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一般指那些智力发展远超过同龄普通儿童的孩子,是对天赋异禀的孩童的统称。英国研究者高尔顿经过对儿童智力的系统性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平均每4000个孩子之中才能够诞生一位“神童”。

每一个神童都是对人类智慧的天赐

而这些千里挑一的神童,如果其智力没有被早早地发掘发现,缺乏后天的持续开发,很有可能也会泯然众人。故而,神童的罕见与难得导致了人们历来对他们的高度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童的“神”之处表现各异,有的在其他孩子尚未学会26字母时,已经可以流利地背出一篇四级英语短文;有的能够凭借强大的记忆力,背到圆周率小数点后一万位;甚至还有11岁从南京大学毕业的孩子。

他们的智慧与天赋是不可复制的奇迹,如果能够经过得当的培养,也能够成为国家最需要的一批基础科学文化人才。

因而历来国家和社会都对“神童”保持着高度的发现力度和持续关注度。

比如,1974年,物理学家李政道回国后,感受到经过那十年的动乱,国家全面性地产生了许多危机,而高考停止以后,人才的新生和流动更是完全停滞。

李政道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他对于学术界和教育界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判断上的正确性,因而他的意见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考虑到国内国情实际和国际上的一些人才培养方法,他向国家提出创办“少年班”,选拔全国各地的优秀少年人才,集中培养以获得优秀人才。

这个方案虽然在当时得到了高度赞同和支持,但是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并没有立即执行。

直到1978年,在李政道的牵头下,联合各方面的帮助,中科大创办了“少年班”,以探索人才培养的正确规律,服务于科学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为宗旨,面向全国招收各地的“神童”。

于是,这些神童终于不只是流传在同乡的口头之中,而是经过严格选拔和推荐,承载着全国的希望,汇集在一起成长。

少年班的神童教育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自少年班创办之日到2015年初,37年间走出了近3000名毕业本科生。其中九成以上在毕业后考取了国内外的研究生,近300名成为了教授,还有一千名左右的人在世界五百强企业内任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看来,少年班的高端人才成材率比一般的普通高等教育要高出许多,这也着实为我国乃至世界都贡献了一批优秀人才。

照这样看,“神童”从出生开始,就注定能够顺风顺水地完成“轰轰烈烈”的一生,因而社会上对于神童的嫉妒、羡慕、甚至于模仿都从来没有缺席过。

模仿、制造的神童,不是真正的神童

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人才的重要性越发体现出来,一个神童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远不止让他自己更为优秀那么简单,其衍生的各种利益让部分人有了不良的居心

他们眼馋于神童带来的可观收入,又无奈于难以获得一个“神童”,于是想到了人为制造一个"神童",再对其进行包装和宣传。

这种扭曲的神童,根本上区别于天生的神童,他们的可怜之处就在于他们的聪明不是自己的天赋,而是别人强加的,为谋利而存在的工具。

陈灵石,云南的一个小学生,虽然仅仅十一二岁,却能够研究出一个结直肠癌基因的课题,一举斩获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的三等奖,究竟是他已经天才到了逆天的境界,还是另有原因?

答案是,人为的天才要远超过天生的“天才”,人力创造的神童竟然能够真的超过“普通的神童”。

陈灵石通过互联网才弄懂了什么叫基因,却能够在短短五天内完成所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完成一个让许多成年专业人士都要苦恼许久的一个课题。

这怎么看,都不是合理的。果然,不久以后,网络上就曝出,陈灵石的父母都在中科院做研究人员,陈灵石的“研究”中,其父母也没少给予“点拨”和“指导”。

情况显而易见,陈灵石的父母做了儿子的“枪手”,他们甚至不用儿子在旁边学习借鉴,只需要在最后签下自己的名字,就能够收获一个“不经研究的研究结果”。

如果说学习是一片大海,普通人只是用鱼叉捕鱼,神童却可以大面积撒下渔网来捕鱼,但陈灵石能坐在父母买的捕鲸船上,只需要花上一点力气听炮弹发射,就能够心安理得地收获。

当然,这件事情中,陈灵石也是受害者之一,我们无需对一个孩子过度苛刻,因为如此“良苦”的用心显然不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能够想到的,必然是经过父母的计划,强行对陈灵石进行包装。

如此扭曲的神童,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才,却也有十足的运气,因为他们毕竟能够被选中进行“人为神”的计划。

我们需要深思的是,如果这件事情没有被揭露,这个孩子借着这件事情出名,对于未来的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而社会上会不会因此激生出更多的“人为神”?

扭曲的神童是如何产生的

这种扭曲的神童毫无疑问是不可取的,但是社会上依然有许多人为此铤而走险,冒着事情败露之后被全社会谴责、孩子的正常发展难以得到保障的风险也要去经营,其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深层原因?

