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开始试运营,这是今年继华西天府医院营业后第二家扩容的“华西牌”分院,华西医院的扩建步伐从四川延伸至东南沿海。与此同时,四川省人民医院的新建分院也蓄势待发,预计9月底开诊。

分院区布局,是近年来公立医院发展的通用模式。不只是四川,疫情以来,北京、上海、山东、陕西等20个地区,上百家三甲公立医院开启了分院建设潮,投资金额高达1800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来源于网络

深圳要在五年内新增病床位2万张,三甲医院达30家;西安今年内计划建13个三级甲等医院;武汉也将新建11家公立医院(院区);疫情后,苏大附一院总院二期开建,新增床位1800张。

公立医院开启扩张浪潮

将近几年来的公立医院扩张潮放入医疗改革的历史脉络下观察,发现近些年轰轰烈烈的新建扩张,不过是公立医院“先做大、再做强”发展史的新时代延续而已。

回顾近三十年的公立医院发展史,“华西模式”是不容忽略的一页,通过行政资源建立竞争优势,孵化出体量惊人的三甲医院,这一模式成为各个地区公立医院纷纷效仿的典范,大规模的超级医院一个接一个的涌现。

另一家公立超级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则是借助人口大省的病源优势,以引进专家留住本地病人,吸引外地病人前来就诊,在短期内实现了资源的汇聚,更是被称为“全球最大医院”。

除了“华西系”,发展较为成熟的“中山系”、“北大系”等模式,也在全国各地的二三线城市以及县城铺开。

一个区域内的成熟医师数量始终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大三甲”的扩张发展必然会和本地基层医疗机构或欠发达地区争夺资源。因此,国家对公立的这股扩张浪潮下手遏制,卫健委曾发文《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多个省份也随之发文对其床位数、临床科室配置等多方面进行严格限制。在控制单体医院规模的大环境下,新院区的兴建成为“擦边”式的取巧,这个浪潮仿佛势不可挡,一路高歌前行。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中心朱恒鹏此前撰文指出通过直接发文这种行政手段遏制公立医院扩张成效不彰。

首先,三级医院普遍不需要财政投入也足够自行扩张。

其次,卫生行政部门和三级医院管办不分,本就是一家人,三级医院规模扩张对卫生行政部门尤其是主管领导是好事而非坏事,怎有积极性自断臂膀;而对地方政府来说,只要不用财政多投入,公立医院规模扩张是地方政府的政绩,自然也没有严格控制的积极性。

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加速了公立医院大扩张的步伐,不过也将更多的风险和问题显露出台面,大幅亏损就是其中之一。

四成公立医院亏损发不起工资

今年7月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通报表明约四成医院出现亏损情况,近9000家公立医院中,近4000家陷入亏损,亏损规模逾600亿元。

负债、欠薪已成常态,甚至有的公立医院面临倒闭,8月15日有媒体报道四川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从去年7月关闭至今,该院职工曾经连续几个月没有基本工资和缴纳社保的情况,且一年来对下一步医院人员的分流未有确切消息。

据澎湃新闻视频报道,辽宁丹东振安区医院部分职工反映,已经连续五个月没有发工资。也有公立三甲医院的医生在网上发声,说疫情以来医疗收入减少,科室绩效奖金大幅下滑,但因防疫原因,工作量却疯狂上涨,一个月都不休息,疫情之前身为住院医生到手的最低绩效是1.5w,现在一下变成3k,而且还补贴缓发。

医疗盈余的普遍减少,与医院为确保疫情防控和日常诊疗同步开展,加大防控投入、运行成本增加等因素有关。同时,也有药品耗材零加成,检查化验价格调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绩效考核评价、医院负债扩建的影响;

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医院营收和财政拨款,这两块在疫情后均受到较大冲击。

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今年5月国内医院的业务量和营收普遍出现下滑,其中近8成医院的门诊量同比下滑40%以上,超半数医院住院量同比下滑50%以上,手术量下滑60%以上的医院占比也过半。

