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几十年教书匠的杨明东老师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亲朋好友谁有事求到他,他都会慷慨解囊,热情相助。前几天他却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当年的初恋发来微信向他求助,想跟他借五万块钱,说最晚年末前就能归还。这钱不借吧,杨明东总觉得自己不近人情,借吧,还担心会引起妻子的误解,他真是左右为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杨明东的初恋叫杜延玲,他是在下乡插队时和杜延玲相识的,因为当时杨明东的父母都不同意他在农村找对象,最后棒打鸳鸯,杨明东只好和相恋三年的初恋分手,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考上了大学。事情的详情,还要从杨明东下乡插队说起。
1974年8月初,高中毕业的杨明东和几十名济南知青一起来到了莘县的杜家庄大队,他们是来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队书记杜春明(杜书记是三队社员)把杨明东他们八名男知青和七名女知青分派在第三生产小队插队落户,三队的孙续生队长带领社员们帮着知青把行李都搬到了三队队部的院子里。
等社员们帮忙把行李都搬到屋内摆放好,杨明东拿着两盒烟卷给会抽烟的乡亲们一人分了一根,剩下的那大半盒烟卷送给了孙队长。
孙队长接过杨明东的那半盒烟卷,笑着对杨明东说:“你们十五名济南知青就算作一个知青小组(集体户)吧,你来担任知青小组的组长,我暂时安排一个人来帮你们做饭,再有个八月就要秋收了,你们要在秋收前尽快学会做饭。”
临时帮知青们做饭的是大队书记杜春明的侄女杜延玲,杜延玲当年十八岁,小学文化程度,算是村里的半个文化人。杜延玲早在四年前就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了,1972年冬季在马颊河清淤大会战工地上,杜延玲就为参加清淤大会战的社员们做过两个月的饭,社员们都夸她会做饭,干活也麻利。
第一顿晚饭很简单,刚出锅的玉米面窝窝头,半锅菜汤,还有半盆炒茄子,半盆炖豆角,知青们可能是饿了的缘故,大家都吃得很香,一人喝了两大碗菜汤,知青们都说杜延玲姐姐做饭又快又好吃。
晚饭后准备睡觉的时候,知青们发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蚊子太多,根本没办法睡觉。好在大多数知青都带来了蚊帐,杜延玲就回家找来绳子、树条和葵花杆(向日葵杆),帮着知青们把文章撑了起来。杨明东没带蚊帐,他说在济南时从来没用过蚊帐,蚊子不咬他。
第二天早晨杜延玲来帮知青们做饭的时候,发现杨明东脸上和胳膊上都是红肿的痘痘,她就问杨明东:“你这是咋弄的呀?你不说蚊子不咬你吗。”“我们济南的蚊子从来不咬我,我长这么大都没被蚊子叮咬过,你们这里的蚊子是不是欺负我们外乡人啊?蚊子咋不叮咬你呢?”杨明东的幽默,逗得大家都笑了。
吃过早饭,杜延玲领着杨明东找赤脚医生(村医)看了一下,赤脚医生说杨明东可能是过敏体质,所以被蚊子叮咬才有这么大的反应,他给杨明东拿了几片扑尔敏口服药,在蚊子叮咬的地方都涂了碘酒,并嘱咐杨明东不要用手挠,防止感染。
那天从赤脚医生家出来,杜延玲就建议杨明东去公社供销社买蚊帐布(一种棉线织的纱布),说买回蚊帐布来,让她娘帮忙缝蚊帐。听说买蚊帐布还需要布票,杨明东苦笑着摇摇头说:“我也没有布票啊,要知道这里蚊子这么多,我把家里的蚊帐带过来就好了。”
午饭后,杨明东跟同学们借了布票,杜延玲带着杨明东和两名男同学步行八里路,去了公社供销社,买回了蚊帐布,还买了万金油和其他生活用品。从公社供销社回来,杜延玲让她娘又找来两位大婶帮忙,很快就帮杨明东缝好了蚊帐,当天晚上,杨明东就用上了新蚊帐,他再也不用惧怕蚊子叮咬了。为此,杨明东发自内心地感激杜延玲。
二十天后,知青们基本上学会了做饭,杜延玲就不帮知青们做饭了,她也和知青们一起下地干农活去了。二十天的朝夕相处,知青们都和杜延玲熟悉了,大家都亲切地叫杜延玲姐姐,杨明东原本比杜延玲大三个月,他也管杜延玲叫姐姐,杜延玲明明知道杨明东的年龄比自己大,她也没计较,叫姐就叫姐吧,叫妹妹她还感觉别扭呢。
那天三队社员都去村南的六十亩地拾棉花(摘棉花),每个人摘四垄棉花,谁先摘到地头谁先收工。队长说这可是头茬棉花,一定要摘干净了,还要把摘下的棉花集中到地头,统一运回场院。看着白花花的棉田,知青们都打怵了,这得什么时候能摘完呀。
看着摘棉花很轻松,实际上也很累,弯腰摘一会,就得直起腰来歇一会,再加上天气炎热,大家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浸湿了。