首先就是基于神童衍生的黑色商业利益链,一个神童从诞生到广为人知,其必须经过一个宣传的过程,经营者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足的社会关注,也就是有效集中注意力,再依托此开发产品并借机打广告。

比如,前段时间网红的三岁女童曦曦,能够为许多成年人解答生活的痛苦与疑惑。

但是事实上曦曦是不是刚学会说话,就被教了一系列的“鸡汤文”,用这些空话套话,显示出自己远高出正常人的智商与情商。

而他的父亲陈光则负责在曦曦解答完问题,满场掌声时大肆宣传他的“天才女儿培养课程”,用3000元换得9小时的鸡汤课程,其成本的低廉和价格奇高甚至令人难以理解。

即便如此,依然有许多父母为了那个可能性而掏出这笔钱,盼望着让自己的孩子也成为“神童”。这之中利用的就是普通孩童父母的侥幸心理,以及望子成龙的殷切渴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购买者多少有些太容易被骗,但是这之中最令人愤恨的依然是黑心商家的“套路”

神童固然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进一步开发,因为人脑的海马体具有可塑性,通过对某方面的专业培训可以让其海马区更加深厚,相应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但是这种灌口鸡汤,完事什么也没有留下的骗局,永远不可能造出真正的神童。

其次,是父母意图通过拥有“神童孩子”来获得职业晋升空间,经济利益以及社会认可。

这类最典型的依然是陈灵石的父母,为了让自己获得足够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孩子正常快乐的童年。

方仲永的故事是如今初中课本上的必修内容之一,也许这篇文章有必要普及在小学课本上。

这样就能让更多的家长更早地意识到,让孩子停止学习而进行“神童的炫耀”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因为这种做法只会泯灭孩子的天赋与天性,让原本优秀的孩子变得普通,让普通的孩子变得笨拙,毁掉孩子的童年与未来。

最后,也许是孩子本身,虽然没有分辨出对与错,却知道趋利避害的天性

孩子们也认识到,自己本来只是一个普通人,经过包装成为神童,能够为自己的未来带来更多可能,却难以意会到风险。

如最近登上热搜的14岁浙江女孩岑怡诺,据说能够一天作诗2000首,这是足够把乾隆皇帝写诗数量都秒杀掉的数字。

更为夸张的是,其父亲在给她的宣传简介中写道出版正能量小说《雷霆战警》,日作词牌300篇,写小说1.5万字等惊爆眼球的数字和内容。

而事实上她如果真的按照介绍上所说,就要平均不到一分钟作一首诗,一天都不带喘气的!这般效率,足够让如今还在试验阶段的作诗AI机器人都羞愧得恨不得自己把芯片烧掉得了。

小岑已经初二,自然知道自己不能够一天作诗两千首,但是她享受这种被全社会钦佩和关注的愉悦,登上舞台,站在聚光灯前的感觉才是她追求的。

总之,做出“人为神童”举动的,无疑是出于追名逐利的目标,不论这个主体是商业资本还是父母亲,但是牺牲的却是社会对于“神童”群体的不信任和对这些孩子的反感抵触。

远离“人为神童”的流水线,还给孩子完整的童年

这种“神童”引发的不良后果也十分严重,而且是一种极其广泛深远的负面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扭曲的“神童”的出现是基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是一种不正当的市场交易行为,会破坏教育市场。

试想,集结了一大批专家废寝忘食编辑出版一套学习资料,希望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练习,而家长们却热衷于为学生购买一些"神童秘籍",忽略了学习的正道,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第二,影响社会的人才价值评判标准和培养路径。人们热衷于人为神童,最后将神童送入“少年班”后就不管不问,期望着神童能够一如既往地发挥天才优势。

但是神童的教育更需要谨慎执行,不然很有可能葬送一个天才的未来。

中国第一名公认的神童,宁铂。他13岁下棋战胜方毅,本来拥有着多项专长,轰动全国,却被迫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物理,最后在2003年出家避世。

宁铂的天赋无可挑剔,但是缺乏正确的引导,让他一直在被公认为"神童"的同时,承担着很大的负担,他畏惧自己的失败,因而连考研的考场都两次不敢进。

神童固然是人类智慧的一种发展表现,但是过度吹捧神童,也会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如何对待神童,已经成了社会上的一大难题。

首先,神童承载的天赋虽然是一种值得自豪的能力,却也会让他们因为太过受到关注而产生焦虑。

我们对此,应该给神童一个正常的发展环境,让他们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得到身心上的正常成长,这样才能把神童培养成品德与能力兼具的社会需求人才。

其次,"神童"的头衔固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与价值所在,但也没有必要强求神童。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通过后天教育成长起来的人才,也会更加珍惜培养他的教育资源,对社会的支持充满感激,这比先天的天赋重要太多了。

最后就是,永远不要让神童商业化,神童的商业化就是对这个概念的扭曲,是对大自然给人类智慧的恩赐的一种亵渎,不论是蒙混过关还是事情败露,都有着无比严重的负面影响。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灵魂与思想,都值得父母和社会付出全部心血来培养成让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坚实力量,他们也都有着自己的成长道路,都是不可复制的天才。

对千奇争艳的花朵来说,因材施教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轨迹,比固定在"神童"的流水车间里制造强扭的西瓜更有意义。

对于神童,要尽量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到干扰,而不是神童的孩子,也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梦想,父母的期盼,社会的目标,他们都有资格和权利享受一个完整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