营收下降,财政拨款更是锐减。公立医院的医疗设备配置预算在疫情后被削减,根据国家医保局的数据,2020年对综合公立医院的拨款就下降了41.8%,让本就受到疫情冲击的医院雪上加霜。

辽宁一位市属三级医院的主任说,受疫情冲击他们医院今年1到6月,总共亏损了960万。

不过也有业内专家认为,导致公立医院亏损更重要的原因,还不仅仅只因为疫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总会计师刘宏伟曾撰文表示,公立医院亏损问题不仅仅是疫情引起的,也不仅仅是政府拨款少带来的,医院自身的成本控制力度不够,仅仅是财务人员进行事后的成本核算,而较少从业务层面、从源头开展成本管理。

广西一家二级医院主任也是表示疫情的因素最多占50%,很大一部分还是因为盲目扩张,乱买设备。据他了解到的案例,同厂家同品牌同型号同配置的一套腹腔镜,在广西一家医院中标价18万,在河南一家医院中标价却高达130多万。

除了亏损,还有更多的公立医院走上了负债道路,“国考通报”显示,在亏损医院中,7.51%的二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超过100%,49.53%的二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超过50%。

从公立医院的债务成因来看,分为运营和基建两类。一方面四成的公立医院陷入亏钱境地,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上百家公立医院仍然持续地扩张新建分院区,拥有800张床位以上的公立医院数量在十年里翻了一番,从2010年的707家增长到2020年的1932家。

对此,原陕西山阳县卫健局副局长徐毓才告诉诊锁界说,决定扩建医院的人,与经营医院的往往不是同一拨人;其次,医院亏损不影响建医院者的政绩和利益,主要影响员工的绩效,这无关他们的事。

大规模扩张床位和院区的医院,床位空置率和资源浪费问题往往也会相对严重,进而又增加了运营成本,可能带来更多的运营债务。营收和财政拨款都在减少,但不断地扩张新建导致支出在上升,各级医院就只能按照国家卫健委的要求“过紧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立扩张潮下的民营医疗

发展专科补充成趋势

疫情以来的公立医院分院区扩张潮,大部分布局在各个城市的新区,这此前则是民营综合医院发展的聚集地,一些经济开发区、新区内没有配套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匮乏,给了民营医疗足够的生存空间。

而一批又一批公立医院分院区的到来无疑对民营综合医院产生冲击和影响。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仅靠公立医疗机构无法支撑14亿人口庞大、多层次的医疗需求。而公立医院顾及不到的非基本医疗服务领域,恰恰能成就社会办医的当下和未来。

于是,聚焦专科成为很多民营医疗机构的选择。相比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主要针对相关领域提供专业化、特色化的医疗服务,可以与公立形成互补。

与此同时,聚焦发展专科也得到了政策明确地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意见中明确:“积极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医疗等细分分服务领域,扩大服务有效供给,培育专业化优势。在眼科、骨科、口腔、妇产、儿科、肿瘤、精神、医疗美容等专科以及康复、护理、体检 等领域,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

医疗圈资深投资人林掌柜曾撰文分析公立扩张潮下民营医疗的未来前景,他说: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公立医院加快了扩张步伐,民营医疗也迎来了膨胀式发展好时代,只不过膨胀得很无序。

“新冠”疫情后,除了公立医院继续扩张外,民营医疗也还会继续发展,只是这次会比过去近二十年发展有序得多。社会办医正规军逐渐批量入场了,不光有靠谱的医生和运营团队入局,还有更有章法的相对长期资本进场。

参考文献:

[1] 《无尽的硝烟:医改十五年拉锯战》陈晓荣、戴老板 ,饭统戴老板

[2]《总会计师谈公立医院亏损:不仅仅是疫情影响》刘宏伟

[3]《财政视角下的医改问题研究》朱恒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基层医疗待援》财新周刊

[5] 《当我们热议公立医院扩张时,究竟都在说什么?》林掌柜

值班丨王丽娜

统筹丨安 伟

编辑丨刘广辉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 诊锁界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