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再掀“打假潮”,自去年10月对外公告首批353家假冒央企名单后,今年9月20日又发布了第二批假冒中央企业名单,包括宜昌中铁建业康养有限公司、中核(山东)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山西新华活性炭产业有限公司等175家企业,两批共曝光假央企528家。

国资委表示,近期,部分中央企业对外公告了一批假冒国企名单,明确有关公司及其下设各级子公司均为假冒国企,与中央企业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其一切行为均与中央企业无关。现将中央企业公告的假冒国企名单汇总公布,请社会各界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风险,如发现其违法犯罪行为,请尽快到公安机关报案。

南都记者此前报道,目前,我国央企有130多家,包括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实业类央企,公示有98家,这也是一般意义上大家所说的央企。央企资产雄厚,规模庞大,拥有众多上市公司和子公司等。不少企业看上央企的资源和实力,通过伪造相关材料等形式,将企业登记为央企子公司,以假乱真,借央企名义便利融资,获取利益。其中被曝光的4成多假国企与能源行业、科技企业相关。而一些企业借助虚假“挂靠”的方式化身“央字号”“国字号”,甚至还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竞争对手捣乱?有被曝光企业称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山西新华活性炭产业有限公司是名单的企业之一。南都记者拨打了该公司官网提供的联系方式,工作人员称知道了国资委曝光假央企的事,但他不清楚为何会这样。公司的注册信息中均为个人股东,没有国企央企。“可能是竞争对手捣乱。我们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南都记者查询天眼查,该公司股东的确为4个自然人股东,但是,2020年8月该公司发生过股东变更,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从股东中退出。点开后者链接出来的是山西新华防化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其曾用名),它是央企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成员,位于山西太原。

企查查的信息显示,此前在2014-2015年间,山西新华活性炭产业有限公司(2021年8月18日企业名称变更前为“山西新华活性炭有限公司”)中标了杭州、嘉兴的水厂以及珠海的垃圾发电厂等地活性炭相关项目。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5月11日,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诉山西新华活性炭产业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

这是什么情况呢?从2020年12月28日的山西省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法律文书,我们可以窥见该纠纷案件的一角。

不正当竞争纠纷:注销登记3年多后,原国企名称被注册

原告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观点:该公司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我国活性炭行业的发源地和龙头企业,上个世纪80年代新华牌活性炭是山西省著名商标。为了搞活市场,该公司活性炭厂于2000年4月21日注册登记为山西新华活性炭有限公司,由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控股管理。2016年8月24日,山西新华活性炭有限公司因后者重组上市,完成注销登记,成为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分公司。

问题就出在这里。原告称,2020年6月12日,有人公然注册了“山西新华活性炭有限公司”,而且在百度的基本信息中,使用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山西新华活性炭公司的联系电话。“其实施的混淆行为,一是足以引人误认为该‘山西新华活性炭有限公司’与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分公司山西新华活性炭公司存在特定联系;二是擅自使用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分公司山西新华活性炭公司字号。其行为已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被告则辩称,“山西新华活性炭有限公司”已于2016年8月24日注销,由于该公司主体已不存在,因此其名称专有使用权就不再受到法律保护。答辩人系在被答辩人投资设立的“山西新华活性炭有限公司”注销3年后设立,符合企业名称登记的相关法律规定。〞百度企业信用”中显示的答辩人公司的工商信息,系由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自行采集搜集,并非由答辩人提供,同时答辩人也并不知情,因此答辩人并不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被答辩人应通知百度公司予以更正相关信息。

案件结果显示。山西省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了原告山西新华防化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而从后续情况来看,该公司是上诉到了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造假手段:伪造有关材料,将企业注册为央企子公司

曝光的“假央企”“假国企”名单出来后,查询其股东信息也表明有央企国企持股的。这也让不少人迷惑。

以中核(山东)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法人代表傅国锋,注册登记机关为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场监管局。企查查显示,该公司的股东为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100%持股,而后者则由央企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有。

问题出在哪里呢?注册登记机关给出了答案。今年7月7日,济南高新区在官网发布撤销公司登记听证告知公告,称接到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投诉且有证据表明,中核(山东)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于2022年3月18日涉嫌提供虚假材料取得公司设立登记。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现拟对该公司设立登记予以撤销。

伪造相关材料,也成为很多“假国企”的主要造假手段。而南都记者注意到,这并不是傅国锋第一次“碰瓷”央企了,中核之外,还有中车。今年8月15日,中国中车曾公告曝光3家“假国企”,法人代表均是傅国锋,企业注册地位于南通和济南高新区。公告称,近期以来,有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有关材料等方式,将企业注册为中国中车下属子公司,并以这个名义开展业务。而经中国中车核实,以下公司及其下设各级子公司均为假冒国企,与中国中车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

