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关键,人们会例举出一大堆的关键,比如:解决高科技产品卡脖子的问题;但是,要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说,降低体制成本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体制成本?

楼下的小店炸油条,要有面,那是材料成本;那什么是体制成本呢?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解释,总归是与体制、政策、法规相关的成本,不受市场波动约束。

比如:你要开发个小店铺,开发商先要向地方财政支付土地出让金,这笔巨大的土地出让金又转移到买店铺的小业主身上,这就是体制成本;最直接的体制成本当然是税金,比较之下,中国属于高税收国家。以建筑类企业为例,各项税费加在一起,相当于正常税前利的65%以上;还有一种无法量化计入的体制成本,就是政策出于宏观控制的思量,跨过市场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诸如减排、教培一类的事情。

这样一看,体制成本是不是有点高?

体制成本过高是需求不足的一个成因

对需求的影响,这个道理需要另一些数据支持。

财政收入主要用在哪?是用于城市建设,还是民生,这差别太大了。美利坚人口是我们的五分之一,GDP总量仍然远远高于我们,如果看财政在GDP中的占比,并不比我们高,为30%左右,我们要达到36%。就这样,钱也不够用,所以,降低体制成本需要很大的决心。

政府收得多了,自然企业与老百姓就相对收得少了。不仅如此,还要看财政都给老百姓提供了些什么样福利,如果财政支持了高福利,那又有所不同。

但是,可以肯定,我们是货真价实的体制成本偏高的国家,通过长期的扭曲,必然会导致需求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所修正,力度不够

从去年到今年,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变化看似不惊人,实际都是影响未来的大事件。

由于疫情的影响,民营面临着极度的困境,五月份出台了一系列的纾困政策,理论数据高达十二万亿,但是,主要是贷款支持;真正涉及到体制成本的是对个体工商户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的减免税。

前不久深圳房地产中心也做了一个降低体制成本的动作,房证办理的五元钱费用取消了,这引起了很多快乐的黑色幽默,五块钱也太给力了。这说明,降低体制成本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又比如说个税缓缴。不知道其中有没有必然关系,政策刚出,接下来就是各地税局加大力度严查个税,结果,当月个税不但没减速少,反而增长高达47%。何况,个税缓交对企业本身也没多大意义,财账上早早要把这笔钱留下来,总归还是要交纳。

实行增值税的意义

税收是重要的杠杆,记得当年广东的一个十万多人的小城市顺德发展之快,惹得全国眼红,都去顺德学习经验;那有多少可学的?免税三年,就这一条企业全活了。

实行增值税后,名义税率从明面上并没有提高,但是,彻底堵死了企业逃税、避税之路,企业纳税大幅增加,国家税收增长一下上了两位数。很多企业的发展开始吃老本,吃到疫情出现,问题全出来了。从正确政治的角度说,加强税收管理没有错,但是,由于税收过程中一直默认的里子与面子统一了,企业负担实实在在加重了也是事实。现在很多企业撑不住,说明分配需要再平衡,不然,损失的是税源,也谈不上什么可持续性了。这就要看怎么平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

1995年到2012年,这是经济发展的奇迹。

名义GDP增长了8倍,老百姓的工资总额也增长了8倍,那时没有实行增值税,但是税收也涨长了16倍,因为税源增加了;税收外收入是18倍,五金一险增长了28倍,最牛的还是土地出让金,涨了64倍,这都是天文数字,是体制成本的加大,让我们显得很富有。

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反映出了问题,毕竟体制成本也在快速增长,而且远远超过了居民收入的增速与名义GDP的增速。

如此的扭曲,需求不足的矛盾必然发生。

还能进一步降低体制成本吗?

只能说政策面有所松动,税收及贷款也在让利了,这说明政策面有意识地在调整或降低体制成本,希望这些举措能释放出经济活力。

如果十月份经济仍然不能真正回暖,到了年底又是企业的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口,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利好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