有生以来第一次摘棉花,杨明东真的是感到手忙脚乱,看看被社员们远远落在了后面,杨明东双手不停地摘棉花,连直起腰来歇一会都不敢,可他还是被社员们越落越远。回头看看,自己是倒数第二,那几名女知青都在他前面,杨明东更加着急了。
快中午的时候,有两名女社员摘完了属于自己的四垄棉花,并且摘得干干净净,她们把自己摘的棉花都集中到地头指定的地方,就坐下来歇歇(休息)。看看自己才摘了一半,杨明东累得实在不行了,他不得不直起腰来歇一会。
歇了一会,杨明东继续弯腰摘棉花,他刚摘了一会,突然听到他后面的男知青张吉旺说:“明东哥,来援兵了,你摘完了别忘了帮帮我。”杨明东直起腰来一看,只见杜延玲正在对面帮自己摘棉花。

图片来源网络

那一刻,杨明东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和感动,他真想跑过去对杜延玲说一声谢谢。
从那以后,不论是干什么农活,只要杜延玲能腾出手来,她肯定会帮杨明东一把,不光是杨明东感受到了杜延玲对他的关心和照顾,细心的知青们也都觉察到了这一点,张吉旺好几次偷偷对杨明东说:“明东哥,延玲姐肯定是喜欢上你了,要不然她不能总帮你。”
说句心里话,杜延玲不光是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她长得也很漂亮,特别是那两条大辫子乌黑发亮,更显得她青春靓丽,活泼可爱。杨明东当年十八九岁的年龄,要说他看到这么漂亮的姑娘一点都不心动,那肯定是假的。杨明东老师也亲口说过,每次看到漂亮大方的杜延玲,他的心跳都会加快。
1975年1月中旬,当时正是冬季农闲,大队书记和和小队队长商量了一下,也征求了公社知青办的意见,最后同意知青们都回济南过春节,但过完元宵节必须马上返回,绝对不能耽误春耕备耕,不能耽误春季生产。
下乡插队还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能回济南过春节,杨明东他们都说,他们在莘县插队的济南知青是幸运的,在农村没遭多大罪,大队和公社干部又都比较人性化,对知青们也特别关心特别照顾,他们心里都很温暖。
那年回济南过春节,杨明东特意给杜延玲买了一付城里人戴的棉手套,买了一块毛绒围巾(当时农村妇女都用那种绒线方巾包头,对角折叠一下系在脖子上,就像小学生戴的红领巾)。因为那个冬季特别冷,杨明东不想让善良的杜延玲再挨冻。
回到杜家庄后,杨明东带着二斤糕点和给杜延玲买的手套、围巾来到了杜延玲家,把礼物送给了杜延玲。那天杜延玲的父母原本要留杨明东在他们家吃饭,杨明东说要和同学一起吃午饭,他就借故回到了知青点(知青们居住在地方)。
第二天,杜延玲就围着杨明东给她买的围巾到邻居家串门去了,队里的年轻女社员看到杜延玲脖子上的时尚围巾,她们都很羡慕,因为在农村供销社根本就买不到那种毛绒围巾。女社员们都问杜延玲在哪买的,杜延玲一脸的神秘,她说天机不可泄露。
可没过几天,女社员们就知道杜延玲脖子上的围巾是杨明东买的了,她们还去找杨明东,希望他再回济南的时候,也帮她们买一条好看的围巾。
就这样,杨明东和杜延玲恋爱的事情就在村子里传开了,杨明东想解释也是百口莫辩,因为有证据,社员们都知道了杨明东给杜延玲买围巾和手套的事情。杨明东老师说,那时两个人充其量也只能说是互有好感,还没有谈恋爱。
那年秋天,杜延玲给杨明东纳了一双鞋垫,还做了一双布鞋,两个人的感情也越来越好了,杨明东从心里喜欢上了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杜延玲,杜延玲不光偷偷给杨明东送好吃的,还经常帮他洗衣服。在乡亲们眼中,杨明东和杜延玲很般配,都说他俩简直就是天生的一对。
自从穿上了杜延玲做的布鞋,杨明东和杜延玲才算是真正恋爱了。
转眼就到了1977年的年末,杨明东和杜延玲已经恋爱三个年头了,为了能和杜延玲在一起,杨明东两次放弃了招工进城的机会,也放弃了第一年的高考(1977年冬季恢复高考),他说要扎根农村一辈子,一辈子都要和杜延玲在一起。
那年回济南过春节,杨明东把他和杜延玲恋爱的事情如实告诉了他父母,没想到他父母的反应非常强烈,他父母坚决不同意他在农村恋爱结婚。杨明东的父亲给杨明东下了一道死命令,必须全力以赴备战1978年的高考,争取通过高考离开农村。
过完春节从济南回到杜家庄,杜延玲明显觉察到了杨明东态度的变化,她就试探着问杨明东:“你爸妈是不是不同意咱俩在一起呀?”“我爸妈想让我考大学,不想让我在农村生活一辈子。”杨明东吞吞吐吐说出了他父母的意见。
之后的日子里,杨明东就全身心投入到备战高考的复习中去了。杜延玲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她的父母也提醒过她,说她是个农村姑娘,心不要太高,城里来的知青怕留不住,还是找个农村的小伙子结婚心里踏实。杜延玲也就慢慢疏远了杨明东,她很快就主动提出了分手。
1978年7月份,杨明东参加了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山东师范学院,成了第一个通过高考离开杜家庄大队的济南知青。