央企多次打假,至今联系不上“假国企”法定代表人

除了中核(山东)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被“碰瓷”的中核,6月29日在其微信公号还曝光了另外3家企业通过伪造相关材料注册为央企子公司,即中国华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宜昌中铁建业康养有限公司以及湖北袅凡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正是此次国资委曝光的企业之一。

这其中,中国华宇被中核多次点名。今年6月1日,中核在其微信公号发布《关于敦促中国华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军配合解决历史遗留工商登记问题的公告》,公告写道:“近年来,我公司努力尝试各种方式多次联系华宇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李军先生,但至今均无法联系到。”

借央企名义便利融资,2成多假国企与能源行业相关

据焦点财经统计,此次被曝光的175家企业分布于29个省级行政区。按注册地统计,此次公布名单中,假冒国企数量前五的分别为北京、深圳、山东、浙江、四川。而这些企业中约23%与能源行业相关,约16%为科技公司。

这并非央企第一次出手“打假”。2019年12月,国资委就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清理未出资、不控制却冠以中央企业名号的‘冒牌央企’,清理多年处于清算状态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企业。”

去年10月,26家央企对外公告了353家假冒国企名单,集体行动打击假国企,涵盖中核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船舶、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电子、中国海油、通用技术集团、中国建筑、华润、中国化学、中国盐业集团、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中国林业集团、中国安能集团等央企。

南都记者注意到,早在2017年,国资委官网刊登了《法治护航央企基业长青》。文章写道,华润集团近年来加强了对于字号商标侵权的监控与维权。华润集团法律事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假冒华润字号大概有2000多家企业,通过商洽或工商投诉,几年来先后有400多家企业做了公司名称变更或是注销。

某央企财务总监向南都记者表示,一些公司假冒央企国企的一大原因,是为了融资。也有分析指出,这是扯虎皮拉大旗,企图借央企、国企的影响力来获得政策、资源上的优势,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

“假央企搞债券融资,最喜欢扯的就是中石化。”一名网友在今年7月2日《中国石化声明:这些企业与我集团无关》的微信文章下留言。文章中,中国石化曝光了15家未经授权使用“中国石化集团”“中国石化”“中石化”企业字号的企业,以及176家与中石化无关的企业。有网友问“既然知道对方这样侵权,为什么不作动作?让对方如此长期存在?”中国石化回复,“不维权的话,这个名单会很长很长很长......”还有网友表示“这不应该你们告他们侵权商标,品牌,用法律武器让他们停止侵权么?你只是公示,难道车主去加油之前还要查查是不是侵权再加么?”中国石化表示,“一直在用法律武器。”

虚假挂靠灰色产业链:花百来万元民企化身“国企”

连中石化都感到头疼的众多“假国企”,为何让人防不胜防?

实际上,在国资委官网的“互动交流”栏目,不少留言都是询问某企业是不是央企或下属企业。他们得到的回复是,国资委所监管的中央企业列表可以参考国资委网站“中央企业名录”栏目。而具体到某企业的信息,建议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输入企业名称,查询该企业注册信息及所属类型,作进一步核实。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国资监管部门目前对国企采取多头监管模式,存在监管盲区和漏洞。另外,国企信息透明度仍有待提高,复杂的层级架构也会让不少央国企对子公司的对外投资情况存在监管上的漏洞。

南都记者此前报道,目前,在我国央企有130多家,主要有4类,包括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实业类央企,有98家。财政部监管的中央金融企业,包括国有四大银行等27家;此外还有出版文化类中央文化企业,以及烟草、铁路、邮政等行政类央企。

实业类中央企业也就是一般意义上大家所说的央企,业务涵盖了航空航天、石化、电力、能源、钢铁、电信、汽车制造、工程建筑等多个领域。央企资产雄厚,规模庞大,拥有众多上市公司和子公司等。

“‘国家队’‘央字号’在人民心中有实力、有信誉,好品牌、硬实力来之不易,是14亿中国人民共同拥有的‘金字招牌’”。国资委在该曝光假国企的文章中表示,诚邀社会各界一同监督、参与打假。如发现冒名、虚假挂靠行为,请及时联系相关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业。

对于虚假挂靠的现象,证券时报曾发布调查文章揭露国企挂靠江湖,一些企业借助“挂靠”的方式化身“央字号”“国字号”,甚至还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文章发现多家大型央企的下属公司被中介机构或掮客明码标价。他们声称可挂靠的大型央企资源多达10余家,可挂3~7级子公司,报价在80万~400万元。各代理机构对同一挂靠资源的报价各有差异,但基本遵循层级越高、价格越高的原则。

“对接优秀民企成为国企、央企旗下子公司,让民企享受央企、国企待遇,提升股东背景,增强谈判优势,获得更高的融资和授信,投标、承接项目更有底气!仅参股,不参与实际经营!”这是掮客的招揽话术,这巨大的利益或许也是假冒国企屡禁不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