的表现也非常优秀。

以商用车为例,常规新能源客车,在-10℃时,充电速度、储电上限都出现明显下滑,但格力钛电池则不然。以往的性能实测证明,在-50℃到60℃范围内,格力钛电池始终保持正常充放电。也就是说在极寒天气,格力钛依然能正常使用。

3、快充能力优异

和三元锂电池的碳负极相比,钛酸锂的锂离子扩散系数更高,结构表面不形成固液界面钝化膜,因而在高倍率充放电环境中,可以很好地兼顾安全性和充电速度。

在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中,格力钛电池曾当场演示其快充特性,从33%剩余电量到99%满电,仅用时8分钟,刷新了行业纪录。

四、结语

钛酸锂的性能优势,完美适配了储能产业在设备成本、环境适应能力、高倍率充放电三个关键方面的要求。

受能量密度所限,要成为第二个比亚迪,恐遥遥无期。但随着新能源配套产业的高歌猛进,格力钛酸锂电池已经成为如高海拔基电站、市政交通等领域动力电池的首选,并有望成为储能领域的下一个比亚迪。

不得不说,押注钛酸锂电池,董明珠算是抓住了动力电池领域上半场“最后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