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DRG/DIP的推行,医疗机构的控费压力与日俱增,一直不温不火的临床路径又被拎了出来。

来源|老徐编码

俗话说,不懂临床路径的会计不是好医生。随着DRG/DIP的推行,医疗机构的控费压力与日俱增,一直不温不火的临床路径又被拎了出来。这说明,临床路径可能确实是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也说明,可能也确实没有别的好办法了。

从发展历程来看,临床路径和DRG确实是一对好基友。二者都是由国外的医务人员提出,二者都对医疗行业有很多益处,二者都被引入了我国,二者都不被我国医务人员所喜欢。

如果不检索文献,大家很难意识到临床路径在我国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中国医院管理》中的一篇文章对我国不同地区的43家医院临床路径开展工作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上半年三级医院的平均入径率和完成率分别是72.8%和89.1%,二级医院的平均入径率和完成率分别是72.40%和87.00%。

这个结果很好地呼应了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原卫生部发布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规定: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患者达到入组率≥50%,入组完成率≥70%。

所以,我们相信,如果主管部门把指标定得更高一些,医疗机构的完成情况还能更好。当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文明程度较低的美国,他们遇到什么事情往往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抗议。而我们通常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假装在做。

我们通过分析临床路径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临床路径起源于临床,是医务人员为适应DRG控费和医疗安全的需求主动而为。而我国的临床路径是通过主管部门的文件,自上而下推动的,这可能就是医务人员比较抵触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医生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诊疗然后收费。然而,临床路径和DRG到来后,临床路径教医生怎样诊疗,DRG教医生怎样收费。这种源自西方的打包诊疗+打包付费的模式可能并不容易适应我国的风土人情。

此外,很多文章分析过临床路径对于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有效性,多数文章的结果是正面的。然而,目前国内尚缺乏对比性的数据,探讨自上而下的临床路径和医务人员主动而为的临床路径之间的效果差异。

Thomas Rotter等人的文章探讨了欧洲多个国家的临床路径开展情况。在这项荟萃分析中,大多数文章报告了住院费用的减少。然而,在那些被动的、自上而下的临床路径实施策略中,由于缺乏临床医生的主动参与,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原标题为:临床路径会成为DRG/DIP盈利神器吗?)