离开杜家庄的头一天傍晚,杜延玲来到了知青点(当时在杜家庄插队落户的济南知青一共还有三个人,包括杨明东在内)给杨明东送来了十个煮鸡蛋和一把糖块,他苦笑着对杨明东说:“祝贺你要回城里上大学了,这几个煮鸡蛋你路上吃。昨天我和咱队的孙洪才(孙队长大哥家的老二)订婚了,这是喜糖……”杜延玲话没说完,抹着眼泪跑开了。
杨明东剥开一块糖塞到嘴里,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他已经分不出嘴里的糖是甜还是咸了。看着杜延玲远去的背影,杨明东心里就像针扎一样疼痛。
大学毕业后,杨明东在一所高中当了老师,到了1985年,他才和本校比他小三岁的一名女教师结为了夫妻。结婚后,杨明东把他在杜家庄插队落户时的知青经历和那段情感往事都告诉了妻子,他觉得夫妻之间要坦诚相待。杨明东的妻子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她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或几段情感经历,过去的事情就交给岁月去处理吧,记住别人的恩情,心安自然快乐。
2014年初秋,是杨明东他们下乡插队四十周年的日子,当年一起下乡的知青们都要重返第二故乡看望乡亲们,张吉旺就来找杨明东,问他去不去。杨明东看了看他妻子说:“吉旺,你们去吧,当年我和杜延玲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见了面怪尴尬的。”“去吧,这有啥尴尬的,要不我陪你一起去,我早就想到你们插队落户的地方去看看了。”杨明东的妻子笑着接上了话茬。
8月16日一大早,一辆中车巴从济南出发,直奔杜家庄。大约三个小时多一点,中巴车停在了杜家庄村委会的大门口。知青们的到来,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款待。当时杜延玲和孙洪才已是名副其实的养牛专业户了,他们的黄牛繁育场已粗具规模,一年能出栏肉牛六十多头,还对外配种和出售牛犊子。
那次重回第二故乡,杜延玲夫妻俩做东款待了大家,还为大家送了土特产品。那次相见,杜延玲一点都没局促,她笑着问杨明东:“你说我是叫你哥哥还是叫你弟弟呀?依我看干脆还是叫你弟弟吧,弟妹这么年轻漂亮,我要是叫你哥,弟妹也就变成嫂子了。”那次相见,杨明东的妻子对杜延玲的印象很好,她还邀请杜延玲到济南游玩呢。
那次相见以后,大家都保持着密切联系,杜延玲还说以后谁有困难就吱声,大家相互帮助。2018年春节前夕,杜延玲到济南办事,顺便给杨明东送来了三十斤牛肉,还有几条大鲤鱼。那次杜延玲和杨明东还互加了微信,杨明东的妻子也添加了杜延玲的微信号码。
就在前几天的一个傍晚,杨明东突然收到了杜延玲的微信,微信内容如下:你手头方便吗?我急需五万块钱,最晚年末还给你。
看到这条短信,杨明东还真左右为难了,这钱要是借给杜延玲吧,他担心妻子会多想。这钱要是不借吧,杨明东又觉得自己不近人情。杨明东心中还有一个疑问,身价百万的养牛专业户,为什么要跟他借五万块钱?
那一夜,杨明东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好。杨明东自己手里也有钱,他退休后就申请注册了一家教育辅导中心,一年也有十几万元的收入,这些额外收入杨明东的妻子从不过问。五万块钱对于杨明东来说,根本不算个事。可借钱的事情要是不让妻子知道,他又觉得不妥。
第二天一早,杨明东把杜延玲发过来的微信给他妻子看,他妻子看了一眼微信,笑着说:“你这一夜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是为了这点事啊?人家没有难处会给你发微信借钱吗?这点事还犹豫什么,人家杜延玲在你心里还不值五万块钱吗?赶紧给人家打钱,亏你还常念叨记住别人的恩情,心安自然快乐。这钱就算不还,咱也要借,就图个心安。”
听了妻子的话,杨明东面红耳赤,脸上火辣辣的,他冲着妻子笑了笑,当即通过微信转账给杜延玲转过去了五万块钱,并回复一句:对不起,刚看到你发的信息。
很快,杨明东就收到了杜延玲回复的信息:今年扩建了养殖场,引进了一批小尾寒羊,资金周转不开了,谢谢弟弟和弟妹相助!等过春节的时候,我去济南看你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讲述完自己的插队往事和初恋借钱的经历,杨明东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是以小人之心 度妻子之腹了,作为一个男人,我的处事风格远不及我妻子。还是我妻子说得对,做人要记住别人的恩情,心安自然快乐!”
是啊,做人就应该这样,感恩所有善意,珍惜所有给予。记住别人的恩情,助人于危难之间,心安了自然会快乐!您觉得呢?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